戎章榕
和平書院位于邵武市和平鎮西北隅,和平古稱“禾坪”,意為地勢平坦,盛產糧食。和平古鎮建置始于唐朝,而和平書院則創辦于唐天成元年(926),可以說,古鎮與書院幾乎是相生相伴,古鎮的文脈倚書院的郎朗書聲賡續千年,書院的墨香在古鎮的幽幽老厝其間縈繞。
和平書院創始人黃峭(871—953),18歲考上進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時,黃峭最大的抱負就是“復唐”。當“復唐”無望,但宏愿未泯。于是,棄官歸隱,處江湖之遠,回到家鄉創辦書院。據《黃氏宗譜·峭祖行錄》“既而創和平書院,誘進后人?!幋宋寮靖浦H,惟戒諸子養晦韜光,毋昧時而躁進。”可見和平書院初創時為黃氏家族自辦的學堂,專供族中子弟就學。曾經吸引了一批如理學大師朱熹、程門立雪的楊時等歷史上著名人物到書院講學。據說現存和平書院的東面門上“和平書院”四字就是朱熹題寫的。
今天所見的和平書院并非黃峭始建,千百年來,書院塌了又建,建了又塌,綿延而不輟,卓然而佇立。鄉人明白,有書院在古鎮的魂就在。據清咸豐五年《邵武縣志》載,為乾隆三十四年(1769)應鄉賢士民黃浩然等呈請,于文昌閣辟地復建書院,“以唐宋舊名名之?!?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8/27/qkimagessoutsout202108sout20210809-1-l.jpg"/>
這座書院在建造上別具特色,匠心獨運。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坐東朝西,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院門青磚而筑,頂部形狀像一頂官帽,反映“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書院外大門,左右兩個門,叫拱門(亦稱卷門),不走人,中央是大門,也叫立門,左右兩個口,上方一個口,三扇門形成了一個“品”字。“品”字形院門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要做官就做有品級的官”之意,砥礪學子勤勉學習,出人頭地。進入正門,單進廳,穿斗式構架。大門上方的木雕月梁為打開書卷的樣子,寓意“開卷有益”?!皶怼鄙显捐偳吨疤扉_文運”四字,可惜不復存在,只是留下模糊斑駁的印跡。天井兩側及門樓后建廊樓,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樓地面約1.6米,天井正中筑十三級石階達堂房大廳。十三級臺階有兩種解讀:一是前三臺階歲試高中為秀才,后六臺階科試高中為舉人,再九臺階會試高中為貢員,十二臺階叫殿試或廷試高中為進士,第十三級臺階稱狀元;二是前六級為讀書打基礎之意,從第七級開始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登上十三臺階,堂房面開五五間,中為廳堂,兩側作教室。
和平書院不只是建筑上有特點,而且在文化貢獻上亦可圈可點,從而奠定其歷史地位。
開創了宗族辦學的先河。黃峭是閩北歷史上宗族辦學第一人,一花迎來滿園春。邵武南部乃至全邵武各姓氏宗族競相效仿,宗族辦學自此相沿成習,蔚然成風,營造了邵武這座1700余年古邑崇文重教的氛圍和傳統。自宋以降,和平書院逐漸變為一所地方性學校,不再只是黃姓的家族學堂,使得更多的學子有了很好的求學環境。
傳播了中原文化。自漢唐至明清,中原人士多經殊山(當地的山)隘道進人福建(歷史上三條出入閩官道之一),古鎮成了中原文化進入福建的紐帶與橋梁,中原儒家文化、尊孔崇儒思想隨后在八閩大地生根發芽?!爸倚⒊旨疫h,詩書處世長”“世間只兩樣事耕田讀書,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等觀念在當地百姓中根深蒂固,故有“福建八府,殊山起祖”一說(邵武曾為福建八府之一)。從書院廳堂正上方懸掛的“萬世師表”一匾亦可窺見,匾額是新做的,充分說明古鎮居民對傳業授道孔夫子的褒揚之情。
造就了“中國進士之鄉”。自從開科取士以來,和平古鎮從北宋末到南宋初出了2名宰相,從北宋初至清出了6名尚書,從宋至清末出了137名進士,由此有了“中國進士之鄉”的美譽。黃峭大概不曾想到,開辦書院只是對下一代的接續教化,修身齊家,竟會造化古鎮歷史上如此文風熾盛,英才輩出。諸如宋代大理丞黃通、司農卿黃伸、榜眼龍閣侍制上官均,元代國史編修、文學家黃清老等,都是從和平書院走出來的。
由此反觀,黃峭不僅是一位富有遠見卓識的賢人,還是一位敢想敢當、身先躬行的智者。他娶有3房妻妾,各生7個兒子。公元951年農歷四月二十二日那個夜晚,也就是黃老爺子八十壽誕,他將三房妻妾及21個兒子召集起來,作出一項一如當年創辦書院一樣偉大的決定。命令各房僅留長子留守侍奉盡孝,其余18子各得一本族譜為身世來源,一斗瓜子金為生活費用創業經費,一匹駿馬任由馬兒馳騁天下,馬兒歇蹄之處,就是各自創業之地。為了防止21子的子孫后代忘了根本,故作《遣子詩》一首以示子孫不忘故土,牢記祖地:
“信馬登程往異方,
任尋勝地振綱常。
足離此境非吾境,
身在他鄉即故鄉。
朝暮莫忘親囑咐,
春秋須薦祖蒸嘗。
漫云富貴由天定,
三七男兒當自強?!?/p>
如此一首豪氣干云的贈別詩,不只是擯棄了“父母在,不遠游”傳統家庭觀念,還意識到“燕雀怡堂而殆,鷦鷯巢林而安”,更是張揚了“好男兒志在四方”,毅然分遣子孫遠走他鄉,自強自立,不襲父蔭,開疆辟土,開枝散葉。
一千多年之后,后唐工部侍郎黃峭是南方各省和臺港澳以及東南亞各國多數黃氏宗親公認的開基始祖,其后裔人口多達兩千萬之眾,和平古鎮因此被譽為是全球入閩,江夏黃祖籍朝圣謁祖之“圣地”。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不論是敬宗謁祖、慎終追遠,還是“福建八府,殊山起祖”,都來自中華文化尋根溯源、不忘本來的傳統,但其文化傳統很大程度又緣于和平書院的脈脈相傳,生生不息!
和平古鎮是邵武市歷史上第一古鎮,還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平書院是邵武市最早的書院,也是邵武現今唯一留存的書院,愿一千多年的文化馨香氤氳不散,祝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文化綿延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