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暉 蘇明政
〔內容提要〕產學研深度融合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產學研深度融合應成為激發遼寧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力的有效手段,分析了遼寧產學研合作開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激發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學研融合 科技創新 民營企業
產學研深度融合,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順應新時代科技創新潮流發展的有效措施。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產學研經歷了從合作到融合的發展歷程,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日益密切,政府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這種融合對于促進我國科技產業發展,推動高校教育改革深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產學研合作模式的不足不斷顯現,“產”、“學”、“研”脫節現象嚴重,尤其是在我國經濟體系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民營企業,在參與產學研合作中存在一些制度和資源劣勢。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都提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給產學研發展的方向提供了清晰的指針。未來,推動產學研向全面融合、深度融合方向發展,即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科技服務機構等相關單位,高校學者、科技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相關人士共同的使命和責任,同時也是我國經濟走內涵高質量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
一、產學研深度融合應成為激發遼寧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力的有效手段
目前,遼寧省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學科專業門類較為齊全,與遼寧經濟產業布局匹配度不斷提升。根據遼寧省學科專業優化調整方案,未來遼寧省學科布局優化的工作思路是“實現遼寧高等教育與產業同構化發展,促進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建設教育強省、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服務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遼寧省科研院所實力較為雄厚,研發能力較強,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20)》,2019年,遼寧省擁有研發機構33個,全職研發人員16005人,占東三省總量的近50%。遼寧省擁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為引領,集聚產業上下游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具備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的辦法來進行聯合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的條件。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模式整合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資源,以合作研發、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原則,采取創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等方式,共同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與此同時,遼寧民營經濟發展改革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動力顯著增強,民營企業正在成為遼寧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已經成為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支撐。但是遼寧民營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卻相對較低,以2018年為例,遼寧省民營制造業上市企業的研發支出總額占營業收入的3.82%,低于全國6.21%的平均水平,較低的研發投入,短缺的創新人才,嚴重阻礙了遼寧省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影響了企業的內涵式發展。因此,結合遼寧省現狀,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遼寧省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激發遼寧省民營科技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遼寧產學研合作開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國家、省市推動下,遼寧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化,科技成果轉化規模不斷增大,科技成果高價值轉化不斷涌現,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斷增強。2019年遼寧省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571.2億元,同比增長14.3%,位列全國第11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53.6%。但是,與科技創新發達省份相比,遼寧省產學研合作模式還存在著一些體制機制性問題,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還有待加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重“研發”輕“轉化”,高科技科研成果的轉化率較低
2018年遼寧省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為42945.99萬元,其轉化總額僅為北京市的8.6%、上海市的10.07%,占全國總額的2.4%,并低于吉林省、黑龍江省,這與遼寧省擁有的科研資源相比并不匹配。究其原因,根據作者調研發現,遼寧省部分高校科技人員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科技成果的轉化周期長、風險大、投入高,其經濟價值回報滯后,這對于以科研成果的產出質量和數量為考核標準的高校教師而言,吸引力不強。根據《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發布的一項調研數據顯示,全國共有687家單位(占全國高校院所的21.5%)設立了技術轉移機構,但是僅有306家受訪單位認為技術轉移機構在成果轉化中發揮重要作用。雖然,目前遼寧省很多高校都出臺了有關科研成果轉化的獎勵以及成果認定辦法,但由于執行起來操作難度大,不確定性較高,直接影響了高校科研人員參與的積極性。
(二)重“建立”輕“建設”,部分產學研合作效果不明顯
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近年來,由各部門牽頭,遼寧省成立了一系列的產學研聯盟,簽訂了一批產學研合作項目,搭建了一些產學研合作平臺。在建立過程中,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參與的熱情較為高漲。但是根據課題組調研發現,這些產學研聯盟、項目、平臺的建設效果卻差異較大,一些合作項目的建設滯后,科研成果轉化不順暢,根據楊柏等(2020)的研究發現,遼寧省產學研協同程度在全國僅排名中游,既落后于北上廣等經濟發達省市,也落后于湖北、山東、陜西等教育大省。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建設過程中,由于參與各方在資源、利益分配方面目標不一致,導致各方深入參與、融合的意愿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現有科研成果評價、考核體系的原因,導致實際參與的科研人員也更多的關心平臺項目的批準、高質量論文的發表以及成果獲獎,而對于科研成果的實際轉化則重視不夠。
(三)重“國企”輕“民營”,民營中小企業參與不足
目前,遼寧省建立的各類產學研合作模式中,國有企業參與的比重相對較大,而民營企業參與的比重不大且熱情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民營企業由于科技人才匱乏,技術累積不夠,自身研發能力不強,抵御風險能力差,無法識別技術的潛在價值,在產學研合作中處于弱勢和劣勢,依靠自身力量難以引進和消化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一些能較快產生效益的短平快項目中;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科研院所擔心民營企業的信譽,更加傾向于與國有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模式。
三、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激發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力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發揮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的引導作用
首先,政府要充分了解校企之間的合作需求,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包括產學研聯盟、校企研究院等形式在內的多種合作模式,促進雙方建立資源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模式;其次,政府要通過擔保等形式為民營企業“背書”,推動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產學研融合,大力支持民營企業深度參與科技計劃項目、建立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積極鼓勵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再次,政府要健全技術轉移、落地的服務體系,拓寬技術對接渠道,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最后,政府要健全監督評價體系,由政府主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產學研合作的實施情況、經費使用情況進行監管、驗收。
(二)激發民營企業參與產學研融合的積極性
科技創新是民營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首先,要提升民營企業對科技研發的認識,同時提升對產業發展前瞻性的認識,準確識別技術的潛在市場價值,引導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使企業產生創新發展的驅動力;其次,要針對民營企業不同的科技需求,實行梯度培育,引導建立不同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搭建展示產學研成果的平臺,積極宣傳產學研合作成果,充分調動民營企業投身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切實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再次,打造升級版的營商環境,通過市場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建設,讓民營企業真正有獲得感,打消其科技創新投入的后顧之憂;最后,民營企業要創新企業科技管理體制,加強產業轉型升級,尊重科研人員的研發成果,重視人才培養。
(三)樹立產學研合作評價導向,激發高校科研人員參與積極性
進一步落實教育部教師考核評價要“破五唯”的要求,強化對科研人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的認定與激勵,樹立正確的科技評價導向。對于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效果好的科研人員在職稱評聘、職級晉升方面進行傾斜,對于從事研發的專門人才,嘗試在評定和晉升專業技術職務時設立專項指標,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在高校、院所和企業的雙向流動,鼓勵教師脫產創業,并在編制、待遇等方面給予靈活的保障措施,從根本上激發高校科研人員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同時,對于產學研合作開展效果較好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并在財政投入上給予一定傾斜。
(四)大力培養科技成果轉化專門人才
現階段,遼寧省產學研深度融合中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缺乏兼具成果轉移轉化知識、法律、財務、市場等專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本文提出要著力培養引進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為產學研深度融合提供人才保障。一方面,遼寧省科技廳可聯合教育廳在省內高校遴選建立遼寧省技術轉移研究院,以培養高級技術經理人為主要目標,切實解決遼寧省技術轉移經紀人隊伍急缺的問題,并不斷暢通技術轉移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增強其職業歸屬感。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獲批國家級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進一步規范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培養。解決現有培訓中存在的培訓時間短、課程不成體系、缺少理論結合實踐等問題。
(五)保護知識產權,強化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
產學研融合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知識產權的歸屬與利益分配問題,保護知識產權,強化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對于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激發創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明確產學研融合中產權歸屬細則,要具體明確知識產權在高校與企業之間以及高校與研發人員之間的歸屬問題,減少產權沖突,實現共贏;其次,要完善產權評估與分配制度,改變單一的企業評估方式,積極尋求外部評估機構參與成果評估,提高產權評估的科學性;最后,要鼓勵建立內部技術市場和知識產權有償使用機制。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
注:本文系2020年度遼寧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關于激發遼寧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力的機制與政策研究”(2020JH4/1010003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