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龍
〔內容提要〕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逐漸增大,精準就業受到較高關注。微媒體作為時代科技創新的產物,給大學生精準就業帶來深刻影響。文章在分析微媒體對大學生精準就業作用的基礎上,從高校、政府、大學生、社會層面提出協同推進大學生精準就業的路徑。
〔關鍵詞〕微媒體 大學生 精準就業 路徑
微媒體即以微信、微博、微視頻等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網絡社交媒體。隨著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MID等智能終端的普及,微媒體對00后大學生帶來廣泛、深刻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大學生就業教育指導工作應當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順勢而為,促進就業指導工作與微媒體的融合,借力微媒體促推精準就業工作理念與實踐創新。
一、微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精準就業的意義
在高校畢業生逐漸增加,就業形式日益嚴峻背景下,教育部2016年下發《關于開展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精準推送就業保障機制,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指出精準就業服務是提升就業指導服務水平、做好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必然要求。反觀現實,202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突破874萬,2021年預計909萬,微媒體時代人才市場細分化,人才需求專業化趨勢明顯,大學生精準就業是促進應屆畢業生順利就業的現實需要,是回應日漸細分的市場人才需求的必然舉措,是逆向促推高校人才培養創新的動力來源。
二、微媒體在大學生精準就業中的作用
信息化技術裂變發展背景下,微媒體呈現緊跟潮流發展格局,逐漸成為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工具。微媒體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給大學生精準就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在大學生精準就業中產生了“雙刃”作用。
(一)微媒體對精準就業的正面作用
第一,微媒體時代,大學生求職突破時空限制。現場招聘、畢業季招聘等傳統模式被逐漸打破,基于大學生求職需求,可隨時隨地通過微媒體獲取全國乃至全球目標招聘信息,為大學生高效、精準獲取招聘信息提供了極大便利。第二,微媒體帶來靈活、自主擇業就業方式。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交流互動,職業能力測評,就業協議簽訂等均可線上進行,擇業及招聘成本降低,就業效率提高。海量招聘信息可供大學生自主選擇,通過網絡綜合篩選,可輕松獲取個人喜好職位。第三,網絡就業指導得到助力。促進高校積極探索微媒體、主動作為搭平臺,官網、官微等官方微媒體與抖音、微視等新平臺形成合力,微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提升了精準就業指導工作的凝聚力和服務力。
(二)微媒體對精準就業的負面作用
第一,微媒體信息傳播的“碎片化”與“直觀性”削弱了一些大學生精準就業信息甄別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微媒體信息中的流行語標題、絢麗圖片、動感視頻很容易吸引大學生注意力,此類網絡文化容易導致大學生的感性選擇替代理性思考,造成價值觀念感性化,職業定位“理想化”,崗位選擇功利化,發展目標短期化現象。第二,微媒體傳播帶來不同文化交融,導致部分大學生價值選擇多元化,消費至上、當下至上、享受至上等價值觀念造成部分大學生對主流就業創業價值觀產生懷疑,對就業指導持有反感甚至排斥心理。第三,微媒體多元文化中的自由、自主思想導致一些大學生追逐無限制的絕對自由,熱衷于個人英雄主義、個人自由主義等非主流價值觀,致使網絡道德與法律意識淡薄,甚至出現求職簡歷造假等現象。
三、微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精準就業的提升路徑
微媒體視域下的精準就業,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促推就業質效雙向提升,大學生精準就業的實現,需要學校、政府、學生、社會的協同推進。
(一)學校舉措:提升精準就業服務水準,構建精準就業服務平臺
學校應加大精準就業指導服務力度。第一,可成立大學生精準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委員會,借力微媒體平臺統籌協調、指導、促推畢業生精準就業工作。委員會可對畢業生進行建檔立卡,匯總整理學生專業特色、學歷水平、興趣特長、求職偏好等信息,準確記錄畢業生求職信息,從而精準識別學生求職意向,精細把握學生就業動機,精致指導學生職業規劃,實施學生就業的全過程、動態化管理與指導。第二,可借力大數據技術加強就業信息分類管理,科學做好就業信息分析,及時分類、匯總整理,制定差異化就業指導工作方案,回應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精準化就業需求。第三,學校應借力微媒體加強對大學生正確就業觀念的教育與引導。利用微信、微博、微視頻、QQ、抖音等平臺,進行就業政策解讀、擇業案例分析,加強與學生互動,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第四,借力微媒體、大數據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構建精準就業服務平臺。一方面,憑借大數據精細劃分擇業崗位。采用大數據建設大學生職業能力測評系統,分學期和年度開展大學生綜合素質界定及職業能力測評,在學生求職前給出職業能力綜合評估報告和個人意向職業崗位建議單,強化個性服務,同時滿足共性需求。另一方面,借力微媒體精確指導學生就業技能。重視學生個性需求,分年級、分專業、分需求做好精準就業指導,對大一學生重點進行專業認知教育,大二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大三組織專業實踐教育,大四開展擇業應聘教育,求職前針對性開展簡歷制作、初試溝通、面試審核等環節的模擬招聘與指導,為學生實戰求職打好基礎。第五,借力微媒體精準發布就業信息。采用大數據構建學生求職信息庫與網絡招聘平臺對接,在學生與招聘平臺之間進行信息雙向推送,加速人崗匹配。
(二)政府舉措:加強微媒體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優化就業服務體系
第一,加強微媒體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強化對微媒體的監督管理,同步推進大學生精準就業服務法治化進程,把微媒體發展法治化監督與政府精準就業政策指導有效結合。教育主管部門應運用大數據、網絡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人才需求進行宏觀預測,以市場需求為依據指導高校調整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供給側預防過剩或短缺。第二,政府應引導大學生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微媒體平臺參與就業政策修訂過程,通過網絡問卷平臺定期獲取了解大學生就業訴求和就業中存在的困難,針對性優化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第三,應引導大學生關注微媒體發展帶動的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尤其是地方政府應整合區域新媒體資源,加大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線上宣講力度,同時在線下利用政府行政資源,有序推進政策宣傳進社區、進企業、進高校,線上線下相結合,提升大學生和社會對國家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的知曉度。鼓勵大學生微媒體創新創業,簡化創業手續,推進創業手續網上辦理,為大學生提供貸款優惠支持和創業技術扶持。
(三)學生舉措:增強微媒體素養與精準就業綜合能力
微媒體素養主要指網民接觸和使用微媒體及解讀微媒體信息時表現出的素質和修養。大學生微媒體素養的提升,不是接觸、使用微媒體便能自然實現的,而是需要主動努力。第一,大學生應具備微媒體操作使用能力,同時面對多元、紛雜微媒體信息,應具備科學甄別、理性解讀與選擇的能力。這是大學生微媒體素養的核心要素,也是精準就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應具備微媒體信息的創造與傳播能力。借力微媒體制造與傳播積極、健康、有益信息,規范自身網絡空間信息傳播行為。第三,大學生應具備對微媒體的合理、規范利用能力。不沉溺于微媒體網絡空間,適度合理利用微媒體。
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精準就業的關鍵。第一,系統、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是基礎。大學生在注重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還應主動參與實習實訓,強化實踐能力。第二,應結合自身興趣與專業拓寬知識面,理工科學生可以針對性學習文科類、經濟管理類通識課程,文科學生可學習一些計算機編程、數據挖掘等基本課程。第三,大學生應培育就業信息精準獲取能力,提升微媒體素養與大數據思維,以就業信息精準、就業能力精準促進就業精準。
(四)社會舉措:著力營造風清氣朗的就業環境
第一,用人單位作為大學生就業的需求側,理應積極作為,促進精準就業有序進行。要建立健全培訓制度,向畢業生提供與專業相匹配的實習實訓機會,認真落實《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勞動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法律法規,保障大學生微媒體環境下就業權益,特別是女大學生勞動就業權益。積極與高校大數據就業服務平臺對接,加強招聘管理,杜絕幕后操作、性別歧視等違法行為。第二,大學生精準就業的實現,社會媒體也應主動承擔責任。各類社會媒體應為大學生精準就業提供指導,可在專業報考、職業生涯規劃、擇業方向等方面提供意見。新媒體環境下,西方思潮的涌入對當代大學生帶來一定影響,媒體應唱好“主旋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正之風,通過正面事例向大學生展示自強不息、昂揚奮斗的精神,營造風清氣朗的就業環境。
(作者單位:德州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青年項目:自媒體時代中國社會思潮辨識與引導研究(17CKS039)階段性研究成果,德州學院2021年度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設重點項目:“微傳播”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