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利



埋頭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蒼生裝在心頭上。
提到他,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的:袁隆平,生于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湖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第六至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3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
用百度能搜到的簡介在這里介紹他,我始終覺得那些稱呼太過遙遠,那些數據太多冰冷。我想說,把他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不如把他比作大地的一粒種子,比作在大地母親的懷里播種星星的人。
2021年5月22日,心情一波三折,從驚聞,到辟謠,再到噩耗……看新聞看得淚流滿面,他是為數不多的,跟我們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可是聽到他去世就讓我們淚流滿面的人。有些人,偉大到我們以為,他不會有生老病死……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本刊編委會主任袁隆平,于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至此,一粒改變世界的種子停止了呼吸,稻花香里無需說豐年,只說袁隆平,只聽哭聲一片:碗里有米,心中有你。
天公哀嘆,日月無顏色;大雨滂沱,泣訴凝無言;厚土無聲,草木皆低垂。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國士無雙 先生千古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說到:一個民族,千百萬人里面才出一個天才;人世間數百萬個閑暇的小時流逝過去,方始出現一個真正的歷史性時刻,人類星光璀璨的時辰。
我們無法抵御浪潮,但會永遠記得燈塔。他就是黑夜中明亮的星——袁隆平星。
那一刻,那顆叫袁隆平的行星也在駐足凝視,迎接一位偉大、高貴而樸實的靈魂歸位。不,這是高與天齊的精神,還原成了人間的一粒種子,深深地、深深地,種進了5月的大地。這是禾苗拔節的最美季節,稻田里的蛙鳴正整齊地奏著您喜歡的交響樂——《紅莓花兒開》《我和我的祖國》。昏暗的田壟突然放光,多情的土地為您舉行一場儀式,最高最壯的那棵稻穗提前含苞,喊回了多年前第一次遇見您的那棵野敗,一起邀您住進永生的家園……
從長沙湘雅醫院到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從芙蓉路到營盤路,十里長街流淌著思念;那些夾道追著靈車的呼喊和哭泣“袁爺爺,一路走好”響徹天際;那些從四面八方飛來的鮮花和卡片,那些滴滴答答的雨點,仿佛都在作答:“他沒有離去,就在這里,在這里”。
70年前他求學走過的天生路上,藍花楹開得正艷。西南大學32教的草坪上,雨中排成長隊的學弟學妹,只為到袁隆平站立的塑像前敬獻白花。校門外,那個名叫“花雨鮮花”的花店,一次次售空,一次次調運,一次次補給……不斷涌上來的鮮花淹沒了塑像下的草坪,像是不斷涌上來的稻浪。那天的白菊花突然開口說話:“何其幸運,我和一位偉大的靈魂相伴而行!”您剛讀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那一束束花兒就唱著“國士無雙袁隆平”。
作為母校110周年校慶時的杰出校友,袁隆平受邀在大會上講話。當時作為教師代表發言的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董小玉追憶說:“2016年,當時有幸與先生同臺,記得袁老風趣地說‘謝謝校友和母校,畢業于1953年的我今天回來了,很激動。我是一名奔90歲的老青年,還有一顆不服老的心。年輕人更要有自己的夢想,懷抱著夢想就有了前進的大方向,夢想必須與行動結合才能創造出輝煌的成就。最后,袁老還歡快地在舞臺上跳起了舞蹈。他黝黑的皮膚和皺紋讓我們仿佛看到他穿梭于田間地頭的身影,他離大地那么近,卻能望向天空那么遠;他身材并不高大,但卻偉岸無比。”
與重慶、長沙陰雨天氣不同的是,三亞的五月已是熱浪襲人,南繁基地的那些禾苗,正在咸濕的海風中低語:他沒有離去,每一片禾葉上還留著他今年早春撫摸過的痕跡;田埂上留著他3月10日摔倒的痕跡,留著他像凝視新生兒女的眼神……基地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種子,怎能忘記您最后一次三亞之旅;“雙季畝產3000斤攻關目標項目啟動會”從天涯海角的暖冬出發,是您作為一個中國兒子給光榮的七月預備的厚禮。
在家鄉江西九江德安縣,廣大干部群眾自發來到隆平廣場、隆平公園、稻田廣場的雕像前獻花表達哀思;在省級科普教育基地袁隆平老家袁家山,數名游客集體駐足默哀。家鄉人民依然清晰記得,2004年9月,闊別故鄉多年的袁隆平回到德安,全縣人民夾道歡迎的場面熱烈空前。2015年和2016年,袁隆平接連兩次回到家鄉,為省級隆平科普教育基地揭牌,為新建的隆平學校頒發獎學金,為超級稻基地測產。經過十多年的嘗試和探索,德安的超級稻畝產已經接近1000公斤。
《科技創新與品牌》雜志社社長宋文芳說,自2007年創刊以來,袁隆平就是本刊編委會主任之一。14年來,他風雨兼程陪伴本刊成長,給本刊諸多支持和指導。2012年,時值本刊創刊5周年,袁隆平親手為本刊題詞: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社會和諧。當時,袁隆平還將下一步奮斗目標設定為畝產1000公斤。他說:“也許10年左右的時間,等我變成‘90后時,中國超級稻就可以實現畝產1000公斤的目標了。”如今,目標實現了,他卻走了。此刻,他歸于高山大河,還原成大地上一束彎腰的稻穗,矗立在無數人的心田上。
斯人已逝,言猶在耳;稻穗低垂,精神不滅!袁隆平帶著他對科研的熱愛,帶著“禾下乘涼”的夢想,將一生種在了水稻中,埋在了熱土上,直到生命的終點!
自由自在 快活人生
任何一個偉人的離開,都讓在世的人們感到無所適從,被從未打過照面的人們依賴,這是他偉大之處。袁隆平是偉人,更是一位接地氣兒的偉人。
或許他的身材比不上屏幕里那些高大帥氣的“靚仔”,或許他的容貌不如鎂光燈下胭脂粉黛的“俊男”,他用數十年不移的信念堅守在偉大的事業中。國士之功,耗己身而成山,飽暖萬民,頂天立地,鑄中華崛起之脊梁;化己力而為河,潤澤千里,奔騰不絕,開亙古未有之功勛。
熟悉他的人說,他的魅力更在于,工作中他是一個“直男”,生活中他是一枚妥妥的“暖男”。不管是愛情還是事業,他都如此赤誠。無愧于我們心中最美的“男神”,無愧于我們深深懷念的偶像。
人們說,袁隆平自帶流量,是真正的“網紅”。
他天性中帶著自由。大學畢業時,老師給他總結了兩條——愛好:“自由”;特長:“散漫”,加起來就是“自由散漫”。但是袁隆平的特長不是考試,而是獨立思考。
由于偏科厲害,袁隆平的大學成績一般,根據西南大學校史館陳列的他大一下學期期末考試的成績:國文64分,植物學65分,普通化學60分,農場實習67分;稍好一點的是地質學88分、農業概論88分、氣象學84分;最好的是英文93分,這得益于他母親在他小時候就打下的底子。
他說就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他的性格就像小孩子一樣可愛。當被問及自己帥不帥時,他自稱資深帥哥并用“handsome”作答。看到鴨子,他會像小孩子一樣模仿它們“嘎嘎嘎”的叫聲。別人稱呼他為高齡老人的時候,他笑嘻嘻地自稱“90后”,還說自己正青春。
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他的團隊測得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平均畝產911.7公斤的消息傳來,他開心得像個孩子,“我有一夢,叫做‘禾下乘涼夢”,還秀起了英文,“我覺得excited,more than excited”。
對于如何在科研工作中保持良好體力和精神狀態,袁隆平給出的答案很簡單——體育運動。他說,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身體不好怎么行?所以袁隆平一直有堅持運動的習慣,游泳是他的強項,他曾連續獲得湖南省農科院游泳比賽的第一名。此外他還有很多特長,會拉小提琴,會跳踢踏舞,會下象棋,會打乒乓球,還是位時不時就給對手來個扣球的“排球王子”。
閑暇之余,他最大愛好之一是打麻將,輸了就鉆桌子。其次就是抽煙,遇到熟人,他會一支接一支地給人家遞煙:“抽嘛,拿到,來嘛……”
他是一個資深吃貨。1952年,他去成都參加西南地區游泳決賽時,貪戀上了美食。他最喜歡吃的是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和水煮肉片。他還很喜歡吃甜食。家人開玩笑吐槽他是甘蔗壓榨機、西瓜挖掘機、糖果粉碎機。不過,他也有不愛吃的東西:肥肉。因為怕變胖,是不是超可愛?
他是擼貓患者,自打他榮升“鏟屎官”后,眼睛就盯著小貓不離開。難怪有位網友說,袁爺爺就該活成一個神仙,天天開著他的小車穿梭在田間,管他一百年還是兩百年,帶著他的小貓守著他的田……
據說他的愛情也像電視劇一樣。他曾和一位教化學的女老師戀愛三年,可是后來遺憾分手。分手后,他心有不甘,竟然苦苦等了三年。后來,在學校老師的介紹下,認識了妻子鄧哲。那時他34歲,她24歲。兩人一見鐘情,認識一個月閃婚,這一相守就是58年。袁隆平曾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鄧哲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的求婚。在我人生困難的時候,她始終和我在一起。”
他是一個節儉出名的人。1999年,“袁隆平”這個品牌市值就達1008.9億元。對這個評估,他將自己定義為“中國的精神首富”。他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覺得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他出席重要儀式就在街邊買10塊錢的領帶。但凡參加活動,一定會硬逼著接待人員將頭等艙換成經濟艙,將星級賓館換成招待所。國家在青島給他一座“豪宅”,他卻把大宅子用來搞科研工作,跟團隊在此成功研究出了“海水稻”。
袁隆平兒媳回憶說:“他對自己很節儉,可是對婆婆卻無比大方。他經常出差,每次回來都有給婆婆買衣服的習慣,而且永遠是買兩件,一件大碼,一件中碼,看穿哪件合適就穿哪件,保證不會出錯”。
他是一個低調隨和的人。“2009年4月24日,我在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見到了袁老,將《說文解字》線裝本贈送給他時,他說書中記載了許多古代農耕的工具和技術,要好好地珍藏,抽時間認真拜讀”。河南省漯河市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主任魯鎖印回憶說,“那時候,袁老已是當世名流,還兼任著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但我們見面時他完全是一介布衣打扮,言談舉止毫無貴胄之氣,親切如鄰家長者。那天結束會面出門時我才知道,非洲一個國家的總統正等候與他會晤,請袁老為他們解決糧食自給問題獻計獻策,這讓我對院士袁隆平的敬仰陡然增加了萬分”。
他是一個很執著的人。他的夢想是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為此,他奮斗了一輩子。1949年,填報高考志愿時,他執意學農,父親想讓他填報理工或者醫學專業。母親勸他,學農很辛苦。但他堅持自己的選擇,填報了相輝學院,畢業時因院系調整,學校更名為西南農學院(即之后的西南農業大學,后與西南師范大學合并為西南大學)。1953年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安江農校任教。這一待,就是17年。當年的學生回憶說:“他不講究,黑板寫滿了,他把手一縮,抓起袖子就擦。”一代傳奇,將在這里拉開帷幕。
大概從1958年開始,袁隆平覺得還是要走孟德爾和摩爾根的路子,便常常偷偷摸摸地看這方面的書。不久,三年困難時期猝然來臨,從那時他立下決心:一定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千里稻香 萬家糧足
有美國經濟學家曾說:中國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卻要養活22%的人口。2030年,中國人就要餓肚子,到時候誰來養活中國人?
手植一穗稻,自此無饑饉。如今,袁隆平狠狠打了他們的臉:中國人牢牢端穩中國碗,中國碗里裝滿中國糧!
“他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試驗田。如果不在試驗田,就一定在去試驗田的路上。”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耀松這樣形容袁老:“雜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里,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一粒種子到一顆糧食的距離,就是夢想的距離,也是他一生的足跡。為了還原他的科研歷程,本刊記者認真拜讀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袁隆平口述自傳》,有幾個時間節點和關鍵成果不得不提。
袁隆平31歲開始對水稻進行研究,提出一個問題:水稻能不能利用“雜交優勢”?當時美國著名遺傳學家辛諾特、鄧恩和杜布贊斯基合著的《遺傳學原理》明確指出:自花授粉植物不具備雜交優勢。但袁隆平性格里有一股偏不信邪的執拗,要推翻權威的結論,就需要實踐的檢驗。
1961年的7月的一天,袁隆平突然發現一株明顯異于其他普通稻的稻子,他用布條給這株稻子做了記號,取名叫鶴立雞群。他小心翼翼地伺候著這株寶貴的稻子,收獲了一千多顆種子。第二年春天,變成了一千多株新的稻苗。
袁隆平滿心期待這些稻苗創造一個奇跡,但現實讓他失望了。為此每天坐在田埂上思考著問題的癥結。突然有一天,他猛然醒悟:“鶴立雞群”是一株天然的雜交稻!水稻同樣具有雜交優勢。
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如何把具有雜交優勢的水稻制成可以穩定產出的種子,使其大規模種植,從而實現增產。于是,在稻花飄香的夏季,袁隆平每天拿著15倍放大鏡,在稻田里把腰彎到90度以上翻看稻花。要想近距離尋找稻花可是個苦差事,往田里一站就是一身汗,加上稻葉的邊緣是細細的鋸齒,稍有不慎就會把腿和手臂割出一道道血痕,還有稻田里滿是蚊蟲、螞蟥和時不時出沒的蛇。袁隆平一查就是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多天,依然一無所獲……
一直到1964年7月5日14時25分,在翻看了14萬個稻穗之后,袁隆平終于找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將其命名為“C系統”,讓袁隆平確認了通過人工雜交培育優勢水稻的可行性。
1965年夏天,在翻看了幾十萬株稻穗,仔細檢查了其中的1.4萬余穗之后,他們總共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也是通過對這6株雄性不育株做實驗,袁隆平寫出了一篇名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2月的《科學通報》雜志上。這是中國科研史上第一篇關于水稻的雄性不育株的論文,同時,他在文末提出的水稻“三系育種法”,在全世界也成為雜交水稻三系法的開山之作。
曾經,袁隆平因他的家庭出身、他對孟德爾的“資產階級反動學術”的堅持、他帶領學生們做實驗,成了被批斗的理由。直到有一天,一群人蜂擁跑去他做水稻實驗的地方,把他費盡千辛萬苦才培育出來的60多壇雄性不育株水稻,全都砸得稀爛。幸虧他的兩個學生李必湖和尹華奇偷偷藏起來了3壇水稻。關鍵時刻正是那篇開天辟地的論文,以及一批有良知的干部,讓他免于災難,未被關進牛棚,這才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事業贏得了寶貴的研究時間。
雖然躲過了一劫,實驗過程還是遇到了這樣那樣的麻煩,比如試驗田的秧苗被人偷偷拔光,再比如他們在云南做試驗時還遭遇了7.2級的大地震。環境的動蕩和科研條件方面的困難,他和團隊都挺了過來。期間還夾雜著各種風言風語,說“雜交水稻根本就沒有前途”“袁隆平是地地道道的科技騙子”等。
夫國士濟世者,皆出于狼煙滾滾之時,立于狂風肆虐之間。懷濟世之心,行躬耕之事。不與俗世爭寵,不與萬民爭利,不與頑敵爭鋒,沉心靜氣而俯首修功。
袁隆平一方面不為所動,在失敗幾千次之后,繼續實驗。另一方面,也不斷思索原因出在哪里?
經過長久的思考和實驗,袁隆平得出結論:以前做實驗的稻子,親緣關系還是太近,雜交優勢不明顯。要找到理想的不育系,就需要找親緣關系較遠的野生稻,于是他離開湖南,到云南、廣東、海南等地尋找。其中一個重點區域,就是野生稻資源非常豐富的海南。就這樣,他們長期駐扎在海南崖縣(現三亞)的南繁基地,不斷尋找野生稻,不斷做實驗。
1970年11月,他和學生找到了一株非常典型的“花粉敗育型野生稻”,他給這株日后改變世界的稻子起了一個被載入史冊的名字:野敗。后來回憶當初,袁隆平說:“那個時候,我如釋重負,感覺終于看到曙光了!”
接下來就是用各種稻子和野敗雜交,找出其中最優良的后代,然后大規模育種推廣。此時,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獨家擁有“野敗”的袁隆平團隊,具備了研究雜交水稻的最寶貴資源。從此以后,全國的雜交水稻研究突飛猛進,整體上進入全世界最前沿的水平。
1971年,袁隆平進入湖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工作。當然,他的主要工作陣地,還是在海南的南繁基地。
從1975年起,隨著各個關鍵難題的攻破,雜交水稻進入了大面積推廣的新時期。雜交水稻迅速在全國水稻種植區域普及開來。平均而言,每畝田由普通水稻改種雜交水稻后,增產普遍達到20%~30%。
1976年,全國雜交稻種植面積從上年的5550畝激增到208萬畝;1977年又擴大了十多倍,達到了3150萬畝,全國水稻增產量就達到53億多斤。同年,袁隆平公開發表了論文《雜交水稻制種和高產的關鍵技術》,其中很多方法,成為全世界通用的制種方法。從家國情懷到天下大同,他在踐行著“雜交稻覆蓋全球夢”。
1995年,袁隆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更被人們親切地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功成名就之后,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扎在農田、實驗室,就像一個普通的農民一樣。
2017年他研究出的水稻新品種取得突破性成功,創畝產紀錄,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
2019年9月29日,他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榮譽勛章:共和國勛章。袁隆平說,“這是一個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應該繼續努力,繼續攀高峰。”袁隆平為中國培養了一批雜交水稻領域的專家和院士。
感動中國做過這樣的評價: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