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蓮

過去幾年,中國創新成就非常驚人,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和龐大的研發投入規模,創新質量更是連續8年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同時,我們也可以清晰看到,我國科技創新在發展中遇到了不少制約,如觀念障礙、制度藩籬等,為此本刊就如何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讓科技創新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等問題專訪了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
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在魏建國看來,全球創新中心經歷過5次大轉移,先是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之后是美國,美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成為全球創新中心,到現在已經有60多年,他認為繼美國之后下一個全球科技中心會在中國。
近幾年,國內外大環境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國際貿易摩擦頻頻,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使得內外局勢變得更加復雜難測。魏建國在外經貿部和商務部工作期間,出訪考察過21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曾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期間,駐外工作過20多年,因此他對這種局勢的變化異常敏感且關注,他認為在這種大環境下企業應該發揮更大作用。縱觀科技發展史,很多科技創新成果是企業完成的,很多基礎研究上的創新,也是通過企業轉化為產品的。“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短板在于企業的創新力量還沒有發揮出來,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學研鏈條。”魏建國認為市場的主體是企業,如果將市場比作人體,那么企業就是里面不可或缺的細胞,只有細胞充滿活力,人才能健康蓬勃發展。
企業是創新主體,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是當下企業發展新方向,但如何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問題一直是困擾當下的問題。在魏建國看來,我們應該首先明確企業科技主體地位,積極推動科學研究向高精尖發展,加快應用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打造完整產學研鏈條。其次,政府應該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出臺相關政策,將頂層設計做好,鼓勵全民參與,調動各方積極性,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形成長期穩定發展創新的大環境。同時,要重視科技金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和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經濟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便是金融科技”。魏建國提到那些影響全球的科技創新公司如蘋果、微軟、SpaceX等背后,無不有著風投的大力支持,但由于科技創新型企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和高收益的天生特性,即便是在發達國家,如何將科技和市場結合起來,也是世界性難題。最后,他認為企業家應該發揮更多主觀能動作用。“我們需要更多具有全球視野和全球擔當的企業家,中國企業家應該在發展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他贊嘆江浙一帶以及廣東一帶企業家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并期待他們能一直保持這個勢頭,和時代共同進步,為中國科技創新注入不竭動力。
推動科技信息服務建設 做好“橋梁”搭建工作
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提是成果具有一定實用性價值,以便更好提高生產力,但當前我國面臨的一大問題是,雖然成果較多,但轉化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和市場結合度不高。魏建國在采訪中一針見血指出,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當下并沒有形成具有權威性的科技信息交流平臺,導致信息不對稱、不充分,由此導致相關關鍵方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取市場信息,從而導致一窩蜂重復建設,對企業對社會都造成了極大的投資風險。“一方面,政府的利好信息無法準確傳達到企業手中,另一方面,企業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路在何方。”魏建國以芯片舉例,他認為雖然當下舉國之力破解芯片難關是利國利民的大事,但芯片本身就是一個技術密集、資本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新技術行業,并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這個領域,應該要有更精準的評估和判斷。
魏建國建議政府和媒體應該發揮更多作用,尤其科技類媒體,要做到 “解惑、指路、出招”。“師者,所以傳業,授道,解惑也”。科技類媒體應該肩負起自身重任,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為讀者解惑,為企業解惑,為市場解惑,同時也要為政府解惑”,魏建國說道。除了解惑,他認為科技類媒體還要承擔指路的作用,沉淀于科技行業內,引領行業方向,為行業發展提供多種可能性。至于出招,他認為不能只亮出一般的招數和高招,而是要出絕招,為企業為市場為政府提供多元化解決方案。“科技類媒體要充分發揮科技服務業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全社會的技術和產品能夠實現跨地域、跨行業的順暢流動,為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科技創新支撐,培育產學研用無縫對接的生態體系。”
轉變發展思路 擯棄短視思維
在很多人看來,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道路上,資金、技術、人才、產業配套、市場政策環境,無一不是自主創新路上的“攔路虎”。對此魏建國持相反意見,他提到我們的科技成果從研發成功到走向市場,無不經過層層考驗,沒有一蹴而就。過去我們重大科研成果在研發過程中遇到過種種困難,也都獲得了巨大成功。他認為現在中國大環境下,一些科研人員、企業或政府都犯了一個通病,便是功利主義。
“很多人希望研發速度越快越好,科研成果轉化速度越快越好,效果越顯著越好,希望投入能更快獲得回報,希望能更早有收益,這個愿景是美好的,但要明白,科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牢牢把握住永遠將國家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說,在過去我們的科研太過以市場目標為導向,對技術科學的重視遠遠超過基礎科學,從而造成我國科技發展上的短板。所幸國家已經開始重視這塊發展,接下去我們要和時間賽跑,如果我們不搶在前面,就會被歐美國家甩到后面。
科技創新是現代行業競爭乃至全球競爭的關鍵,它還意味著新思想的迸發。而威脅科技創新的一種重要風險因素就是用何種思維模式看待科技創新本身。過去,由于中國與世界,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經濟存在強互補性,簡單地從外國引進機械設備和科技成果,就足以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從而促進經濟效率提升。但隨著近些年中國對科技越加重視,我國科技水平日新月異,這種發展方式發揮的作用持續衰減,且面臨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等新的問題和挑戰,我國應該改變發展思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科技創新。
魏建國認為發展科技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而是目光更長遠一些。他以中西部地區和沿海地區科技發展的差距舉例,認為除了政策、人才、資金,最主要的還是理念問題。他以達沃斯論壇舉例,指出達沃斯之前只是一個小鎮,并不為人所知,但卻因為舉世聞名的世界論壇而享譽世界。“所以一個地方能不能發展起來,并不總和地域有關,關鍵是能否轉變發展思路。”
魏建國任職商務部期間,曾負責過高科技司,并在深圳一手推動創辦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為了擴大高交會影響,他邀請科技部加入其中,使之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類展會,影響深遠。談到創辦初衷,魏建國說道,貨物貿易不能代表一個國家水平,而科技代表著國家未來。
讓科技創新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
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是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對于中國來說,龐大的消費群體和穩步提高的可支配收入正是科技創新的強勁引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需求,同時也為其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供給。
“科技創新中,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在研發關鍵核心技術上奮起直追。同時,我們要爭取早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沒有改革,創新驅動就不可能全速發動,科技創新也就不可能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企業,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魏建國建議我們應該“抓兩頭,帶中間”,兩頭是領導干部和科研人員,中間是企業家,只有增強企業在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市場創新、機制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采訪的最后,魏建國倡議我們應該大力營造“鼓勵創新、雖敗猶榮”的創新氛圍,出臺“允許試錯、不行再來”的鼓勵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啃下更多的“硬骨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很多科技上進行彎道超車,和體制的優勢密不可分。但體制的優勢還沒有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我們正在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不怕困難,不怕艱辛,允許失敗,只要堅持下去,我們必將在全球科技發展中逆勢而上,成為科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