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芬
夜幕下的三亞鹿回頭海域,有星星點點的燈光在海面上跳躍。李秀保一身潛水服打扮,背上背著氧氣瓶,站在海水輕拍的岸邊,他深吸一口氣,然后縱身一躍,往海里下潛而去。10米之下的海中,在手電熒光的照射下,一團團一簇簇的珊瑚礁千姿百態,猶如顆顆璀璨明珠展現在他的眼前。
初識珊瑚礁
1980年,李秀保出生于安徽省定遠縣的一戶農民家庭。2003年春天,李秀保即將從安徽農業大學水專養殖畢業。大學四年,李秀保和老師經常出入海邊養殖場,慢慢地,他從一個水產養殖小白逐漸變成水產養殖的行家里手。
經過反復考慮,他報考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黃暉教授的珊瑚礁生態學專業。想不到的是,李秀保選擇的這門專業,竟然讓他誤打誤撞地與珊瑚礁生態保護結上了緣分。
報到那天,李秀保忐忑地敲開了導師辦公室的大門。想不到,平易近人的導師只對他提了一個要求:“你趕快先去學潛水,學習過后再說。”李秀保只好一頭霧水地去報了名。
一個月后,李秀保興沖沖地把潛水證遞到了導師面前,導師二話不說當即帶著他來到三亞鹿回頭海域。
在導師的帶領下,兩人一前一后地潛水下到海里。正潛著,忽然一片五顏六色的珊瑚呈現在李秀保的眼前,方圓十幾米寬的珊瑚像叢林一樣連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海底“熱帶雨林”,蔚為壯觀。珊瑚林中遍布龍蝦、海參和海膽,還有各種各樣的魚兒在叢林中自由自在地游玩。
從海里上來后,導師對他說:“剛才你看到的就是被稱為海底‘熱帶雨林的珊瑚礁,它吸引眾多海洋生物聚集和棲息,不但保證著海洋生物多樣性、遏制海底荒漠化,還供給人類大量食物資源,養活了世世代代的漁民。但是,這幾年由于環境污染、加上全球氣候變暖,還有過度捕撈等原因,已經對珊瑚礁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曾經綿延數百公里的珊瑚叢林,現在只剩下這十幾米的珊瑚帶,甚至有的已經很難再連成帶了,我們現在不只是研究珊瑚礁的生態,還要盡力去保護它。”
導師說出的這個數字,讓李秀保感到震驚,也讓他心底油然升起一股責任感。“不能坐看海底的美麗消失殆盡。”他暗暗對自己說。李秀保一邊學習,一邊潛水去海里監測海水質量和珊瑚礁的生長情況。一年一百多次的下潛,也讓李秀保逐漸愛上了這片珊瑚海。博士研究生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海南大學海洋學院當了一名老師。他一邊教學,一邊繼續研究珊瑚。
有意識地,李秀保拉長了尋找珊瑚、考察珊瑚的距離范圍。2006年,李秀保去了一趟西沙群島。還沒下潛之前,他就一路不停地輕聲背誦《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越潛越深,慢慢地李秀保竟然發現了腎形真葉珊瑚,還有仿佛冒著泡的氣泡珊瑚、千枝散開的海底柏柳珊瑚等珍稀珊瑚物種。一個又一個珍稀的珊瑚像寶藏一樣真切地立在他的面前,那一瞬間,他驚呆了。
建造人工魚礁
從西沙群島考察回來后,發現的那些珍稀珊瑚給李秀保帶來了思考:怎么去修復破碎的珊瑚礁盤,讓瀕危的珊瑚得到重生呢?
那天是周末,李秀保散步來到距離學校不遠的郊區農田。自從上大學離家后,他就很少干農活了,他饒有興致地站在農田上,看稻農手中抓一把谷種,向一塊塊整理好的田里均勻地拋撒。看著來回穿梭忙碌的稻農,忽然,他腦中靈光一閃:可不可以像育秧一樣,人工種植珊瑚礁,然后在上面培育珊瑚呢?他一邊走,一邊打電話把自己的想法跟導師說了出來。想不到,他得到了導師的支持,并且讓他先做一塊試驗礁。
李秀保拐去學校圖書館查閱資料,然后又上網查詢外國對珊瑚礁的修復方法,把一切準備好之后,他自己動手設計人工魚礁圖紙。只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李秀保就把圖紙給設計出來。隨后,他把自己的設計方案,遞交給學校主管部門。
可是,聽說李秀保的這個設計是用鋼筋和鐵網組合而成,會上有人擔憂地說:“在海里放置鋼筋和鐵網,這樣會不會破壞生態呢?”李秀保解釋說:“用鋼筋和鐵網組合種植人工魚礁,是因為過度捕撈,加上一年數十次的臺風,還有海底流沙等多種因素,讓隨流而動的珊瑚幼蟲很難依附著生存,想要快速地種植出珊瑚礁,在一定的時間里很難辦到。而這種用鋼筋鐵骨和廢棄漁船混搭出來的人工魚礁,可以牢牢地扎進海底,珊瑚礁的主體是由腔腸動物珊瑚蟲組成的,一旦珊瑚培育出來,礁也跟著自然生成,到那時這些鋼筋鐵網是可以撤除的。”
得到了支持,李秀保帶領他的團隊開始下海種植人工魚礁。
在陸地上,兩個人肩抬一根鋼管是綽綽有余的事情。可是,當工作人員穿著潛水服、背上氧氣瓶,拿著鋼管潛水下海,那真是一件艱難的事,兩人中使力不平衡,有一人就會被鋼管拖下海中。有一次,李秀保差一點就被拖入深海中,幸好他及時調整身體,松開手上的鋼管才沒有發生危險。團隊用一個月的時間,最后才把30平方米大小的鐵架子在海中豎起來。
可是,事情并不總是按著李秀保預想的路子走。人工造礁,受不可預見的外力干擾,鐵架子竟然被海水暗涌沖出固定的區域。李秀保帶領團隊只好重新來過。后來,經過多次的實驗,他摸索出了一個新的方法;先在陸地上焊好鐵架,然后用船拖到預定的海域,把鐵架子吊進海里,這樣省時又省力。
2011年,李秀保所在的學校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牧場團隊與海南三亞蜈支洲島合作,正式啟動了我國首個熱帶“海洋牧場”項目。李秀保將“海洋牧場”中的人工魚礁設計與珊瑚礁修復結合起來,研發出了珊瑚種植人工礁和黎族船型屋形珊瑚種植礁。李秀保還創新使用海南特有的火山巖來固定破碎化的珊瑚礁,親和、自然的火山巖引來了珊瑚幼蟲、珊瑚礁中魚類的聚集。
恢復珊瑚礁生態
珊瑚礁的基礎打好了,李秀保開始培育珊瑚苗了,他利用珊瑚的無性繁殖開展人工培育。先把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斷枝,經過實驗培育后再附著到預定海域的人工礁體上。
與陸地植樹造林相比,海底種珊瑚更加艱難。有一次,李秀保把珊瑚苗移植到海中的礁體上只有20天的光景,就遭遇了一次臺風。臺風前腳剛剛走,后腳李秀保就不顧同事的勸阻,他快速地穿上潛水服,下潛到海中查看移植的珊瑚苗,潛到預定海域看到無情的臺風,把海中的珊瑚苗卷得無影無蹤,一時難以接受的李秀保伏在礁體上不停地打抖。直到同事下潛來到他身邊,才把李秀保勸回岸上。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李秀保的身影又早早地出現在珊瑚苗圃場里,已經悶聲不響地提前開工了,他似乎要把臺風造成的損失搶救回來。
有一次,李秀保剛下潛進海,突然不知從哪里竄出來的一支快艇從他的頭頂呼嘯而過,慢一分鐘快艇就擦到了他的頭皮上。李秀保沒有被嚇住,十多年的海中考察,種植礁體,培育珊瑚苗,李秀保已經歷了數不清的風浪,擱淺等危險,這些絲毫沒有消減他要保護珊瑚礁生態環境的決心。
每個物種都有它的天敵,比如珊瑚的天敵就是長棘海星。長棘海星一個月之內就可以啃噬五個平方米的珊瑚。為了珊瑚苗能夠安全的生長,李秀保和團隊還建議當地政府部門每年發動漁民和潛水愛好者下海捕捉長棘海星,保護珊瑚。僅僅是2020年,在南海西沙海域就捕捉了6萬多只長棘海星。
慢慢地,從開始種植人工礁體,到成功養育出80米長的珊瑚苗,移植超過10個種類共5000多株的珊瑚,10年時間已經過去。在李秀保和團隊的努力下,一歲的珊瑚成活率超過了90%,修復珊瑚礁面積約一公頃,三亞蜈支洲島海域的珊瑚覆蓋率從之前不足15%上升到了23%。
多年的努力,國內的珊瑚保護的理念也在改變,從最初的慢慢摸索,對科學研判、舉措得當,珊瑚的科研團隊也從最初的幾個發展到了30多個。李秀保說:“珊瑚就像一塊塊磚,不僅為海洋生物堆砌一座座棲息繁衍的家園,還可以促進海洋生態環境平衡。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員加入修復珊瑚的隊伍中來,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責編/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