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紀君



摘 要:細察小學中段書法課的教學實效,發現三個問題:范字結體缺探美,筆法仿寫欠生動,評價過程失情趣。筆者以《書法》教材為依托,順應小學中段學生年齡特征,聚焦“例字對臨”,突出“同伴互助”,從教材范字結體的美觀、筆法圖例的精妙、周周臨習的動力等三個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是小學中段毛筆書法例字對臨的教學新招,將在漢字毛筆書寫這一文化行為的傳承中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關鍵詞:同伴互助 外察內省 例字對臨
當今社會,鍵盤輸入漢字已經普及,“提筆忘字”卻是尷尬頻現,手機更是“機不離手”,漢字書寫變得漸行漸遠。漢字書寫,尤其是毛筆書寫漢字,是漢字基因穩定傳承的一種保證。重視和延續漢字書寫這一文化行為已是當務之急。
2013年1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規定從2013年春季開學開始,書法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學生將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各學校從小學三年級起要開設專門的毛筆書法課,小學3-6年級每周安排1課時用于毛筆字學習。
八年過去了,我們來審視書法進課堂的實施情況,發現書法課已全面開設。再細察小學中段書法課的教學實效,發現中段毛筆書法教學中主要存在著范字結體缺探美、筆法仿寫欠生動、評價過程失情趣等三個問題。
為此,筆者以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書法》教材為依托,順應小學中段學生的年齡特征,聚焦“例字對臨”,突出“同伴互助”,從教材范字結體的美觀、筆法圖例的精妙、周周臨習的動力等三個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促進學生對書法臨習的外察內省,以提高毛筆書法課的教學實效,提高學生的書法素養。
一、化“點”為“面”,發現教材范字的結體美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小學3-4年級毛筆學習的目標與內容中指出,要注意利用習字格把握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書法教材中的范字是學生逐漸累積、掌握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的載體。書法課堂上要細致深入地來探究范字的結體美。但教材中的范字只是一個靜態的“點”,筆者嘗試在書法課堂中實施學生同伴互助,讓靜態的“范字”動起來,活起來。
1.范字溯源
為使學生看到的范字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一個面,需要對范字進行溯源,在范字的演變中找到楷體的節點,讓學生知道來龍去脈。以《雨字頭》為例:
再識漢字“雨”。
視頻播放西湖雨境,問學生想到了哪個漢字。
課件中隨機出示:甲骨文雨、金文雨、小篆雨、隸書雨、楷書雨、行書雨。
師:古人創造了很多“雨”字,你能根據“雨”的字形演變按先后順序排列一下嗎?學生在大屏幕上排列。(見圖1)
請翻開書法課本第38頁,看知識鏈接,說說你排列的理由。
同桌互寫雨字頭
師:雨字還在變,你看它變成了——雨字頭
云、雪、霜、霧、雹、霞、雷……
師:從雨字到雨字頭,在筆畫上發生了什么變化?(左邊一豎變成了一點,右邊橫折鉤變成了橫鉤。)
師: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雨字頭的美保存在記憶里。
同桌一起互寫雨字頭,或書空,或用手指寫在課桌子上。
筆者嘗試范字溯源,使書法教學變得豐厚,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筆者還精心布置書法專用教室,展示自己收藏的一些高清拓片:如西周大篆《散氏盤》、秦代李斯的《繹山碑》、三國魏國鐘繇的《宣示表》、唐代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和《勤禮碑》等。筆者還將自己購買的北周保定五年的《和識達造像碑》等三張原碑的拓片,經裝裱后掛在書法教室的墻上,讓學生看到原汁原味的古字遺跡。
2.借助輔線
一般的書法臨字格是米字格,但米字格的作業紙也有局限性的,筆者嘗試借鑒八段線米字格比普通米字格對范字更精準的定位功能,結合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筆畫定點能力不是很強的現狀,簡化了八段線米字格,只在原來學生練習的米字格上加上了與外框內切的正方形的四條虛線,來輔助學生探究范字結體的美感。這樣既操作簡便,又可實現更為合適的筆畫起止的定點。
通過范字溯源、借助輔線兩條教學小措施,讓學生對范字的結體美入腦入心。
二、變“隱”為“顯”,體驗筆法圖例的精妙處
筆法是有方法、有規律地用筆鋒劃、頓出來的線和點的具體表現法的簡稱。學生的書法臨習,領會和掌握了筆法之妙就是初步學到書法的精髓。
1.同伴互助
現行書法教材的例字大多取之于碑帖的拓片,書法的用筆是隱藏的,加之年代久遠,筆法變得模糊,這給學生的筆法認知帶來困難,這就需要教師變“隱”為“顯”,同樣借助學生的同伴互助,同伴互評,把書法例字化“靜”為“動”。再以《雨字頭》為例:
師:同學們,1260多年前,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也在研究這個雨字頭,請看視頻。
(播放顏真卿向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前輩學習楷書筆法,創作《多寶塔碑》的視頻。)
我們來看不同書家的五個“雲”,請你從結構和筆法上說說當時顏真卿是怎樣寫的?(見圖3)
同伴互學,大膽猜想,劃結構線,圈筆法點(露鋒藏鋒、提按頓挫、筆斷意連)。
然后一人寫,一人看、評,再輪換,同時可以向老師詢問。
學生嘗試寫“雲”字。
筆者通過視頻故事導引“雲”在結構和筆法上的傳承,破損“雲”的修復猜想,讓學生感悟到書法臨習可以發揮想象,同伴互助,給學生評說的空間,實際的換種方式的“讀帖”,在同伴互說、師生交流的學習場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讓學生學會先“讀”字,再習字。
2.同伴互評
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走動,與剛才同伴互助的同學一起互評,評價精妙處,指出失誤點,再集中互評匯報,做到點面結合。按照黃金學習理論,教授他人是一種高級的學習方式,同伴互評的道理也就在此。
3.名家演示
單是教師的示范和課件中的示范是不夠的,筆者邀請小蔣同學的爸爸走進書法課堂,蔣爸爸是個書法家,擅長唐楷,蔣爸爸講了四大楷書名家,學生很受啟發。蔣爸爸還當堂示范了顏體《多寶塔碑》的范字對臨,同學們看得真切,深以為然。
另外,筆者在書法示范環節中,按學號輪流請學生來,并開展“挑戰賽”、師生書法比武等,學生當堂的書法臨習變得生機勃勃,有滋有味。
三、從“圈”到“展”,增強周周臨習的動力源
1.獎券激勵
讓對書法的興趣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只有孩子能夠主動想要寫書法,書法教育之路才能走得更長久。
如何使學生保持長久的書法臨習興趣?筆者認為讓學生不斷獲得即時優評,短時好評,長時積分,是個妙招。
在書法課堂上,學生當堂臨習兩張米字格的作業紙,一發現學生寫得好的筆畫或整字,筆者就會像私塾先生一樣,在作業紙上工整畫個紅圈,隨時送上一句表揚的話,2個紅圈發一張書法獎券。書法獎券上印有王羲之在蘭亭鵝池養的大白鵝的簡筆畫,學生累積10張獎券,就可以兌換筆者親自書寫的一張書法小品,并且與筆者合影,公布在班級微信群上,學生很期望這種獎勵,課堂上就會好好練字。筆者做過三年級四個班級一個學年的統計,共送出書法小品120幅。而且書法獎券在學期之間可以累積,保證了一學年內人人都能得到老師的書法獎品。
2.每周一練
學生的毛筆書法臨習僅靠課堂上的練習量是不夠的,需要一周一鞏固。于是,每周雙休日,全體學生會把本周學過的例字在書法紙上再練習一張,筆者稱之為“每周一練”,周一上交,筆者每周集中批改一次,有積分。書法教師認真教,學生也愿意練,相輔相成。有四年級學生的父母為鼓勵孩子,每周與孩子一起練書法,筆者一同批改,并給個大大的贊。寒暑假也有一定量的書法臨習作業,返校時上交自己最滿意的3-5張即可。筆者常對學生和家長說書法臨習的八個字:堅持不懈、細水長流。
書法教學在關注全體的同時要關注個體,柳爸爸是個書法篆刻家,但父子倆一同練書法有時會懟起來,兒子不聽指導。幸虧有個媽媽在從中唱紅臉,于是我提議每天練書法,筆者與柳爸、柳媽在微信上建了個四人小群,每次練習的照片和我的評語都發到小群上,兩個學期下來堅持了158次,期間有反復,有停滯,都挺了過來。柳同學信心滿滿,暑假里跟又柳爸學起了篆刻,一邊書法臨習,一邊篆刻起步。一年的堅持,刻了40多枚,其中一組24節氣的印章特牛氣,筆者在元旦前給小柳同學舉辦一個篆刻作品個展。小柳同學的眼里都閃光了,再也不懟柳爸了,而是真心佩服地學起來。
3.微展出彩
學生的優秀書法作業、臨創的書法小品在書法教室展、班級教室后墻展、學校宣傳窗展、朋友圈曬書法作品,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舉辦“我愛你,中國”四、五年級全員學生書法展,四字歌詞書寫,近200幅作品一起展;元旦前,四年級學生以“文瀾精神熠熠生輝”為主題,書寫小品“立德樹人”“德才兼備”“謙謙君子”“大家閨秀”“春風雨露”“雨露滋潤”等,裱成立軸,在學校一樓大廳展出,對學生的臨習激勵事半功倍。
另外,筆者還注意到由于教學師資的不一致,毛筆書法教學與硬筆寫字之間是分離的,各自為“政”,我們應把三、四年級毛筆書法學習與語文寫字教學結合,用毛筆書法的楷書筆法學習來促進硬筆楷書的改善。語文課專門騰出生字、詞語抄寫時間,語文教師細心輔導,舉辦硬筆字書法比賽和展覽,開展一、二年級鉛筆字班級團體比賽,三、四年級毛筆書法班級團體比賽,讓學生把硬筆字(鉛筆、水筆、鋼筆)寫出書法味,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
結語
著名書法家陳振濂指出:“書法教師要‘看得懂‘講得出‘寫得好”。學生的書法臨習也同樣,書法臨習不做“悶葫蘆”,讓學生大膽地把自己對范字、例字結體的理解說出來,筆法模寫評起來,紙上臨習寫慢,寫出力量來,這就是解放了學生的眼睛、耳朵、雙手和大腦。學生外在的細察、交流和碰撞,促進了內心的自省、自悟和自律。同伴互助,外察內省,是小學中段毛筆書法例字對臨的教學新招、妙招,將在漢字毛筆書寫這一文化行為的傳承中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2]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基二[2013]1號.教育部,2013.1.18.
(杭州市余杭蔚瀾學校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