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
摘 要:王陽明的心學理念從根本上說就是將知行合一,最后在知識與實踐的引導下做到此心具足,不假外求。把它與中學美術教學結合起來就是引導學生用“心”去讀圖,用“心”將讀到的圖中知識內化;再將內化的知識轉化為實踐,做到知行合一;最后在知行合一中養成“此心具足,不假外求”的強大內心世界和良好的美術修養以及愛好。
關鍵詞:知行合一 繪畫 心理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與學習中都出現了這樣和那樣的困惑與不解,人們的心理也漸漸在健康邊緣徘徊。所以,現今社會人的心理問題受越來越多的關注。很多學校也把心理課程定為學校的必修課程,旨在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讓他們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學會自我調節的方式方法。但是這些心理課程往往過于理論化,平面化。故筆者試著將王陽明實行合一的心學理論與美術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感受畫作的同時接受心理“治療”,從“畫”入手走進學生心里,打開學生的心門。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通過畫作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進而了解畫家,并能運用畫作進行自我修復與治療;通過畫畫來釋放自己、表達自己、展示自我,彰顯自我個性,在畫畫中找到自信。
一、陽明先生的“知”
1.欲求知先問心
陽明心學的基礎就是問心,問心就是讓人心如明鏡。那么在美術上怎么做到心如明鏡呢?首先我們要了解畫作本身所蘊含的信息內容和畫作背后所隱含的知識。有了以上的認知,我們就可以用“心”來欣賞畫作,了解畫家。如《夜間的露天咖啡座》,在平時的美術課堂上我們往往從色調方面去欣賞梵高的這一幅作品,分析色調進而分析梵高,感受梵高所要表達的意思,然后總結出畫畫不單單是單純的畫光與色還要在畫的時候表現自己的想法,那么這堂課就完成了。這堂課把美術的知識點都講到了,可以說是比較完整的課了。那么我們在這個時候能不能進一步走進我們心靈的更深處,想象為辛苦忙碌一整天的自己準備的夜間露天咖啡館,讓心靈在這幅畫作中放放假,喝一杯飲料感受一下悠閑,與知心的朋友聊聊天,談談學習生活中的艱難困惑。當經歷過這份愜意以后,學生不僅僅可以讓自己的精神得到短暫的歇息,還可以進一步走進梵高,感受梵高當時作畫的心理,理解梵高的精神世界,從而更進一步了解理解梵高。
2.由心而感悟
陽明先生的“知”是寫意的,它猶如一幅巨大的中國畫作品需要人們去欣賞去感悟,在欣賞感悟中讓學生實現自我升華。在美術課上講中國畫時,往往會講一個意境。意境在哪里?意境就在陽明先生所謂的“心”里。明陽先生曾說:“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所謂不動就是讓我們在欣賞畫作是要放空雜念,用“心”去感受畫者所表現的情與景,以及在情與景高度融合以后所表現的意境。如,我們可以在山水畫中找到畫家寄情山水的肆意灑脫和開闊的胸襟,在花鳥畫中找到梅蘭竹菊的氣度和君子之風,還可以在人物畫中找到古人的禮義謙恭。通過理解和學習中國畫使學生在山水畫中快節奏的學習生活所帶給我們的煩悶之情,擁有開闊的心胸;在花鳥畫中與謙謙君子進行交流,學會戒驕戒躁、泰然處之;在人物畫中對比古人,以他們之形神修正自身。在以畫為媒,穿越時空的對話中通過畫者的意境逐漸修正自己的心理狀態。
二、陽明先生的“行”
王陽明的“行”自然要落實到美術的繪畫中。繪畫是人們適宜的心靈表達方式,人們可以運用繪畫,將自己的經驗與感受,象征性或具體地展現在圖畫當中,以作為一種陳述、回顧與整理。同時,在自由揮灑的過程中,也是一種打發、宣泄與成就。國外人們把繪畫療法稱為技藝療法。它類似音樂療法和讀書療法,對兒童和成人都有所幫助。著名的教育家迪斯佛赫說:“兒童畫1小時畫獲得的收益,比觀看9小時所獲得的收益還多。”
1. 知心畫心
所謂知心畫心,就是明白、了解自己的心,由心而動,把自己的心理給畫出來。那么就需要用到繪畫心理。繪畫心理是通過繪畫的方式打開心靈,使繪畫者在繪畫的過程中認識真實的自己。人們通過你涂的是什么顏色、用了怎樣的畫法、畫了一些怎樣的事物、你把事物都畫在了圖中的哪些位置等細節,指引你從所畫的畫中看到自己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事或下意識之間表現出的內心最深處的想法,在畫中你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你會發現自己、原諒自己,決心做自己喜歡的、向往的事情,發現屬于自己的幸福地圖。
上圖是學生在課堂上畫的房樹人,他們通過這樣那樣的方式對房樹人進行了創作,作品有好有壞,但是從作品中我卻看到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圖1中房子孤孤單單地造在山崖邊,人坐在房子背后的樹上,山崖的最高頂又有一棵樹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整幅畫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孤寂的感覺。后來筆者了解到圖1作者平時成績不是很好,為人又內向,所以在畫作中表現了這樣的房樹人。又如圖3作者,她是一個典型的“優秀生”,在家里是老大,在學校里學習成績也十分優異,故在畫房樹人的時候以自我為中心,突出自我。
既然我們已經走進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又如何用畫畫去引導學生呢?
2. 知心修心
國內外近幾年有很多應用繪畫作為心理干預手段,還有很多應用性研究發現繪畫心理干預不僅可以處理人們的情緒和心理創傷問題,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礙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進語言的發展與認知功能的改善。其中的機理是,繪畫是人們最適宜的心靈表達方式,它發展象征性的語言,能觸及人所不知的心靈感受,并能創造性地將它們整合到人格里,直至發生治療性的變化。畫畫既然可以治療人的心理那么它就具有修補這個功能。所謂修心就是用畫畫來磨礪人的心性,修補身心,還能培養對自己的自信心,通過美術繪畫活動養成對美術的終身興趣,促進身心的健康。筆者試著從三個方面去修正學生的心理,讓他們通過畫“心理畫”來解放自我、抒發自我,表現自我。
畫畫可以抒發情緒、緩解心理壓力,促進身心的和諧發展。馬克思有過這樣的論斷:“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與心理上的痛楚。”畫畫是一個創造美的過程,研究表明人在畫畫中的心情是一個上升的過程,在一次又一次筆與紙的碰撞中迸發美的火花,舒緩自我的緊張情緒或壓力。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不惑之年被免去海軍大臣的職務,心情十分沮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迷戀上了繪畫,從此開始振作,繪畫猶如“伴侶”,陪著他走完了一生。邱吉爾說:“如果不是繪畫,我幾乎活不下去,我無法承受這些打擊。”首相丘吉爾如此,學生更如是。如筆者常常會讓剛剛經歷過文化考試的學生練習畫畫,讓他們在創作里忘掉考試,盡情發揮。學生們往往也會通過點線面發泄自己的壓力,忘卻成績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下圖是學生在緩解壓力是所創作的作品。
畫畫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圖3的同學由于過于“自傲”,所以做事往往十分粗糙,草草了事。我們希望她能把心沉下來,靜下心來做事。繪畫中的國畫就有這個功能,它可以使人的內心沉靜,培養人“膽大細心、求真求實”的思維能力和心理素質。筆者就建議她在平時多多臨摹創作國畫。此學生在學習國畫的同時調整了自己的心理,培養了自己的意志,并且還修養了自己的心性。經過一段時間的國畫學習,這位同學不僅在繪畫上有了一個提高,在文化成績上也有了一個提升。
畫畫可以提升人的自信心,調整人的自卑心理。筆者發現在繪畫活動中,當學生掌握了一個繪畫技巧或者某一事物的能力時,一種更有趣的現象便出現了,他們對自己的這種技能滿意極了,興高采烈地拿著這個技能不斷地參加展示各種比賽,不厭其煩地重復顯示這種能力。正是這種重復產生的爆發力,使學生突然具備了某種新的力量——自信、自尊和從事有目的的活動的愿望。圖6的作者性格內向,不擅長表現自我。但是一到畫畫的時候他就顯得格外自信,格外愛表現。他常常在畫作中展示老練的線條和準確的造型能力,并在不同的畫種中表現出來。國畫中有,設計中也有。于是筆者經常鼓勵他參加各級各類的展覽與比賽。頻繁的美術活動鍛煉了他繪畫技能,他逐漸變得開朗起來,也更加自信了。他的作品《我的家鄉——巍巍四明》還在2017年浙江省中小學生藝術節書畫比賽中取得中學組三等獎的好成績。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力量,在“行”而為上的引導下學生用心靈去創作的心理畫,我們在作畫過程中享受美,在作畫過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現今的教師所面臨的社會現象和所接觸的學生,與幾十年前的環境和接觸的學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此,我們在教學教育過程中,用王陽明對“心”的理解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讓學生用所學的“知”中去自我修復,自我完善,進而整合生命,完善人格;我們還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行”起來,不斷地用心理畫彰顯自我個性,養成學生的自尊、自愛、自信、自強以及開拓、創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使盲從、依賴、自卑、因循等不良的心理得到矯正。總之, 當學生將知行合一時,他們將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余姚市第四中學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