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
2021年 6月7日,西部(成都)科學城、天府實驗室隆重揭牌。一位參加儀式的朋友問我,這可以視為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嗎?我想,是的。這一幕讓我回憶起2018年著名學者保羅·羅默(Paul Romer)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后講的一段話,這位曾經做過世界銀行副行長的經濟學家說,他的獲獎只不過說明,在經歷了“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之后,“技術”和“創新”已經成為人類現代產業和城市發展的“內生變量”。
據《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成都在全球科技創新集群排名47位,較上年提升5位,成都已然步入創新驅動發展之路。以科技創新為動能的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通過數字鏈、人才鏈、創新鏈和價值鏈與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和14個產業生態圈相嫁接,形成一個個產業新地標、城市新功能、管理新智慧、美好新生活。
在成都這片熱土之上,科技創新將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的構建提供發展動能;而產業體系的構建,又將為幸福美好的生活搭好物質基礎。因為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最終歸宿,是不斷滿足市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成都的知名度和具有高辨識度的城市特質是城市的宜居性和市民的幸福感。許多人不知道,這才是成都的城市密碼。
人們心目中,“公園城市”最宜居,也“最成都”——城市就是公園,公園也是城市;人在城中走,園隨人在游。成都人如此定義美好生活。
漫步于世界最長的市域三級綠道,今天的成都已跨越龍泉山,為城市躍升邁出壯舉。綿延的龍泉山脈,山水交融、多彩彌漫,橫貫于成都的現實與未來之間,將形成“一山連兩翼”的城市大地景觀。如果把全球前五個最有名的城市公園和城市森林公園加在一起,從紐約中央公園、倫敦海德公園、巴塞羅那奎爾公園、都柏林鳳凰公園到里斯本孟山都森林公園,它們的面積之和、氧氣釋放總量和人均森林面積,都趕不上建成后的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展望未來,是一條滿眼綠色、充滿詩意、鋪滿生活氣息的大道。“窗含西嶺千秋雪”描寫的是古老成都“兩山夾一城”的情景,未來的詩人也許會吟出“西望龍泉萬里云”的詩來。
“人、城、產、科、創、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宜居創業生活環境和核心競爭優勢,將為科技與生態文明時代,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提供鮮活的“成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