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庫名片】
焦永利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研部副教授,經濟學博士,加拿大女王大學訪問學者,中浦院牛津大學聯合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員,入選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20)。研究方向為未來城市、區域與城市經濟、城市發展與治理等。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曾提出“世界是平的”,但當我們觀察全球城市經濟地理時卻發現并非如此,全球城市網絡呈現一副高峰聳峙的圖景,那些具有較高能級和競爭力的城市作為一座座“高峰”,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強大實力。在全球頂級城市的競爭賽道上,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正在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
金字塔的新塔尖
城市的功能體系是其能級和競爭力的基礎??萍紕撔虏咴词琼敿獬鞘泄δ荏w系金字塔的新塔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的功能體系持續拓展,以國家中心城市為突出代表,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要素集聚等方面功能維度上持續攀升,成為構筑國家競爭力的排頭兵和領頭羊。
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家大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前沿城市也開始邁入“拼創新”的歷史方位,國家中心城市的競爭對象逐步從國內轉向在國際擂臺上“PK”創新能力,這決定了頂尖城市必須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構筑更高層級、更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例如,上海提出全面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和開放樞紐門戶等“四大功能”,努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更好為全國發展大局服務,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其中,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匯聚和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國家實驗室,爭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
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排面”
國家實驗室是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關鍵載體。2017年發布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中對國家實驗室的定義是“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是面向國際科技競爭的創新基礎平臺,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核心支撐,是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通俗地講,國家實驗室就是整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排面”,代表某一領域最高的科研水平,瞄準的是源頭創新、基礎創新,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前沿性、開放性等特點,承擔著創新體系排頭兵、攻堅者的重大任務,致力于破解基礎科研投入度、關注度不夠,學科交叉融合與重大科學設施開放利用不足,科研組織體系專業性與活力不足等問題。歸根結底,正如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周光召院士所提出的,國家實驗室本質是一個科研機構的運行制度,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科研資源以何種形式被配置、利用以及集合。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可以預見,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這一科技創新功能中的“頂級配置”,將成為各大國家中心城市的重點發展方向。
上海張江實驗室的秘訣
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上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要抓住時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要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增強上海的城市創新極核功能,2017年3月,中科院與上海市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簽訂深化合作補充協議,明確依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籌建國家實驗室。2017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舉行張江實驗室揭牌儀式。張江實驗室正式成立,成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和“旗艦”機構。
張江實驗室坐落于“張江科學城”核心區域,經過多年發展,周邊科技設施密集、科研院所眾多、產業領域高端、國內外創新企業和人才匯聚,創新氛圍十分濃郁。根據規劃,到2030年,張江實驗室將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涌現一批標志性式原創成果,解決一批國家急需的戰略核心技術問題,為建國100周年之際建成科技強國和上海建成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強有力支撐。
根據目前披露的資料,張江實驗室的建設發展具有如下鮮明特點:
瞄準戰略方向,支撐科技強國
國家實驗室最重要的屬性是承擔國家使命,張江實驗室建立之初即明確了要體現國家意志,聚焦具有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領域和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追求實現重大基礎科學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明確了運行初期階段采取“1+2+1”的布局:“1”指光子科學大科學設施群及相關基礎研究;“2”指生命科學、信息技術兩大攻關研究方向;“1”指生命科學與信息技術交叉方向——類腦智能。
院市合力共建,明確承建主體
張江實驗室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通力合作建設,在籌建過程中即成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中國科學院院長共同擔任主任的實驗室管理委員會,雙方全力從政策、資金、人才、機構、空間規劃等方面給予支持。明確以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作為承建法人主體,將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劃轉至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統一管理。在運行機制上,張江實驗室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
匯聚大型設施,吸引人才機構
近幾十年來,科學研究已經進入大設施、大團隊、學科交叉融合的時代,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為探索未知規律、推動基礎研究深化的必備“神器”。張江科學城匯集了一批重大科學裝置,如“上海光源”和“蛋白質設施”等,以此為基礎,張江實驗室還將規劃建設若干新設施,推動形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這些大型設施將成為吸引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和人才的引力之源,吸引全球的優秀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助力張江和上海成為科學人才的集聚地和突破重大科學問題的高地。
創新運行機制,推動開放合作
張江實驗室強調目標導向、大協同、大投入和高度自主。在經費方面,探索建立高額穩定資助與競爭性資助相結合的財政投入機制。在人員方面,實行全聘和雙聘相結合的聘用制度,自主選聘研究負責人。在技術路線方面,更多尊重實驗室主任和科學家意見。在評價機制方面,以中長期評估為主,注重第三方和國際同行評價。同時,發揮大科學裝置作為“國之重器”的公共屬性,通過裝置開放共享,與全球相關領域的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等開展廣泛合作,形成影響廣泛的創新網絡,牽頭組織聯合攻關。
給天府實驗室的建議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一項重點任務。近年來,成都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國際影響力快速躍升,可以借鑒上海等地經驗,發揮自身優勢,高起點謀劃、高水平部署,推動天府實驗室能級躍升,向著建設國家實驗室的目標努力,建議重點推動以下工作。
體現國家意志,精準選擇戰略定位與突破方向
天府實驗室作為爭創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明確了聚焦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推進規劃和建設,未來可以在此大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凝練主攻方向,按照國家實驗室的建設要求,側重基礎性、前沿性、交叉性,瞄準“高、精、尖、特、新”下功夫,精選特色和突破方向。
明確建設主體,實現政府與科研機構緊密合作
上海的張江實驗室明確由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作為承建法人主體,擁有相對完整的財務、人事權利,有助于發揮科學家的科技路線影響力,在人員激勵晉升、成果評價等方面政策更為有效靈活。建議在天府實驗室建設中引入高端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明確承建法人主體,賦予相應權責,在政策設計上進一步理順國家有關部門、省市、國家實驗室和依托單位間的關系,建立各級政府對國家實驗室的長效資助機制。同時,地方政府還可以推進一攬子支持政策,將天府實驗室建設成為匯聚人才、激發科學創新的基地。例如,可以在空間規劃、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用地、重大專項項目等方面給予支持,多維度增強國家實驗室和科學城對全球科研人才的吸引力。
建設科學設施,增強對創新人才和機構的吸引力
大科學裝置是源頭創新、基礎創新的重要物理依托,高水平科研機構和世界級科技人才是前沿創新的核心主體。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在大科學裝置建設方面有著長期積淀,近年來又加速布局,已經形成集聚優勢。同時,由于大科學裝置耗資巨大、不確定性高、建設復雜,因此國家在此類設施的布局方面十分謹慎。在此背景下,天府實驗室的建設就更加需要具有前瞻視野和精細論證能力,根據自身戰略定位精選切入點,加快建設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形成對高水平科研機構和人才的強大引力場。此外,成都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質,正在深入開展的場景營城實踐,全面推動的公園城市建設,都是成都獨特的競爭優勢,可以推動科技設施的硬件和公園城市美好生活的軟件形成合力,增強對人才機構的吸引力。
優化制度設計,形成開放合作和協同攻關格局
體制和政策創新是國家實驗室建設的關鍵所在。天府實驗室建設發展過程中,可以綜合借鑒國內外高水平實驗室創新經驗,探索新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加快構建和發揮天府實驗室的基礎創新功能,使之成為特定領域國家科學研究的領頭羊。同時注重發揮實驗室的綜合帶動作用,建設多維度、多層次的科學和技術研究支撐平臺,進而推動技術轉移轉化,使之真正成為成都構建創新生態鏈的源頭活水和發展產業生態圈的核心引擎,助力成都構筑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