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誠?鄭秀亮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積極開展環保便民利企服務,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解難題——下大力解決環境信訪問題
困擾當地多個小區居民的中山市中心組團垃圾處理基地臭味擾民問題今年以來得到極大改善。
據統計,去年上半年中山市中心組團垃圾處理基地臭味擾民群眾信訪就達119件?!耙惶煜挛缫晃慌拷o我打了兩個多小時電話,情緒十分激動?!笔∩鷳B環境廳監察二處一位同志回憶當時的接訪印象深刻。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省生態環境廳主要領導多次赴中山調研并與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座談,尋求解決之道。
“省廳督導,目的就是推動地方下更大決心徹底解決問題。” 省生態環境廳監察二處負責人表示,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地方能統籌各方資源和力量,有效推進治理工作。為做好督導,省生態環境廳成立了工作專班,持續跟進問題治理。
廣州亞運城異味擾民問題也曾是環境信訪的“重災區”。僅去年上半年便有投訴41件。又因涉及廣州市番禺區、東莞市麻涌鎮跨界環境治理,該問題更成了信訪處理難啃的“硬骨頭”。
“天下功夫唯快不破?!笔∩鷳B環境廳監察二處負責人告訴記者,信訪問題處置同樣講究快速反應、及時處置。
“這是我們的微信工作群,里面20多個人,既有廣州、東莞兩市生態環境局的分管副局長,也有區、鎮、街道的分管領導。收到群眾投訴,我們立即轉發消息到群里,督導當地辦理,要求現場巡查相關企業是否違法偷排或超標排放?!?/p>
“有些信訪問題因為早期規劃選址等因素一時難以解決,但我們還是要努力作為,加強監管,把環境影響減少到最小程度,爭取群眾對環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p>
下大力解決環境信訪問題是省生態環境廳黨史學習教育中“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八項重點工作之一。實施廳領導包案,推動化解19件生態環境領域信訪難案;變“季調度”為“月調度”,加快推動地方化解重復信訪積案;針對廣州、佛山、清遠等地多起“樓企矛盾”典型信訪問題,組織深入調研,推動出臺解決工業園區廢氣擾民相關政策,批量化解信訪類案。今年1至5月,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共處理信訪80434件,辦結76286件,辦結率為95%;其中,廳本級收到信訪投訴及咨詢建議共2223件,辦結2188件,辦結率為98%。日前,省生態環境廳又圍繞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任務梳理整改問題清單,以督辦函形式通報各地市,并對部分問題進行掛牌督辦、對部分市進行約談,全力推進環境問題整治。
暖民心——積極開展環保便民利企服務
“真沒想到,省里同志打來電話,讓我解除了辦廠的疑惑?!眮碜越谊柕牧窒壬鸀槭∩鷳B環境廳同志熱情細致的工作態度點贊。
6月3日,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同志看到林先生的網上咨詢留言,因為留言描述不具體便主動去電,在詳細了解情況后告知其項目可豁免辦理環評手續辦理,但須落實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并按規定申領排污許可證。
為切實減輕企業環評負擔,省生態環境廳不斷深化環評領域“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擴大環評“就近辦”“簡化辦”“馬上辦”的范圍。目前,全省80%以上項目實行環評登記表備案,30大類中61小類基本不產生生態環境影響的項目不再納入環評管理,需開展環評的項目約99.8%以上由地市生態環境部門審批,符合規劃環評要求的項目環評內容大大簡化,環評審批時限壓縮三分之一以上。
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辦事更便捷。省生態環境廳公眾網網絡問政平臺成為公眾與環保部門交流的有效平臺。今年1至5月,僅廳環評處就辦理環評相關網絡問政逾1500條,并按要求均在2個工作日內予以回復。為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能力,5月省生態環境廳出臺環保政務便民利企工作方案,結合“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推出系列創新舉措,包括推進若干“一網辦通”事項,落實一批電子證照應用,并在“粵商通”平臺開設生態環境專區,目前已有16個可查詢可辦理的服務事項,更好方便地方企業、公眾線上辦事。
“感謝省生態環境廳為企業著想,讓我們省去了好幾萬元的倉貯費?!睆氖碌V產加工的李老板感慨地說。
廣東是鉭鈮礦、鋯英礦等礦種的加工業大省,原料常需要從非洲、澳洲進口。這些礦砂伴有放射性核素,經常會觸發海關管理部門的輻射監測儀的報警閾值,沒有取得檢驗報告時,需暫存在海關碼頭,每天的倉儲費用達數千元甚至上萬元。按照省生態環境廳要求,省環境輻射監測中心在承擔這些工業礦砂抵岸通關前的放射性核素檢測鑒定工作中,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在保證工作質量前提下,盡量縮短樣品流轉和分析過程,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報出檢測結果。過去要7個工作日出結果的檢測,如今最快1個工作日、最遲6個工作日便可出結果,而且檢測全部免費。
送法規、送技術、送服務進企業,幫助企業精準治污,服務行業綠色發展。4月9日,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電鍍污染治理專題宣講活動在惠州市龍溪電鍍園區舉辦。100多家電鍍行業的企業在現場聆聽宣講,不僅了解了相關政策法規,還學習了先進管理經驗和治污技術。像這樣分門別類、有的放矢的宣講活動,省生態環境迄今已開展了十余場,深受企業歡迎。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環?;顒?,讓我受益匪淺,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也體驗了當‘河長的艱辛!” “希望這樣的活動常有,讓更多的人參與環保!”……
4月18日、5月22日,“綠色有約——環保公益我參與”活動在廣州市天河區車陂涌、華南植物園如期舉行,大小環保朋友通過網上報名參加了活動。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人們接受環境教育,增強環境意識。
環境保護需要公眾積極參與。加強環保公益服務也被納入省生態環境廳“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內容之一。除了定期舉辦“綠色有約——環保公益我參與”活動外,還將培育扶持環保公益項目、建設一批生態環境教育示范基地,得到公眾和社會好評。
惠民生——加快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
“口感好多了,聽說水質也更安全了!”喝著清冽甘甜的鑒江水,茂名化州市同慶鎮村民梁阿伯喜笑顏開地說。
2021年2月,該鎮新水廠投入使用,水源來自鑒江的地表水。建于1992年、用地下水作水源的舊水廠也隨之關閉。
按照國家部署,2020年起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對全省“千噸萬人”(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噸以上)飲用水水源(全省658個)每季度開展水質監測和評價,將情況反饋有關地市并指導地方開展達標整治。同慶鎮舊水廠由于設計工藝流程較落后且水廠所在地土壤中錳的本底值較高導致水質超標。省生態環境廳的監測和指導,推動了同慶鎮水廠加速“以舊換新”。
飲用水水源地是老百姓的“水缸子”,飲用水水源安全關系千家萬戶。除了水質監測,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還包括水源地“劃、立、治”環境問題整治等任務。按照國家和省政府統一部署,在完成市、縣兩級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工作后,2021年著力開展鎮、村分梯次、因地制宜推進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綜合整治。
既要保好水也要治污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點多、面廣、基礎薄弱、涉及多個部門,可謂污染治理工作的短板。為此,廣東省政府將“新增1000個以上自然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列入2021年十件民生實事,省生態環境廳也將此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八項重點工作之首。按照廣東省政府“開展一次摸底調研、提出一個建設方案、制定一個指導意見”的工作部署,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系統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會同省有關部門,邀請生態環境部華南環科所、省環科院等6個科研機構組建第三方技術團隊,開展摸底調研。目前,摸查工作已完成,共摸查自然村5.8萬個,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37.6%,正組織開展數據復核、分析及報告編制工作,力爭將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底數摸清、問題找準。聯合省直有關單位印發實施工作方案,建立各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實事儲備庫;同時,篩選適用于廣東實際的農村治水工藝技術,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治理。截至5月底,納入儲備庫的1681個自然村中,已動工881個、建成34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