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廣
初夏時節,站在新鄉市南太行最高峰俯瞰,排列整齊的楊樹、柏樹、槐樹等樹木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以前這里曾是廢棄礦區,風吹石沙跑,雨天一身泥,尤其是一到夏季,泥石流災害時有發生。”家住附近的王紅玉說,“經過整治,破壞的生態恢復了,環境變美了,昔日的荒山變成了青山。”
近年來,新鄉市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持續加大北部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治理力度。截至2020年底,累計投入生態修復資金約8.8億元,完成修復治理面積33270.45畝,持證礦山修復治理已全部完成。
科學施策? ?分類處置
南太行地區曾是新鄉礦山企業的主要原材料產區,多年的開采遺留下許多大小不一的廢礦區,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影響。為此,該市對區域內的露天礦山開展全面排查,對礦山企業逐一進行摸排,科學制訂“一礦一策”修復方案。一方面堅持對無證礦山實行封閉礦點、關閉取締等;另一方面對正在開采的礦山,按照市政府制定的“一五四二”工作法,強力推進礦山綜合整治。對無主礦山和歷史遺留礦山,要求當地政府出資或通過制定政策吸收社會資本投入治理。如輝縣市常村鎮五龍山集團,按照政府整體規劃和相關支持政策,圍繞廢礦治理,把脫貧攻堅、安置就業同鄉村旅游相結合,按照“荒山治理+旅游開發”模式,建成了集水上樂園、酒店住宿、研學教育于一體的綜合主題樂園,形成了廢棄礦山改造旅游項目,項目在盈利的同時也解決了就業脫貧問題,實現了解決就業脫貧、脫貧后投資改造荒山的良性循環。
截至目前,該市累計投入約5.9億元,完成歷史遺留露天礦山修復治理面積27346.35畝,完成率86.29%,其中,“三區兩線”歷史遺留礦山累計投入約3.5億元,完成修復治理面積15150.45畝,完成率82.11%。
立法規范? ?嚴抓落實
為做好政策的頂層設計,該市積極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立法調研,深入了解露天礦山治理中的突出問題和難點,梳理市、縣有關部門和企業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中的難題和需求。日前,《新鄉市北部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條例》已進入審查階段,隨著條例后續的頒布與實施,將進一步推進北部山區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步入法治化、規范化管理軌道。
與此同時該市編制完成《新鄉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綜合治理規劃(2017—2025年)》,出臺《新鄉市露天礦山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實施方案》等文件,進一步明確露天礦山整治的目標任務。
為嚴厲打擊盜采礦產資源行為,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市公安局下發《關于嚴禁借項目施工非法采挖倒賣礦產資源行為》通告,大力推進“一網兩長”制,要求山長對責任網格內的山體的利用、監管及保護負總責,對網格內項目用地、探礦權、采礦權、生態修復項目設立提出實施意見,并在項目審批后進行全方位監管。加大日常巡查工作力度,及時發現、制止、處置違法違規行為,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統籌兼顧? ?覆土復綠
該市把82家露天礦山整合為10家,將北部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任務目標列入市委督查臺賬,明確所有北部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要求北部露天礦山所有生態修復項目必須在2021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并按照“動用土石方最小化、施工工期最短化、生態可持續化”的治理標準實施覆土復綠工程。凡是礦山生態修復所產生的土石方要求一律就地封存,不得外運,確有剩余的全部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拍賣,拍賣所得全部歸縣級財政所有,實行專款專用,全部用于本地區生態修復。“兩市一區”政府和市指揮部有關部門不斷加大對北部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巡查監管力度,嚴厲打擊私挖盜采、越界開采、越層開采以及以生態修復治理之名行私挖盜采之實的違法行為。同時,該市按照“因山因勢、一礦一策、系統治理、先急后緩”等原則,深入推進綠色礦山爭創活動,2020年底,該市11家礦山全面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其中,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4家,省級綠色礦山7家。
“我們將進一步細化臺賬落實,明確承包責任,加大督導力度,爭取按計劃完工,以滿山盡披碧綠衣的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新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牛守軍表示。(作者單位:新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