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改香 葉紅軍

通過采用“智能云采集”技術,僅僅20余天,就完成勘探43平方千米……近日,由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間信息研究院承擔的山西和順陽光占區域煤層氣三維地震勘探項目圓滿完成野外數據采集任務,這是該院承擔的首個大型煤層氣勘探項目。項目實施過程中,該院創新運用“智能云采集”技術進行野外地震數據采集,通過精細化管理,圓滿完成數據采集任務。
遭遇挑戰
項目地處太行山深處,區內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最大高差達500余米。目之所及,植被茂密,荊棘遍野,若不是之前搬運機器時開辟出來的小道,基本上無路可走。最讓人望而卻步的是叢林里布滿密刺,稍有不慎,衣服和身體都會“掛彩”。
不僅如此,部分施工區域基巖裸露,地面風化嚴重,野外調查時,松散的碎石塊使得腳底不時打滑,工作人員不得不手腳并用,小心翼翼。施工區東部為無人區,更讓施工人員膽戰心驚的是,這里曾有野生動物出沒……這樣的環境通常被業內認為是煤炭地震勘探領域的“禁區”,野外數據采集施工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科學抉擇
了解傳統三維地震勘探的都知道:像葫蘆兄弟般串在一起的檢波器,錯綜纏繞的一捆捆數據傳輸線,重二三十公斤的專用蓄電池及大型車載儀器設備等是地震勘探施工最基本的“標配”。面對如此復雜的地表地質條件,如采用常規方法施工,效率低且質量難以控制,工期更無法保證。
經過該院領導及技術人員多次分析研判,一個全新的施工方案醞釀出臺——引進使用鯤鵬節點儀,采取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實施“智能云采集”。
節點儀如陀螺般大小,重量輕,待機時間長,無需數據線串連,其內置的無線接收、存儲和電源裝置,便可替代常規地震勘探一系列設備完成數據采集、存儲、傳送等工作,具備鋪設方便、數據傳輸穩定高效等優越性。節點儀不僅可以緩解和解決艱險地表條件造成的諸多困難,令整個施工效率呈倍數遞增,而且植入其內的定位系統可直接與北斗、GPS相連,位置信息可適時傳輸到項目部的監控平臺上。在施工現場,通過手機還能與周邊設備進行智能連接,打開App即可隨時查找復核其埋放位置是否有偏差,同時,監控平臺可以實時監測每個節點儀工作狀態,有效保證了野外采集質量,化解了之前面臨的諸多困難。
精細管理
細節決定成敗,由于該區地表條件復雜,針對每一個物理點,測量放樣都要求一點四標(木樁、布條、彩旗、反光碎紙屑),此外,施工人員還需將一些重要作業場景拍照或錄像并上傳至系統平臺,無論甲方、監理還是技術人員只需輕輕一點鼠標,便可直觀看到這些關鍵環節的技術要求是否落實到位,技術人員足不出戶便可進行“直播式”數據采集質量控制,實現了“云”管理。
“云”管理模式促成了各個班組通力協作,在復雜地形條件下,實現40米點距、200米線距、240米炮距大排列施工,平均每天完成面積超3平方千米,創造了復雜區域施工單日692炮的佳績。(作者單位: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間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