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彥斌
引? ? 言
舉凡人生禮儀、游藝娛樂、節慶活動、民間信仰、民俗器物、餐飲、親族、生產方式、集市貿易、廟會等方面的習俗慣制及各種風俗事象,均屬風俗畫的題材范疇。風俗畫以其題材之專門而區別于其他畫種,其繪畫材料、形式、繪制工具與方法,與中國繪畫史上的其他畫種相比,表現出題材多樣、五彩繽紛的特點。這也正是中國風俗畫發生發展,得以生生不息,從成熟走向繁榮的基礎條件。除中國風俗畫發端的巖畫、彩陶畫和絹帛畫,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還有磚畫、紙質繪畫、木版畫、石版畫、漆畫、陶瓷畫(含瓷板畫)、蠟染畫、水粉水彩畫、金屬畫、指畫、手撕畫及玻璃畫等。
除了繪畫藝術的表達與鑒賞,風俗畫的文化價值更體現為以其寫實性表達與記述還原,印證社會生活史的場景情境,如有的畫史專家將之直接命名為“史實風俗畫”(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東方出版社,2008年)。本文主要從社會文化史和文化符號學的視點,探析、梳理中國風俗畫史的主體歷史軌跡,試圖發現其本原的規律性特點。
縱觀中國風俗畫的發生、形成與流變軌跡,其所顯示的歷史規律表現在:首先,其核心點始終是以“民俗”為本質特征,立足于中國繪畫史。其次,功能決定了其階段性的發展。其功能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從秦漢至隋唐五代,主要服務于墓葬祭祀禮俗和禮佛習俗。二是宋元以后由于都市經濟文化的發達,明代宮廷畫家開始疏離民俗題材,但小眾鑒賞收藏與大眾消費的普及化,促使風俗畫畫家群體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具體題材和形式樣式多頭并舉。
中國風俗畫史基本題材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民間信仰和市場消費需求使然的,從單一人像到情節畫面的歷代神佛紙馬等民間信仰題材,生生不息、連綿不斷。
風俗畫的題材與形式,伴隨風俗的變遷而生成、消亡、沉浮、變化。年畫和木版年畫在現當代的式微,其之所以走出現實年節習俗,即屬此規律。
政治、經濟制約著包括風俗畫等文化的發生發展與起伏,也是文化市場的晴雨表。在此規則控制下,風俗畫質點的振動同樣有其波峰與波谷。
遠古走來的中國風俗畫三源頭:
巖畫、陶畫、墓葬畫
中國繪畫史顯示,中國風俗畫濫觴于巖畫、彩陶畫、墓葬畫(漆帛、磚畫),也是中國風俗畫源流史上開先河階段。
(一)巖畫
據認為已有四萬年歷史的巖畫,是史前古人類以石器作為工具來刻畫的,或以天然顏料涂抹在石體表面的繪畫。刻繪巖畫是石器時代遠古人類在文字產生之前形成的一種精神生活的非言語的副語言習俗。一幅幅、一片片粗獷、質樸、自然而生動的巖畫畫面,是表現和印證遠古人類社會生活史的副語言習俗景觀,是人類歷史上最原始的原生態“涂鴉”。
以內蒙古陰山巖畫為代表的中國北方地區巖畫,與中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巖畫相似,畫面多以表現動物、人物、狩獵、生殖、原始崇拜及各種符號為題材;廣西、云南、貴州等南方地區的巖畫,則主要表現采集、耕作、動植物、狩獵,以及房屋、村落、宗教儀式等。這些原始習俗題材的社會性屬性,積淀下了風俗畫初始化的本質特征。
(二)彩陶畫
距今約6800-6300年的半坡文化時期,陶器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是中國的彩陶畫之始。彩陶畫的題材,主要為黑、紅、白色,在紅色陶質的盆、瓶、盤、豆之類日用器表面,繪制抽象的紋飾,或人、動物、昆蟲等的圖像,是風俗畫初始時期的民俗器物繪畫。陶畫中的鱗狀龍紋、變體蛙紋,是古代民間信仰融入當時社會生活的實物印證。陶畫器物是源遠流長的日用品,也是古代墓葬的隨葬物品。
(三)帛畫
帛畫因畫在帛上而得名。約興起于戰國時期,至西漢發展到高峰。歷年陸續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帛畫》等隨葬帛畫,多以當時世俗生活的習俗慣制為題材,保存了墓主生前生活的情景與愿景,是中國早期風俗畫的一種特殊的存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題材,既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實物珍品,也是還原、印證社會生活史多種場景的獨特民俗景觀。畫面中人物的衣著服飾、日用器物、禮儀行為等場景,均是當時社會現實生活時尚的寫照。畫面對天上、人間、地下三界生活場景的描繪與解讀,以及上古神話傳說中的金烏、玉兔、蟾蜍、人首蛇身等形象,反映了時人的信仰和宇宙觀。
(四)漆畫
漆器是中華文化中應用廣泛的典型器物,漆畫是運用線描、平涂、堆漆、針刻和渲染技藝彩繪和鑲嵌等手法制作的附著于漆器上的裝飾性繪畫。浙江余姚河姆渡曾發掘出土有7000年前的朱漆碗。濫觴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漆畫,是伴隨鐵器的廣泛應用和制漆業迅速發展逐漸形成的別具一格的古老繪畫藝術。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幅漆畫,是1973年出土的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戰國楚墓《迎賓出行圖》,也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幅漆畫。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有彩繪的狩獵樂舞和神怪龍蛇等形象的漆畫漆瑟。目前已發現的漆畫作品,主要是古代墓葬的棺槨漆畫和隨葬品器物漆畫等墓葬畫,如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漆棺上的漆畫、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的漆畫屏風等。其中,以長沙出土的漆畫器物尤為豐富,僅馬王堆一號墓就出土了180多件漆畫,三號墓出土了316件;漆畫和漆繪器物的畫面,大多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物為題材,表達世人生活情景、祈愿或信仰。
湖北江陵鳳凰山八號墓,1973年出土了一件十分珍奇的西漢漆畫龜盾。盾的正面,居上畫的是一個人首、人身、禽足、身著十字花紋寬袖上衣和長褲的神人,居下畫的神獸與神人同一方向,昂首曲身,叉伸雙足,奔走欲飛。龜盾背面,畫的是兩個左右相向而立的人物,皆身穿十字花紋的寬袖上衣和長褲,腰間束帶,兩足穿鞋,右側一人身佩長劍。
湖北荊門十里鋪鎮包山大冢1986年出土的包山二號楚墓漆奩上的《迎賓出行圖》漆畫,通長87.4厘米,寬5.2厘米。畫匠采用橘紅色、土黃色、棕褐色和青色漆,在畫面上繪制了26個人物、4輛車、10匹馬、5棵樹、1頭豬、2條狗和9只大雁。圍繞漆奩外壁的畫面,用柳樹分開,形成了五幅情景不同而情節連續的漆畫長卷,展現了距今約2300年前楚國貴族出行、出迎的不同場景。有關解讀認為,這幅漆畫描繪的是戰國時期的某個秋天,某上大夫覲見另一位上大夫的場景。畫面上,非但以漆畫裝飾的漆奩本身即為民俗器物,畫面中的車馬形制、人物服飾及其活動舉止行為等,均為研究先秦禮儀制度、時尚習俗提供了難得的重要實證性資料。漆畫繪制精美,堪稱我國第一幅漆繪人物畫,展現了楚國繪畫較高的藝術水平。
(五)畫像石與畫像磚
漢代的畫像石,是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等墓葬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畫像磚是以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并在表面彩繪或雕刻了圖像的古代建筑用磚。作為藝術化的墓葬建筑材料,兩者都是漢代人厚葬習俗的產物。畫像磚和畫像石精彩的裝飾性圖案、豐富的主題與畫面題材,內容豐富,舉凡鳳飛龍降、女媧伏羲、漁獵耕作、加工制作、樂舞百戲、庖廚宴饗、生殖忠孝、伏兵躍馬、斗雞走犬、跳丸弄劍、百靈嬉戲等場面,靡不生動畢現,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典章制度、宗教信仰和風土人情等多種事物或場景,是鑲嵌于墓葬建筑的風俗畫珍品。
作者單位:遼寧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