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忠
愛國企業家的典范——清末狀元張謇先生,胸懷實業救國、教育興邦的宏圖大略,創辦了紗廠、內河輪船公司、實業銀行等一大批民族工商企業,還以招股集資方式組建了中國第一家農業公司——通海墾牧公司。在一窮二白的通海墾區建辦了7所免費入學的堤校(初級小學)后,1920年秋又籌資10萬銀圓興建一座三進兩院的四合院,創立一所師資設備一流的高等小學校。史料顯示,該校擁有教室、實驗室及輔助用房等校舍113間,還配有農場、池塘、運動場等,占地面積21.24畝,其規模在蘇北鄉村首屈一指。敦本務實的張狀元為學校命名“南通師范附屬墾牧鄉高等小學校”,簡稱墾牧高小。
歷時年余,四合院落成,墾牧高小隨即招生開校。這是墾區第一所高等小學,開校典禮做了精心準備;張謇興致勃勃,到校做了激奮人心的開校演說;鄰近學校及墾區有關管理部門皆來致賀,鼓樂喧天,熱鬧非凡。秉承“開民智必由教育”“廣教育于窮鄉之子弟”的辦學理念,張謇親自為墾牧高小制訂了校訓:“體農用學,合群自治。”激勵學生重視農業,學以致用;既有合群的集體主義,又有自治的獨立精神,“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他還為墾牧高小撰寫了“校歌”,期待全體學子“崛興兮千辛而萬苦,相勸兮日就而月將;耕田讀書兮百世良,海有旭兮校有光”。
為新世界培養新少年的辦學目標既定,張謇便精心物色墾牧高小首任校長(當初稱為“主事”,除負責本校事務,還兼管墾區全部初級小學)的最佳人選。慧眼識英才,這一重任最終落到了學識豐富、辦事嚴謹的李元衡(逸航)肩上。“謀體育、德育、智育之本”,當年墾牧教育的教學設置和構想,與現今的全面發展教育方針高度契合。張謇的辦學思想和辦學實踐,開創了近代國民教育之先河,造就了以“崇文重教,務實敬業,沉毅勇為,開放博納”為價值取向的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墾牧文化。
“民智國強”。千瘡百孔的舊中國百廢待興,亟需一批開化風氣、開拓文明、開辟新路的時代精英。墾牧高小猶如推動文化進步、社會發展的人才孵化器,東風化雨春滿園,一大批優秀學子從四合院走向社會,成為改天換地的中堅力量。李素伯先生是墾牧高小第一批學生,以優異成績被保送通師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高足成群,桃李天下。他的著作《小品文研究》,成為20世紀30年代我國現代散文理論批評研究的開山之作,在中國現代文壇享有盛譽。
1924年,通師已更名為“江蘇省第一代用師范學校”,墾牧高小相應改稱“第一代用師范第二附屬小學校”(簡稱二附小)。師范冠以“第一”“代用”之名,讀起來有點費解、費力,卻清晰地折射出當時政體變更的歷史印痕。院內花木悄悄添了二三道年輪,二附小仍是那座四合院,墾牧精神絲毫未變,師生員工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益發熾烈。抗日戰爭時期,全校師生兩度參加游擊教育,疏散于農村或海邊堅持辦學,培養了不少國家棟梁之材。如畢業于二附小的何竹康同志,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河南省省長、吉林省委書記等要職;陸存哲同志則是《新華日報》優秀記者,后被提拔為新華社國際部黨委書記。
盧溝橋事變后,日寇大舉侵華。1938年3月17日南通城淪陷,位于濠浜三元橋西堍的通州師范遭受洗劫,被迫停課。全校師生秘密串聯,當年8月輾轉東遷至四合院,與二附小會合,稱“通師僑校”。師生們以門板當黑板,被包當凳子,膝蓋當課桌,報紙當教材。當時的國文課,還選用富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歷代名篇,也有選教魯迅、茅盾等30年代進步作家的作品。1941年初,抗日民主政府海東行署建立,行署主任顧爾鑰常來僑校看望師生,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欣喜之際,他提筆賦詩:“江海交流地,滔滔一氣揚;妖魔胡擾攘,諸老尚康強。風雨愁邊過,人情劫后長;黃花開四野,明日是重陽。”
言傳身教,校紀校規面前人人平等,是墾牧教育的一大亮點。校長于忱(敬之)見到學生頸項下一顆紐扣未扣,馬上幫其扣好;個別學生吃炒青蠶豆吐殼,他當場撿起來就吃,諄諄告誡大家:千萬不能糟蹋糧食啊。張謇先生的一個晚輩上課時戴大禮帽,儼然一副紳士派頭。音樂老師徐立生見了,二話沒說,上前摘下帽子丟得老遠。這位學生深知自己的行為有悖先輩初衷,自覺地將優越感化作刻苦學習、努力進取的動力。優良傳統的熏陶和嚴格的校風校紀教育,培育了一大批學習勤奮、生活儉樸、辦事扎實、為人誠信的實用型人才。
1940年11月上旬,新四軍第五團在團長王澄率領下向海啟地區挺進,到達黃海邊,與茅珵領導的地方抗日武裝——崇啟海常備旅勝利會師,完成了東進戰略任務。常備旅隨即改編為新四軍五團三營,開赴前線投入如火如荼的抗日斗爭中。
抗戰形勢漸趨緊張,敵偽不斷向解放區蠶食進攻,在蘇中四分區瘋狂“清鄉”。1942年2月,粟裕率新四軍第一師師部進駐海復鎮墾牧總公司,教導大隊就駐扎在東二里的四合院內。
三個月后,新四軍一師根據華中局的決定,原抗大第五分校蘇中大隊,正式改組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九分校”,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粟裕親自擔任校長。分校就設在這所四合院,地理位置較為優越,二附小和通師僑校又集中了一大批愛國師生,為創辦抗大九分校提供了理想的辦學場所和有利條件。抗大九分校誕生在啟東,實屬歷史的必然。
抗大九分校設軍事隊、政治隊、參謀訓練隊等7個隊,另附設一個醫務干部訓練隊,共有師生員工600余人。學員們一手拿書,一手拿槍,一面學習,一面戰斗。紅色的種子,雨點般撒遍烽火大地;紅色的搖籃,孕育出了一批批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
此時,適逢通師建校40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合院內隆重舉行。蘇中行署第四行政區專員季方援引學校創始人張謇先生“天下一家,中國一人”這句話,勉勵大家團結抗日,共赴國難。粟裕司令員致辭,對通師僑校堅持抗戰教育倍加贊許。季專員和粟司令還參觀了校史展覽,眾人賦詩撰聯,文采紛呈。是夜,部隊指戰員也來參加文藝聯歡晚會,四合院一片歡騰,盛況空前。
半個月后,抗大九分校三中隊奉命參戰,成功襲擊了匯龍鎮偽軍,又冒雨奔襲勾結日偽、欺壓百姓的吳倉港國民黨忠義救國軍范部。激戰40分鐘,生俘范部200多人,繳獲敵偽電臺一部和相當數量的槍支彈藥。這一勝仗,為開辟啟東東區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斗爭越來越殘酷,15000多名日偽軍大舉出動,反復“梳篦式”“拉網式”“掃蕩”,企圖打擊海啟抗日武裝和領導機關。抗日民主政府發動群眾堅壁清野反“清鄉”,為防止較大建筑物被敵偽占為據點,必須全部拆除。四合院怎么辦?校長于忱和教導主任顧公毅(怡生)兩位先賢(均獲蘇中行政公署表彰的“蘇中八老”榮譽稱號)竭力主張保留,顧主任還義憤填膺地說:“必拆毀,我當自焚,不煩他人力!”季專員和粟司令聽了十分感動,為了讓革命文脈延續下去,一致決定冒生命危險也要護衛好四合院。后來,拆除了鎮自治公所、記時鐘樓、墾牧總公司辦公房及退耕堂(莊園)等一大批顯眼建筑,四合院毫發無損。
新四軍撤離后,日偽軍經常到校搜查,全體師生與敵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沒有一位地下黨員或進步師生遭到逮捕。日偽軍惱羞成怒,遂將師生們費盡周折從南通運來的《四部備要》和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等經書,付之一炬,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由于日軍對蘇中地區反復“清鄉”,1943年1月抗大九分校南遷溧水地區,完成了蘇中到蘇南的戰略轉移。抗大精神,從此留在了四合院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之中。抗大九分校共舉辦5期,近三年時間里培訓了3300多名軍政干部,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為建設新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黃海之濱的“紅色搖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戰勝利。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決定創辦一所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勞動人民自己的中學,當時啟東、海門兩縣均屬其管轄,而這所學校位于四分區東南部,故稱東南中學。最初,校址選在三陽鎮芝香倉,后輾轉聚星鎮、曹家鎮,最終遷入四合院。此時,僑校師生大部分遷回南通復建通師,留下的則與東南中學合并,二附小也完成了歷史使命。
“耕田讀書兮百世良,海有旭兮校有光。”新中國成立后,東南中學先后獲得了南通地區農村重點中學、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模范學校等榮譽稱號。百年前學校奠基時張謇親植的那株白榆樹,如今依然枝干挺拔,綠葉蔽天。清風過處,文氣氤氳,書香滿院。
繼成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后,“抗大九分校舊址”四合院在2002年10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啟東市唯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墾牧薪火、抗大精神、東南風范,將千秋延綿,莘莘學子不斷開拓進取,續寫世紀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