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
近年來,江北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更好為社區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和開展全國第一期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契機,探索建立以黨建為引領,“聯需求”、“聯資源”、“聯服務”的“三聯工作法”,促進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工作者“三社”有效聯動,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
強黨建助引領,促進社區好治理
江北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以基層黨建貫穿“三社”聯動、統攬“三社”聯動、保障“三社”聯動。一是擴大黨組織覆蓋。在社區構建“社區黨委—物業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物業黨支部(物業功能型特設黨支部)”組織層級體系,在小區按黨員實際數量針對性建立黨組織,在樓棟實行“8小時外”組織再造,全區104個社區實現黨組織全覆蓋。二是建立聯動機制。利用優勢資源,合力解決社區治理中的難點、堵點問題。三是發揮黨員作用。在社區建立428個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黨支部工作聯系點,因地制宜指導開展相關工作。組織動員社會組織、社工機構中的黨員到社區報到,在社區服務活動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聯需求享信息,促進社區“慧”治理
民眾的需求是社區治理的基本出發點。江北區堅持“民有所呼、當有所應、更有所為”,打破“三社”聯動的信息壁壘,實現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工作者需求信息的共享共通,促進社區智慧治理。一是推進信息共享。創新利用“互聯網+”打造基層事務信息公開平臺,整合政策資金公開、監督舉報和便民服務3項職能,覆蓋全區104個社區,實時發布29類基層公開服務事項、233項惠民政策以及30項總計2.17億元惠民資金使用情況。二是做好需求匯總。通過線上“最新民調”、“困難群眾直通車”及線下實地走訪、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收集居民日常需求。三是切實回應辦理。針對收集到的需求,社區黨組織同參與社區治理的多方主體共同協商解決,或對接相關職能部門協助辦理。針對基礎性和共性需求,社區和社會組織共同設計針對性服務項目191項。
聯資源搭平臺,促進社區“共”治理
針對社區治理資源分散、缺乏統一平臺匯聚等問題,江北區立足“聯資源”,著力搭建資源匯聚統一平臺,整合社區基礎服務、人才培育、社會組織孵化、校地合作等專業資源,努力在資源的互融互通中促進社區“共”治理。一是統籌行政資源。將社區養老服務站、文化活動室等服務場所,讓渡給社會組織、社工機構,向居民提供文化、藝術、教育、培訓等服務,實現社區設施功能價值最大化。二是鏈接社會資源。依托北匯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基地和社會工作創新創業基地市級“雙基地”,孵化社會組織35家,培育社工人才382人、發展志愿者5612人。三是運用專業資源。運用政府購買服務、設施項目外包等方式,將專業社工嵌入社區和社會組織,對失獨家庭、社區矯正人員等救助對象開展專業服務;挖掘社區“明星”、“達人”、“能人”,將其發展培育成為社區、社會組織的負責人,提升服務效能。
聯服務增效能,促進社區“精”治理
江北區立足“聯服務”,運用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工作者的力量,通過標準化、項目化和智能化舉措,實現居民基本服務、拓展服務和自我服務的效能提升,促進社區“精”治理。一是基本服務標準化。率先出臺3項地方性標準,通過開發商無償提供一批、財政出資購買一批、街鎮租借一批、國資劃轉一批“四個一批”,有效解決了社區陣地“散小差”問題。二是拓展服務項目化。出臺《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等文件,累計投入資金840萬元,開展社會救助、社區養老及文藝教育等拓展服務84項。依托“社區集市”實現社區公益等微服務項目的發布和接單,實現社區服務個性化、精準化。三是自我服務智能化。在街鎮開展互聯網與社區治理服務融合試點,例如復盛鎮試點社會救助云申請,先后辦理云申請49件,轉介社會組織、社工參與救助42人。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江北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