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范 曹馨悅 唐琬媛 譚樸 陳靜

摘要:在與新時代接軌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傳播與傳承路徑尚未打通,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更使其雪上加霜。因此,本文提出新型傳播與傳承路徑各三條,并對其進行闡釋。
關鍵詞: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傳播路徑;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02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得南京市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傳播與傳承受到多種阻礙,尤其在跨國文化傳播方面,大量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如今已進入后疫情時代,但非遺的傳播與傳承仍然處于被動狀態。在傳播方面,現有的傳播手段僵化、模式化,未能實現與現代生活的交融性發展;在傳承方面,非遺傳承人數量較少且呈老齡化趨勢,傳承方式與現代媒體接軌緩慢,難以與新時代人民的文化需求相契合。因此,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亟待探求新路徑。
1 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主要傳播路徑
1.1 開發南京市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交互式傳播游戲APP
在文化視域下,游戲與文化融合的方式開啟了“非遺+游戲”的旅程,文創的加入又進一步提升非遺傳播的交互性,極大地提升了此路徑的效度。這種融合方式不但豐富了游戲的內涵,而且依托游戲的模式也成功地激活了非遺的新活力。與此同時,“游戲+文創”模式的功能性游戲產品依托現有的電商平臺,可潛在地推動非遺的傳播與可持續發展。
研究表明,僅有45.7%的游客會在景區購買非遺的文創產品,但是游戲中的電商平臺能夠打破時空的局限性,這已然成為接觸文創產品、購買文創產品最有潛力的途徑[1]。含有豐富非遺文化元素的游戲能夠讓年輕一代玩家越來越關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AR和VR技術,讓年輕人真正走進非遺文化。
開發南京市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交互式傳播游戲APP,可將“非遺小鎮”的模型融入。參照當前大熱古風游戲APP“江南百景圖”,將金陵(南京)融入游戲畫面。例如,南京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云錦的制作可作為游戲內容的一部分,用戶在登錄游戲后可通過制作、加工云錦來升級游戲人物,從而感受非遺的魅力。游戲里的云錦成品可根據用戶自身意愿,對接工廠進行加工制作,實現非遺產業經濟效益的增值,提高用戶滿足感與非遺傳播度,達到“雙贏”。
1.2 借助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翻轉課堂擴大受眾群體
分析本項目的問卷和調研報告可得,94.1%的外國人(非留學生)在進一步接觸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之后,由于文化知識的缺乏、語言能力的受限以及文化體驗的缺失,很快就失去了興趣和深入了解的欲望。而45.2%的留學生接觸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后會由初步的感興趣轉為想要深入了解,分析原因可知,這一方面得益于漢語的教學,另一方面與留學生接觸到的中國文化體驗類課程密切相關。非遺項目走進高校課堂,已成為非遺傳播路徑中極具潛力和效能的一環。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極大地限制了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傳播范圍,外國人尤其是留學生只能在自己的國家以線上教學的形式進行學習,這就使得依托于文化體驗的非遺課堂傳播路徑陷入困境。為擺脫此困境,借助翻轉課堂的模型,以非遺南京絨花為例,提出以下傳播新路徑,即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翻轉課堂,具體路徑可參照下圖。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翻轉課堂模型的路徑分析如下:受疫情影響,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依托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文化教學課堂傳播路徑被迫由線下轉為線上。為此,基于文化體驗,提出翻轉課堂路徑的建構模型。
1.2.1 確定非遺項目
以南京絨花為例。
1.2.2 文化點設計
基于文化體驗,將語言知識和文化教學融合進行,雙項并舉。文化點著眼于語音、文化,語言點著眼于詞匯、語法、漢字。詞匯部分有絨花、剪刀、蠶絲、語法部分即把字句。
1.2.3 A課堂
課堂的形式為視頻錄像,教師對目標非遺項目進行設計后,對其中的詞匯、語法點進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基礎知識教學。學生自學課程內容,并在班級群內拍照提交漢字書寫的作業。
1.2.4 B課堂
此節課以直播課的形式依托于騰訊會議展開。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云參觀南京民俗博物館的絨花坊,接著對南京絨花的制作進行教學,在此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用目的語進行交流,而后學生借助基于AR技術的實時互動平臺進行絨花云制作,該平臺依托KINECT體感硬件設備和3D MAX、UNITY3D軟件,最后學生通過錄制視頻來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并用目的語進行簡單介紹,本作業在微信班級群內提交。
1.2.5 交互式融合
A課堂的知識學習是知識輸入,提交漢字的作業是以學生為主題的輸出。此外,A課堂與學習主體構成了語言學習的“第三空間”,在漢語學習的同時潛在地促進了非遺的傳播。
1.2.6 反饋與修改
“確定非遺項目” “文化點設計” “A課堂” “B課堂” “交互式融合”這5個模塊的每一模塊都需要按照實際情況和實時反饋進行修改。
1.3 推動南京市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的創新優化設計
優秀的文創產品需要與優質的手工工藝相結合,同時也要注重傳統工藝元素的融入,切不可為了一味迎合現代消費者的喜好而減少傳統元素的應用,不應將其作為消費者挑刺或不愿購買的理由[2]。當代年輕人是文化產品消費的主力軍,因而開發產品的角度需精準定位。
研究發現,相較于大面積使用非遺元素,消費者更易接受巧妙融合非遺紋樣的精細化產品。當下熱門的“盲盒”模式正好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而年輕人熱衷于購買盲盒主要基于兩個核心需求:一是通過收集帶來的滿足感,二是能提供精神層面的陪伴。
因此,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也可以借鑒這一模式。以南京云錦為例,首先,對盲盒外包裝進行改造,將不同款式的云錦圖片印在包裝上,設計“隱藏款”,勾起年輕人的好奇心。其次,設計與盲盒對應的系列云錦徽章等衍生品,延伸傳播分支。
2 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主要傳承路徑
2.1 對南京市潛在傳承人進行系統的培養
2.1.1 借助互聯網平臺擴大非遺的傳播范圍
大數據背景下,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短視頻APP等新媒介來宣傳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潛在的非遺傳承人在了解非遺的同時可以通過這些平臺自主地學習。此外,在視頻和文章的推送中,可提供有關南京市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博物館或基地的聯系方式和招募方式,讓對非遺感興趣的人都可以走近非遺,親身學習非遺技藝。
2.1.2 開設非遺傳承的校園實踐課堂
第一,學校自行組織學生參觀南京市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博物館和基地,讓學生們觀看非遺的制作過程,親身感受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魅力。同時,學生也可以體驗和制作一些較為簡單的手工藝類非遺,這樣更能增強學生的非遺保護意識以及對傳承非遺的渴望。
第二,南京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因地制宜地開設非遺選修課程,讓更多大學生走近非遺、接觸非遺。同時,學校可以成立非遺社團,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非遺項目進行學習。此外,學生可以自發研究有關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項目,深入了解不同非遺項目的由來以及發展歷史,由此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深化他們對非遺的認識,促進非遺傳承路徑的研究工作得到進一步發展。
2.2 利用3D建模和打印技術拓展傳承方式
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常以實物產品為傳播載體,在非遺傳承人較少的情況下,制作出大量的實物產品難度較大,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然而3D打印可使其擺脫此困境。首先,利用3D打印技術可以對實物產品進行批量生產。其次,3D建模技術可以通過立體化技術呈現定制產品圖的設計,這給消費者提供了最直觀、最細致的個性化圖像,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在傳承過程中,3D建模及打印技術具有極大的效度,可以迅速地將平面圖案轉化為立體圖案。以南京云錦為例,首先通過電腦進行圖案建模,再將三維模型進行橫向的“分割”,形成不同層次的“切片”,然后通過3D打印生成云錦圖案及產品結構。3D打印技術與南京云錦的融合,改變了自傳統流水線出產產品的單一性,這是科技的進步帶給傳統工藝的最大改變[3]。
3D建模及打印技術使中國手工藝類非遺展現出新的面貌,實現“產學研結合”,可進一步探索非遺傳承創新發展的新思路,這對推動南京市非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2.3 構建“AI+”非遺傳承全方位深入發展機制
目前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傳承受到時空限制,在制作、展示、變現的一系列過程中面臨困境,傳承仍未突破瓶頸。因此,構建“AI+”非遺傳承機制,使傳承人與AI協作,跨界深入,建造共享傳承過程與經濟情報新形式,創新非遺陳列、展示形式,必將吸引更多潛在的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傳承人,開拓非遺傳承的新模式。
2.3.1 將AI與南京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業發展技術相結合
利用AI創新手工藝類非遺的設計。在非遺制造方面,利用AI實現人機結合,加大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樣式的創新力度,簡化傳統制作流程,優化產業鏈。在非遺產品展示方面,利用AI收集用戶數據,對用戶需求進行精準定位,優化用戶體驗,從而全方位地擴大手工類非遺的受眾范圍,進一步吸引潛在的非遺傳承人。在手工類非遺產品的市場銷售方面,利用AI按照用戶喜好進行推送,加大宣傳力度。
2.3.2 培養南京市“技術+知識”的復合型非遺傳承人才
非遺產業基地與南京各大高校聯合,在高校尋找技術知識型人才,構建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創新與傳承一體化模式。另外,為增加高素質復合型傳承人數量,需要打造非遺“產業+高校+AI”的三方合作模型,建立AI與非遺傳承的培訓平臺,進一步擴大非遺傳承人數量。
2.3.3 在南京市建立特色的手工類非遺創新創業園區
在政府充足的資金、資源和政策支持的條件下,聚集南京各地區傳統手工類非遺傳承人,建造以AI為基點的手工類非遺創新創業園區。整合優質資源,注重技術、資本、市場對接,注重創意、創新、創業聯動。以創業園為基地,吸收優質傳承人,促進南京市傳統手工類非遺的傳承活動向上發展。
3 結語
開發南京市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交互式傳播游戲APP,借助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翻轉課堂擴大受眾群體,推動南京市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的創新優化設計。對南京市潛在的非遺傳承人進行系統的培養,利用3D建模和打印技術拓展傳承方式,構建“AI+非遺傳承”的全方位深入發展機制。本文對以上傳播與傳承的路徑進行了系統闡釋,以期促進南京市傳統手工藝類非遺與新時代接軌,實現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可持續、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雪彤.基于高密三絕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9:51.
[2] 羅茜.非遺視域下文創產品設計實踐與開發策略研究[J].今古文創,2021(10):81-82.
[3] 李杰,張繼榮. 3D打印與土家織錦的融合技術研究與實踐[J].大眾文藝,2016(24):126.
作者簡介:徐范(2001—),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第二語言習得、對外漢語雙語文化課堂教學。
曹馨悅(2001—),女,山東淄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學科語文教學。
唐琬媛(2001—),女,湖南懷化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對外漢語。
譚樸(2001—),女,山西臨汾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對外漢語。
陳靜(2001—),女,江西九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