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現代化教育的發展,以及藝術教育政策的不斷革新,使用表現性評價已經成為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之一。表現性評價指教師根據評價目標設計評價任務,學生在參與評價任務中的表現會有相應的評價,以此反映學生的表現和學習情況,是用動態、積極、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參與活動的表現。本文通過明確評價目標、設計評價任務、制定評價標準等環節,將表現性評價運用到小學音樂課堂實踐中,在實踐中反思與改進,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表現性任務;音樂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2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感受與鑒賞是音樂學習的一個重要領域,是理解、創造、表現音樂的基礎,而表現性評價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中考查學生理解、應用的能力,并予以評價,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引導學生用音樂表現自己[1]。本文以四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中的欣賞課《捉迷藏》的課堂教學為例,將表現性評價融入教學中,通過圖1所示的四個步驟進行評價,激活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使評價真正起到激勵和促進作用。
1 設計評價目標
評價目標的設計需要將不同學段的不同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同時,還需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評價標準以及通過怎樣的方式進行表現性評價。在《捉迷藏》這一課中,筆者從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這四個方面設計評價目標,如下表所示。
2 設計表現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的各項需要學生參與完成的音樂活動,即表現性任務。而在學生活動的同時,教師會根據評價標準進行觀察,并作出反饋評價,這就是表現性評價。因此,表現性任務與表現性評價是緊密聯系的。
2.1 以聲引趣,活躍音樂課堂氛圍
語言是課堂上用到最多的溝通方式,也是最容易交流感情的工具,生動形象的語言能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一:《捉迷藏》是作曲家丁善德在1953年創作的《兒童組曲》中的一首。樂曲通過描繪捉迷藏這個孩童喜愛的游戲,塑造了孩子們活潑機智的音樂形象。筆者通過輕松的語言鼓勵學生在捉迷藏游戲中感知音樂情緒和氛圍,在游戲中聆聽樂曲,并找出速度變化的地方。“同學們,你們想要和音樂中的小朋友們一起玩一玩捉迷藏嗎?”話音剛落,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學生們不僅聽得認真,而且玩得開心。
設計二:在聆聽第二樂段的音樂變化時,筆者設計了兩種不同的音樂形象。“你覺得老師跟著音樂跳的這段舞蹈動作更適合男孩子還是女孩子跳呢?”“我們的男同學要不要來逗弄一下女同學呢?你可以用什么方式呀?”通過詼諧、鼓勵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根據感受到的不同情緒設計不同的表現形式和人物性格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表現作出判斷、評價和反饋,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筆者利用真實的、貼近生活的語言與學生交流,用趣味性的評價語言和表情動作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在玩中學、樂中創,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課堂氛圍十分活躍。
2.2 及時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表現性評價更加注重及時性和準確性,切合時宜地找準評價點進行評價[2]。學生在完成表現性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反應,給出真實、準確的評價反饋,這樣學生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順利完成評價任務。
設計一:在聆聽《捉迷藏》第一樂段時,首先讓學生找出音樂發生變化的地方,并用指定動作表演出來。通過這一環節,筆者可以發現哪些學生能夠準確聆聽,哪些學生基本正確,哪些學生還需幫助。其次,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聆聽并表演,在容易發生錯誤的地方會特別強調,如眼神、夸張動作、簡單語言等。對于聆聽準確的學生給予表揚,對于還需努力的學生給予鼓勵和幫助,總之就是對于不同表現程度的學生給予指向性的評價與指導,讓學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還需改進,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3 多種方式,塑造學生的音樂品質
表現性評價可以運用自評、互評、記錄檔案等方式,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從而有助于全面塑造學生的音樂品質。
設計一:在創編歌詞環節,學生對主題旋律基本熟悉后,筆者先創編了代表自己心情的歌詞,然后將學生分成4個組,合作創編代表自己心情和動作的歌詞(圖2)。經過討論,4個小組分別進行演唱展示,然后小組互評,師生共同評出演唱最好和最有創意的表演。課后,筆者會把每個學生的表現性評價記錄到班級評價表中,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在今后的學習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設計二:在聆聽第二樂段,找出主題二與主題一不同的表現形態時,筆者運用電子書包,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樂譜,選出組成兩個主題的主要音符時值。如圖3所示,將學生的作答投屏到多媒體軟件上,筆者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學生的正確率和錯誤率,并根據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反饋、交流和講解。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筆者運用多元評價方式,如互評、師評、電子書包和班級評價表等,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參與課堂活動,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也能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其他學生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在集體合作中成長起來。
3 評價標準的設計
所謂評價標準,是教師對學生在表現性任務中的表現進行評價的依據,是對學生完成情況的評判標準,也是表現性評價的關鍵。
根據表現性評價的本質和要義可知,設計評價標準的目的在于對學生完成音樂活動過程中的情況進行反饋與優化。所以,針對《捉迷藏》這一課,筆者用不同數量來表示評價標準,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反饋進行調整,不斷優化評價活動。
4 結論與反思
4.1 實施與成果
通過本次表現性評價的設計和實施,學生能夠在聆聽中發現和感知樂曲兩個主題的旋律形態區別以及速度變化的特征,并能夠運用體態律動跟隨音樂表現音樂場景及形象。教師通過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制定相應的表現性任務和評價,能夠根據學生的真實反饋作出調整,優化評價[3]。
例如,在欣賞《捉迷藏》第一樂段的評價內容②中,學生達到的評價標準為“☆☆”,許多學生沉溺于游戲的歡樂場景中,卻沒有在游戲中表現出音樂速度的變化。根據這個評價,筆者會再次提醒學生活動要求,并強調聆聽音樂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再次嘗試。這樣既能優化評價結果,又能為最后的綜合表演做好鋪墊。
通過將表現性評價融入課堂實踐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通過不同的評價任務幫助學生提升聆聽、感受、表現、創作等方面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塑造學生的音樂品質。
4.2 反思與改進
盡管表現性評價在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由于表現性評價的主觀性較強,每個學生的情況存在差異,學生的表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聆聽《捉迷藏》第二樂段時,筆者希望學生用捉迷藏的動作和簡單的舞蹈動作表現音樂“活潑躍動”和“舒展連貫”兩個主題的不同旋律形態,有些學生可以非常準確地感受到旋律形態的差別以及場景的變化,但由于肢體表現能力較弱或性格較為靦腆,無法達到評價標準。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解決。
4.2.1 細化學情分析
在設計表現性目標時,除了要了解整體學生情況外,還要了解學生的差異性,如性格、特長、能力等,這樣可以為表現性評價的目標及任務的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4.2.2 細化評價標準
在表現音樂時,除了用舞蹈動作表現外,還可以用演唱、小樂器、簡單的聲勢律動、表情等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劃分不同組別,細化評價標準,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學習積極性。
5 結語
當我們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造實踐與文化理解能力,而不是單一地分析音符。音樂教學不僅是讓學生積累音樂知識,而且是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而構建學生良好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因此,現代化的評價方式不能僅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評價學生,還應該強調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而表現性評價恰好符合這一本質要求。將表現性評價融入課堂,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情,設計評價方法,結合多元的評價方式,用真實有趣的語言及時準確地作出評價,同時,根據學生的表現與反饋不斷調整和完善,從學生的真實表現出發,讓學生玩中學、樂中學,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羅琴.論音樂教學中的表現性評價[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2] 施鑒鑫.談過程性評價方法在音樂課堂中的靈活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7(33):64.
[3] 薛晨蕭.以表現性評價為導向的小學音樂教學探究[J].黃河之聲,2017(22):66.
作者簡介:屈詩琳(1992—),女,安徽宿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