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宇辰 顏海強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建設日趨完善,城市公共環境的規劃與建設也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公共雕塑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視覺中心點,對裝點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經典優秀的城市公共雕塑更將成為一座城市的代名詞。但由于部分公共雕塑建設者藝術水平低下、公共雕塑管理機制仍有待完善等多種原因,目前仍有大量劣質公共雕塑不斷出現在城市空間中,污染公眾的視覺環境。
關鍵詞:公共雕塑;現有問題;新時代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J3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2
城市公共雕塑于中國而言是舶來品,最早由西方人修建在租界中,直至20世紀初,由中國人獨立創作設計的城市公共雕塑才開始出現。20世紀末,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中國城市的數量與面積都在不斷增加,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推動城市公共雕塑逐步走向繁榮。目前,公共雕塑已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構成要素,在城市環境規劃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城市文化水平的象征,同時也是評價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一座優秀的城市公共雕塑不僅要具有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還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凸顯民族文化,在給人以視覺上美的享受的同時給予人精神上的感悟與思考。
1 城市公共雕塑的現狀及問題
城市公共雕塑與其他藝術作品不同,它一旦矗立在公共空間內便不會被輕易拆除、移動,往往與周圍公共環境同壽。即便公共環境隨著城市面貌的大規模整治不斷改造升級,但許多優秀的公共雕塑依然矗立在最初建造的空間中。因而公共雕塑往往持續影響周圍的公共環境,并對該地區的活動人群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優秀的公共雕塑一樣,劣質的公共雕塑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持續的。急速的城市化進程、激增的城市人口、不斷擴大的城市空間致使城市對公共藝術品的需求大量增加。短期內城市公共雕塑數量直線上升,但令人悲哀的是,在激增的公共雕塑中存在許多劣質雕塑,嚴重污染了城市的視覺環境,與新時代背景下城市建設的大方向背道而馳。
1.1 低質量的仿作及抄襲雕塑
部分雕塑生產企業將西方經典雕塑用廉價材料進行簡單翻模復制后向市場出售。企業或個人購買后又將其隨意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間中,致使雕塑本身與其所處空間并無聯系,如在某婚禮主題公園中放置翻制的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原雕塑是大理石材質,表現的是死去的基督橫躺在圣母瑪利亞的雙腿上,圣母表情沉靜而悲傷地望向死去的兒子,是嚴肅的宗教題材。這樣一尊雕塑卻被翻制放在主要用于舉辦婚禮的場地中,顯然不合時宜。同時,由于翻模不精確導致雕塑變形的問題大量存在,這類雕塑并不能起到美化城市、服務公眾的作用,反而污染了視覺環境。
也有一些無良團體與個人抄襲他人雕塑作品,如《黃河母親》侵權一案,雕塑家何鄂于1982年創作的蘭州城市名片《黃河母親》雕塑在2009年被山東省濱州黃河河務局抄襲。濱州黃河河務局抄襲雕塑的顏色、造型與原雕塑基本無異,但死板的線條、粗糙的細節是對原作的侮辱和對城市環境的破壞。2010年,何鄂向山東省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11年下發的判決中要求濱州黃河河務局賠償何鄂30萬元并拆除侵權雕塑,但直至2016年該侵權雕塑才終被拆除。長達8年的侵權造成的社會不良影響和一建一拆間造成的資源浪費是不可逆的。且該類現象不止于此,僅《黃河母親》一座雕塑前后就被陜西、山東、山西三地的無良機構和個人盜用,侵權抄襲的劣質雕塑傷害了雕塑家和其作品的同時也破壞了公共環境,敗壞了社會風氣,對社會與公眾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
1.2 批量生產抽象公共雕塑
從布朗庫西·康斯坦丁開始,抽象雕塑逐漸出現在歐洲城市中,較具象雕塑而言抽象雕塑更強調以單純的造型凸顯藝術本質,其創作對雕塑家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是雕塑藝術進一步發展的表現。但現下中國卻出現了專門配套生產、組裝抽象雕塑的工廠和銷售商店。南方某城甚至出現一家專門生產抽象雕塑的工廠,其產品銷行全國。為此,經營者將該廠生產的各種類型、各種型號的樣品標價刊登在某家有影響力的國家級刊物上,最終取得了極好的商業效益[1]。抽象雕塑被工廠統一加工、定價銷售,并被企業、個人購買放置于城市中,大量由簡單幾何體拆分重組的雕塑便這樣堂而皇之地立在各個城市的重要位置。該類公共雕塑既無美感也無實際內涵,工業化的生產標準讓他們如同散落在各個城市的同胞兄弟,實在難以滿足新時代城市建設的要求。
1.3 部分公共雕塑創造者綜合素養匱乏
公共雕塑的設計與建造同架上雕塑相比綜合性更強,涉及的材料、工藝也更為復雜。與此同時,建造城市空間中的雕塑還需考慮作品與公共空間的關系、公眾對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喜愛程度、作品傳達內容是否正確等等。遼寧省大連市某高校文科樓前矗立的孔子全身石雕像,按雕塑總高與頭長比例看,身長不過中等個頭。但由《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可知:“孔子身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2]據史料記載與當代學者研究,孔子所處的年代為春秋后期,當時的1尺約等于今日20厘米,故孔子應該是身高1.90米左右的高個子。顯然,該石雕的創作者對孔子的體貌特征并不了解。同時該雕塑塑造的孔子宛如一個面容和藹正在作揖的農夫,并未表現出孔子作為儒學圣人的文雅與氣度。呆板的衣紋,僵硬的動態,更使該件雕塑連基本的生動性都喪失了。較低的文化素養和不嚴謹的創作態度,導致部分雕塑創作者設計制作的公共雕塑淪為城市的笑話。同時,公共雕塑傳遞的錯誤信息也將誤導正在成長的少年兒童。
1.4 公共雕塑缺乏系統化的管理機制
1982年建立的“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系中國第一個城市雕塑管理機構,后更名為“全國城市雕塑委員會”,隸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 年開始執行的《城市雕塑工程技術規程》是城市雕塑第一個國家技術標準。由此可見,中國城市公共雕塑起步較晚,其相關管理機構與法律法規出現則更晚。受多種原因影響,目前我國并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公共雕塑建設決策機制。公共雕塑管理部門隸屬政府的行政管理之下,并未得到具體的行政授權。公共雕塑建設過程中涉及的如城市規劃部、文化部、財政部等多個單位間也缺乏溝通,造成公共雕塑建設在宏觀規劃、文化定位、資金投入等多方面的不協調。且在行業內部尚未形成健全的行業準則,暫且拋開難以界定的雕塑的藝術性問題,單就材料的使用、質量、定價而言都無明確標準。對承接公共雕塑的相關企業與個人也無嚴謹的考核制度,造成部分公共雕塑藝術水平低下,文化內涵缺失。甚至一些鄉鎮的材料生產企業如鋼材企業等,也能向社會出售一些造型相同、尺寸不一的抽象公共雕塑,致使劣質公共雕塑在公共空間泛濫。現下不健全的城市公共雕塑管理機制已嚴重影響了我國公共雕塑建設及后續維護工作,致使公共雕塑難以在質量上有大范圍、突破性的提升。
1.5 公眾對公共雕塑的認識有待提高
公共美育作為公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在社會文化建設中起重要作用。但受制于公共文化教育現狀,美育在公眾中的普及程度遠遠不夠。反映在公眾參與城市公共雕塑建設中則為大部分公眾對城市公共雕塑的關注度不夠、參與熱情不高,不知道如何欣賞公共雕塑,更缺乏對公共雕塑質量的判斷能力,無法給公共雕塑建設提供個性化的良好建議。更有個別人素質低下,公然破壞、盜取公共雕塑販賣獲利。在已發生的多起公共雕塑盜竊案中,人物雕塑經常被砍掉頭部、軀干,只剩殘肢留在原地。雕塑盜竊犯完全喪失了公共美德,其行為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2 城市公共雕塑的提升策略
2.1 提高公共雕塑創作者的綜合素養
公共雕塑與傳統藝術不同,公共性與共享性是其靈魂,其建設也絕非創作者的自我藝術表現。它是公共視域下的藝術,是與社會學、地理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關聯的藝術。同時,大型公共雕塑的建設如建筑一般,還需考慮建造的技術問題等。要求雕塑創作者要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包括藝術修養、文化積淀、技術水平等,并通過不斷學習建筑、材質、工藝、文化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養。以保證創作的公共雕塑滿足新時代城市建設要求,符合雕塑修建的精神文化需要。除藝術創作上擁有較高水平外,雕塑家還應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較高的道德素養,在創作雕塑作品時堅持原創,抵制抄襲;在承接項目時嚴格遵照規章制度,堅決杜絕弄虛作假。
開設雕塑專業的院校應將新文科建設融入雕塑教育中,培養了解建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的新型雕塑人才,使其既懂雕塑藝術又懂雕塑技術。并培養專業的大型公共雕塑施工人才,打造完整的公共雕塑建設人才梯隊。同時也可通過開設雕塑選修課培養其他專業學生對雕塑藝術的興趣愛好,潛移默化地提升公眾對雕塑的欣賞能力。
2.2 完善城市公共雕塑管理機制和公共雕塑執業者的準入制度
完善的城市公共雕塑建設與管理機制是高質量公共雕塑的重要保證。規范的管理模式、詳細的法律規定,有助于公共雕塑的良性發展。因此在城市公共雕塑建設過程中需要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并根據問題和現狀制定規范的管理辦法,以規避劣質公共雕塑的建設。同時各地區根據地域特色、文化特點制定相關規定,全國和地區共同總結具有指導意義的公共雕塑管理辦法,并通過建立試點等方式嘗試運行,逐步普及至全國,最終形成完善的公共雕塑行業準則。
應針對公共雕塑建設團隊與個人建立規范的準入制度和資格審查制度,將資格證書作為個人可以進行公共雕塑建設的重要門檻,并規范資格審查制度,定期對擁有資格證的公共雕塑創作者進行復查,及時吊銷違法資格證,以減少劣質公共雕塑出現。
2.3 提升社會公共審美水平,構建新時代城市精神
很多公眾無法正確認知公共藝術的優劣,如部分公眾認為造型復雜即是工藝精妙、技術高超;材料貴重即是精品藝術。更有一些公眾盲目推崇一些所謂的“大藝術家”的作品。固然,每個人心中的美丑不同,但美亦有基本標準。因而,向公眾普及審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公共審美教育應該是有目的的、有計劃的,通過提高公眾的審美能力可以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這需要政府、學校、美術館、社區單位等有目的地邀請一些真正專業的藝術家、雕塑家舉辦審美公益講座,向公眾傳授基本的美學知識、雕塑知識;又或者通過舉辦城市雕塑展覽及開放虛擬美術展館等方式向公眾介紹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在提升公共審美水平的同時,組織制作代表時代精神、具有時代美的公共雕塑,以影響公眾的精神面貌,提高公眾的城市建設參與度。最終形成多方聯動,共同建設具有藝術性、時代性且為公眾喜聞樂見的公共雕塑,全面提升我國城市環境建設,推動城市化進程高水平、高質量發展。
3 結語
城市作為現代文明的產物,其建設往往反映出一個地區的綜合素質。而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動場所,則是反映城市文化、體現城市精神的重要地點。公共雕塑作為公共空間的視覺中心點,往往能夠直觀體現一座城市的面貌。優秀的城市雕塑能對愉悅公眾心情、提升公眾審美、引發公眾思考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構建新時代城市精神。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城市公共雕塑仍有很大發展空間,目前城市公共雕塑存在的部分問題也并非無法解決。在對現有問題的研究中不斷總結規律尋找對策,從而進一步完善公共雕塑的管理機制、強化雕塑創作者的藝術水平與綜合素質、提升社會公共審美水平,在新時代城市建設背景下,推動公共雕塑走向繁榮與輝煌。
參考文獻:
[1] 顏海強.關于近年我國城市雕塑創作與理念的思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95-97.
[2] 司馬遷.孔子世家[M]//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1905.
作者簡介:魏宇辰(2000—),女,遼寧鞍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
顏海強(1974—),男,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