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義時期奧地利作曲家,創作有9部交響曲、大量的鋼琴奏鳴曲和室內樂作品,并創導了浪漫主義抒情鋼琴小品,其中在藝術歌曲領域貢獻最大,創作有600余首優秀的藝術歌曲,因而也榮獲“德奧藝術歌曲之王”之稱號。《冬之旅》是舒伯特創作的聲樂套曲的代表作,體現了其獨特的創作手法與思路。本文以該聲樂套曲中《風信旗》《凍淚》為例,進行調性、鋼琴織體、和聲特色三方面的分析,便于今后對舒伯特音樂作品有更好的認識與學習。
關鍵詞:舒伯特;《冬之旅》;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舒伯特(Schubert, Franz Peter 1797—1828)是浪漫主義時期奧地利作曲家,創作有600余首優秀的藝術歌曲,因而也榮獲“德奧藝術歌曲之王”之稱號,推動了德奧藝術歌曲的發展[1]。聲樂套曲《冬之旅》是德奧藝術歌曲中最重要的連篇套曲,由舒伯特于19世紀20年代創作,共有24首藝術歌曲連貫起來組成,創作規模龐大,情感表達豐滿完整,極具有藝術價值。依據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繆勒的同名詩歌進行了詩與音樂相結合的不同尋常的創作,頗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冬之旅》從第一首音樂開始慢慢地向聽眾描述了一幅漫長的冬日旅途圖景,講述主人公希望通過告別自己過去的所有可以重新找尋到真正的自己,可回到現實發現并無法去找尋理想的自己,只能繼續走向絕望的悲慘故事。整部聲樂套曲多使用小調,也為全曲的悲傷、壓抑、黯淡色彩的表達奠定了基礎。在此對第二首《風信旗》和第三首《凍淚》進行分析,領會舒伯特創作藝術歌曲獨特的藝術魅力。
1 曲式分析
第二首作品《風信旗》只有短短的51小節,整首作品以a小調為主要調性布局。樂曲首先由a小調作為引子的調性奏出5小節,后來進入A段,調性進行了5次轉換,24小節開始進入樂曲B段,調性變化6次,以a小調結束。表1是《風信旗》的調性布局表。
在第三首《凍淚》這首共55小節作品中也頻繁使用轉調與離調,多達11次。也采用單二部曲式進行音樂創作,加入7小節的引子和6小節的結尾,在樂曲B段頻繁轉換調性表達自己情緒的起伏變化。表2是《凍淚》的調性布局表。
通過對兩首樂曲整體的曲式分析,下文將對舒伯特《冬之旅》藝術特色進行具體分析。
2 旋律與和聲的特色
2.1 多變的調性
調性的不穩定,頻繁地使用轉調與離調是舒伯特藝術歌曲的一大特色。調性確定了作品曲風的變化與轉折,也確定了作品表達的感情色彩的豐富與轉變。上文提到《風信旗》這首作品只有短短的51小節,調性為a小調。然而舒伯特在這首短小的作品中12次轉換調性,充分表達了他創作時內心的糾結、掙扎與壓抑。在《凍淚》這首共55小節作品中多達11次頻繁使用轉調與離調。通過對兩首作品的分析可發現舒伯特在轉調中較多使用了近關系轉調和同音大小調轉換這兩種寫作手法,以此豐富作品的旋律色彩,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譜例1是《冬之旅》第二首《風信旗》的一個片段,在這個只有五小節的片段中舒伯特多次使用轉調手法,使得音樂的色彩變化多端。譜例的第1小節和聲是d小調的Ⅴ7→Ⅰ;第2小節的和聲是g小調Ⅴ7→Ⅰ;第3小節是d小調Ⅰ6→Ⅳ;第4小節是K46→V→I。以上分析的這些調性轉換,盡管都是近關系調,但是音樂的色彩通過和聲在不斷變化。
譜例2是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第二首《風信旗》結尾部分。為達到樂曲首尾呼應的目的,在樂曲結尾部分,舒伯特也多次轉換調性,從F大調→(第2小節)→d小調(第4小節)→A大調(第8小節)→a小調(第13小節)結束,運用了近關系轉調和同名大小調的轉換豐富舒伯特的內心世界。這首樂曲沒有直接在向往光明的A大調聲樂部分直接結束,而是巧妙地通過五小節的鋼琴尾奏的過渡確立了整首樂曲仍是以a小調為主要調性布局,讓聽眾意識到作者舒伯特在樂曲結束要回到現實接受心愛之人成為別人新娘的憂傷,體會到了整首樂曲的黯淡色彩。
舒伯特所處的年代是浪漫主義早期,也是歐洲封建復辟時期,知識分子內心充滿了不安,也不甘心于現狀。作曲家內心深處的情感必定在其音樂作品中有所體現,頻繁地轉換調性實為舒伯特力圖掙脫當時社會狀況的表現。美國音樂理論家、美學家蘇珊·郎格曾經說道:“我們叫作‘音樂的音調結構,與人類的情感形式——增強與減弱、流動與休止、沖突與解決,以及加速、抑制、極度興奮、平緩和微妙的激發、夢的消失等形式——在邏輯上有著驚人的一致。這種一致恐怕不是單純的喜悅與悲哀,而是與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強度,簡潔和永恒流動中的一致。這是一種感覺的樣式或邏輯形式。”[2]筆者認同蘇珊·郎格的觀點,在一首短小的作品中頻繁地轉換調性,實為舒伯特內心真情實感的顯露與表達。
2.2 和弦外音的特色
在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作品的和聲創作具有多樣化,和聲的功能特色也豐富的使用,體現了不同于古典時期的、較為自由和個性化的音樂風格。當然在這部聲樂套曲《冬之旅》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舒伯特嫻熟的和聲創作手法,其中和弦外音的運用是一大亮點。先現音也是和弦外音的一種,在古典主義和聲寫作嚴謹的基礎上,加入和弦外音的運用,為樂曲表達增添色彩。
譜例3是鋼琴獨奏,為《冬之旅》中第三首《凍淚》的開始部分。譜例只有短短五個小節,但是非常具有藝術性,鋼琴聲部的左右手聲部是模仿復調,譜例的第5小節的第四拍的和聲是降A大調V7→I,然而鋼琴的左手聲部在V7和弦中出現了ba,是后面I級和弦的先現音[3]。就在這剎那間,音樂色彩形成非三度音程疊置的音像。
3 鋼琴與聲樂的緊密結合
舒伯特藝術歌曲的獨特離不開鋼琴織體的特色,在舒伯特藝術歌曲中鋼琴織體不再僅僅充當伴奏的作用,而是和聲樂部分成為一個整體、密不可分。在舒伯特的鋼琴聲部創作中,流動音型、琶音音型、柱式和弦的巧妙使用與旋律聲部形成復調的寫作手法,加強了作品整體的混合音色,使得創作的藝術歌曲充滿詩意的同時更加富有感染力。
譜例4是第二首《風信旗》的開始部分,6/8拍流動音型奏出,譜例部分鋼琴從前奏開始保持雙手八度齊奏,加強了鋼琴聲部的音色。在第五小節最后一拍旋律聲部進入,與鋼琴聲部右手一致,形成了混合音色。高音與低音的對比,使聲樂演唱部分更具有顆粒性,也加強了和聲的襯托。第七小節對第六小節進行了二度模近,保持流動音型。旋律部分演唱“我心愛女郎的屋頂上,有一個風向標, 風兒恣意擺弄它的方向”與鋼琴織體融合在一起,似冬日里的一陣陣風聲,也似舒伯特緩緩地傾訴與表達自己的心聲。
譜例5是《冬之旅》中第二首《風信旗》的B段,這首樂曲是變奏形式的反復,因此在B樂段中鋼琴織體出現了變化。譜例是雙手鋼琴八度齊奏開始,從譜例可以看出這部分第2小節鋼琴織體發生變化,顫音,而且鋼琴音區整體下移,擴大了鋼琴聲部的音域,此時鋼琴與聲樂部分形成了對比復調的關系。此處描寫的是冬日里寒風在肆意吹刮著旗子場景的真切還原,充分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痛苦與掙扎,也是樂曲中較為精彩的片段。此處音型的復雜以及鋼琴聲部“pp”極弱音樂力度術語對鋼琴演奏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也需要演唱者“leise”輕聲演唱的配合把樂曲進行完整的演繹。此時鋼琴聲部的聲樂旋律走向并不相同,基于舒伯特的創作是鋼琴與聲樂的緊密結合,所以需要對演唱者對曲目熟練演唱,在擁有一定的演唱技術上傾聽鋼琴聲部做到完全配合且不會走音。
4 結語
通過對聲樂套曲《冬之旅》中《風信旗》和《凍淚》的分析,了解了舒伯特在樂曲中頻繁的轉調與離調,詩歌與旋律創作結合的浪漫表達,復調技術的運用等,這些無一不是在古典主義音樂創作的基礎上大膽地加入自己的音樂創新思維,形成了鮮明的浪漫主義早期音樂的藝術特色。藝術歌曲這一音樂體裁也在舒伯特時期煥發光彩,是19世紀音樂創作的一大里程碑,為之后藝術歌曲的創作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于潤陽.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224-229.
[2] [美]蘇珊·郎格.情感與形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6.
[3] 伊·思波索賓.和聲學教程[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284-287.
作者簡介:劉肖君(1997—),女,河南漯河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