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釵黛合一”在紅學界一直頗具爭議。雖然探討某個問題時,學界的觀點是不可忽略的,但若拘泥于此,往往容易導致觀點僵化。所以,本文在探究學界觀點的基礎上,又回歸《紅樓夢》作品本身,重新發現書中的“釵黛合一”思想。通過對其歷史來源的總結、對釵黛優劣論的突破、對釵黛人物形象的分析三方面結合論證“釵黛合一”的合理性。
關鍵詞:《紅樓夢》;“釵黛合一”;釵黛優劣論;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I207.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2
1 “釵黛合一”的歷史來源
1.1 “釵黛合一”的觀點雛形
研究“釵黛合一”,俞平伯先生是無法回避的重要人物,他在《紅樓夢辨》中的觀點被視作“釵黛合一”的起源。然而,事實上這一觀點并不是他首創的。
其實“釵黛合一”觀點最早的雛形應該源于脂硯齋對《紅樓夢》的批注“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故寫是回,使二人合而為一”,即“二美合一”的觀點。這個批注幾乎是在《紅樓夢》成書同時即有的。
由于社會環境相同且傳播的時間短,通常距離作品寫成的時間越近,往往越能更準確地反映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尤其是《紅樓夢》這一具有特殊性的作品。由于種種原因,傳至當今,書的后四十回已經失傳,我們現在看到的結局是高鶚續寫的,自然無法真正代表曹雪芹的觀點。然而,脂硯齋在當時卻能讀到《紅樓夢》全本,所以他比后人更接近釵黛的全貌,對于曹公原本意圖的理解自然也有著我們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脂硯齋的批注說明了《紅樓夢》本身就帶有“二美合一”這一觀點。
1.2 學界對于“釵黛合一”的爭議
俞平伯在《紅樓夢辨》中認同了脂硯齋的觀點,并對其加以解讀和證明,他提出“釵黛雙秀”“兩峰對峙”,意思就是釵、黛并非對立,也不存在所謂優劣之分。他的這一觀點被當時的學者總結為“釵黛合一”。然而,當時的學術界存在著“貶薛”之風,所以“釵黛合一”這一觀點便被視作逆流,受到了抨擊。
然而,筆者認為要客觀地討論“釵黛合一”,除了回溯學界的觀點,還應回歸《紅樓夢》作品本身,分析釵黛的形象和人物命運,從而探究其合理性。
2 “釵黛合一”的形成基礎:釵黛優劣論的突破
2.1 釵黛優劣論的片面性
要說明“釵黛合一”的合理性,首先就要突破釵黛優劣論。而釵黛優劣論無疑是片面的。
紅樓夢的男主人公毋庸置疑是賈寶玉,但是對于女主人公的認定卻一直都存在爭議。部分人認為黛玉是女主人公,其余人則認為釵黛并為女主人公。這是因為人們的審美水平會隨著時代發展變化[1],加之受自身生存環境的影響,就對釵黛二人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態度。
有人覺得黛玉哭哭啼啼,愛使小性,很“作”;有人覺得寶釵處變不驚,辦事滴水不漏,城府深,是“心機女”。而且,受當下追求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又出于“對世俗功利心理的反抗”[2],被視作“封建社會衛道者”的寶釵常常受到批駁。
實際上,無論是“擁林反薛”還是“擁薛反林”,都是在人物中過多地寄寓了個人的態度,是對釵黛的片面理解,這樣非黑即白的評價顯然是不可取的[3]。要真正地走近釵黛,就要回歸《紅樓夢》作品本身,去體味曹公的用意、曹公對人物的愛,而不是拘泥于釵黛優劣。這也正是“釵黛合一”的基礎。
2.2 判詞唱曲中對釵黛并詠
作者曹雪芹對釵黛二人的態度并不存在褒貶之別,而是平等的,這在書中多處都有體現,甚至有刻意為之的痕跡。在《紅樓夢》第五回中,借寶玉神游太虛,看金陵十二釵正冊,聽紅樓曲,看畫冊,引出對全書主要女性人物的評價,并隱喻她們的命運走向。
在金陵十二釵正冊中,其余十人都有單獨的判詞,而只有釵黛共用一個判詞。判詞的順序其實是曹雪芹對于這十二釵的排序,釵黛共用一個判詞,并位于第一位,正是說明了曹雪芹心中釵黛是不分高下的。兩人共用的判詞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釵雪里埋”。前兩句是夸贊釵黛的,他贊嘆寶釵具有封建女子的傳統美德,而黛玉則具有稀世難尋的才華。詠釵在前,贊黛在后。而后兩句則是暗喻兩人的命運結局,“玉帶林”就是林黛玉,玉帶孤零零地掛在林中,無人管照;而“雪”諧音“薛”,同“金釵”一樣指向寶釵,金釵埋在雪里,寒涼凄冷,曹雪芹對二人的命運都充滿了同情。憐黛在前,惜釵在后。無論是詠詞還是順序,都是非常平均的。
《紅樓夢》的前五回是對全書的一個概括,總領全書。所以第五回中的判詞極能說明曹雪芹對釵黛同等的態度,至少可以看出在作者心中并不存在釵黛優劣之分。相反,在判詞和紅樓曲中還多處體現了“釵黛合一”。
3 “釵黛合一”的具體表現:釵黛人物形象的互為補充和一體性
3.1 孤高出塵的林黛玉代表精神世界的出世
黛玉作為絳珠仙子的化身,帶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意味。她不喜世故,尤其體現在她的待人接物上。賈家上下都覺得黛玉的嘴巴很厲害,有時說話不留情面、尖銳刻薄。寶黛在薛姨媽那喝酒,寶玉在寶釵的勸解下放棄飲冷酒,黛玉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在丫鬟雪雁來送暖爐時,黛玉便道:“誰叫你送來的?難為他費心,哪里就冷死了我!”這話狀似是對丫頭說的,實則是在借機奚落寶玉。所以,薛姨媽直言黛玉嘴巴厲害。
黛玉嘴巴毒,看似是不懂得照顧他人的感受,但實際黛玉在人情世故方面很通透。黛玉在剛進賈府之時,可以說是處處小心。在見王夫人時,她一眼看出哪里是賈政平日的座位,推辭不坐。王夫人留她吃飯,她回答,“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辭去不恭”,這一回答可以說是十分得體,既沒有耽擱行程又照顧了王夫人的面子。第一次在賈母那用晚餐時,黛玉也一直推辭不坐在主位旁,可見她并非是不通人情世故之人。
黛玉對人情世故看得很透徹,這是她年少喪失父母、寄人籬下的生活環境所造成的,而這也導致了她比較敏感的性格。在賈府時,她常有寄人籬下之感,因為無所依傍,內心隱隱感到自卑。初到賈府時,她總是十分小心謹慎,賈府有飯后飲茶的習慣,然而黛玉在家時聽從父母飯后飲茶傷胃的勸告,并不如此,但她為了不與旁人不同,很快就改了過來。寶釵生日宴上,唱戲的齡官長得很像黛玉,史湘云心直口快地說了出來,黛玉心里便有氣,因為她覺得大家拿戲子打趣她,是不尊重她。
從不少的地方都可以看出黛玉的心氣很高。她害怕自己的一舉一動被別人看輕,總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自己的自尊,可以說是一個自尊和自卑的矛盾體。在旁人看來,黛玉愛耍小性子,比較刻薄,但其實這種尖銳是她自我保護的方式。她知世故而不世故,具有難得的真性情,在她身上能看到“真實坦誠的人性”[4]。寶玉愛的正是這樣的她,遠離世俗的丑惡,有一種出世精神。
3.2 理性世故的寶釵代表現實生活的入世
寶釵是典型的符合封建禮教要求的女性,她一舉一動都符合女性之德。相比黛玉在骨子里具有一種反叛精神,寶釵就相對顯得中規中矩,但放在當時的社會觀下[5],她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女子。
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大家閨秀”[6],寶釵身上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仁”,賈府上下都稱贊她寬厚仁德。有讀者覺得寶釵虛偽,常用小恩小惠收買人心,是假仁假義。實則不然,寶釵是一個真正能為他人著想的女子。她幫助經濟不寬裕的湘云籌辦螃蟹宴;得知邢岫煙因為銀錢不夠把冬衣當到自家店鋪,便悄悄幫她贖回;黛玉生了病,她真心寬慰,并主動給黛玉送燕窩,成功轉變了黛玉認為她內心藏奸的想法。這些都是她仁德的表現。
雖然寶釵給讀者的感覺是比較“冷”,但這種“冷”的根本是一種理性。相較黛玉將內心比較完整地展現給讀者,寶釵則更像是一個完美的機器人,有些不近人情。寶釵的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于她善于趨利避害。她總是頭腦清醒,一言一行都非常謹慎,幾乎從不會因為一時的情感沖動而做出有失分寸或傷害自身利益的事。這也是很多讀者認為寶釵攻于算計的原因。
金釧兒受王夫人刺激跳井后,王夫人心里內疚不安,寶釵卻十分淡定地安慰王夫人,在言語上為她開脫,并毫不忌諱地把自己的新衣服拿出來給金釧兒穿上下葬。這一舉動很好地討好了王夫人,認為寶釵識大體。但寶釵對于一個年輕生命的逝去這般冷漠,就顯得理性有余而人情不足了。她還喜歡談論經濟仕途,因為她非常在乎個人利益,這也正是寶玉所最反感的。雖然如此,從道德上指摘寶釵仍是不可取的。因為寶釵被封建思想禁錮得頗深,她的天性也被壓抑得厲害,幾乎只有理性而沒有感性。但這樣的她卻得到了賈府上下的認可,因為她的做法符合當時現實生活的需要,她的做派是“當時時代的特定產物”[7],在當時的現實環境下是值得贊頌的,這些都是寶釵入世的體現。
現在很多人認為寶釵過于現實,這是因為受當下追求自由平等文化思潮的影響,我們看到的往往不是寶釵自身,而是把她視作一種封建的隱喻[8]。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寶釵的形象也只不過是一種順應時勢的表現。對待寶釵,我們更多的應該從人性出發,而不是借她來批判封建。
寶釵代表著現實生活的入世,是現實世界的典范。她“被傳統禁錮了思想”[9],完美卻失去了天性。雖然曹雪芹在作品中有意對一些封建思想進行影射和批判,但對于寶釵,曹公所寄予的更多的還是憐憫之情。
3.3 精神與現實、入世與出世的對立統一
釵黛身上其實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釵黛二人雖都生在富貴之家,卻從小親人零落,常有孤苦伶仃之感,二人最終的結局也都是悲劇。但黛玉的悲劇絕不是寶釵造成的,而是時代的悲劇。這種悲劇藝術以及其背后的反抗[10],正是曹雪芹所要寄予的力量。
寶釵和黛玉二人,從人物性格來看具有鮮明的反差,但立足全書,以兼容的眼光來看,就不難發現,這其中其實蘊含著密切的內在邏輯關系[11]。釵黛二人,一個入世,一個出世,看似對立,實則統一。
而這種對立統一也使兩個人物極具藝術魅力[12]。黛玉象征曹雪芹所渴望的精神世界,而寶釵則是曹雪芹不得不回歸的現實世界。二人各自是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典范,融合在一起則形成了曹雪芹理想中的完美女性的意象。賈寶玉愛著黛玉的靈魂,卻和薛寶釵生活在一起,所以釵黛形象是現實與精神的互相補充,形成了現實與精神的一體性,同時也是出世和入世的統一。而這種對立統一,具有一種交融的和諧美[13],是“釵黛合一”的最好表現。
4 結語
“釵黛合一”在紅學發展史上,自出現伊始,就受到了很大的批駁。俞平伯認同脂硯齋的“二美合一”觀點,并提出“釵黛雙秀”,學界把他的觀點總結為“釵黛合一”,并對此提出質疑。自此以后,“釵黛合一”這一話題就爭議不斷,且在各個時期都表現出了一定的傾向性。故此,對于“釵黛合一”的討論是有價值的。
本文總結“釵黛合一”的歷史來源,突破釵黛優劣論,同時對釵黛人物形象作具體分析,說明二人形象的互補和一體性,以此作為“釵黛合一”的表現,論證了“釵黛合一”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孟令莉.電影音樂中的民族音樂研究[J].藝術科技,2021(05):111-112.
[2] 葛欣怡. 1994版和2019版電影《小婦人》的比較分析[J].藝術科技,2021(04):50-52.
[3] 徐萌.《陳情令》走紅原因探析[J].藝術科技,2021(06):110-111.
[4] 張宸.論電影《活著》中的黑色幽默[J].藝術科技,2021(09):88-89.
[5] 李姝瑜.當代網絡文學男女頻作家創作差異探析——以起點中文網及紅袖閱讀2020年度榜單為例[J].藝術科技,2021(08):172-173.
[6] 顏雯.從《武林外傳》談郭芙蓉的女性意識[J].藝術科技,2021(05):60-61.
[7] 楊淑敏.想象的邊塞:論陳叔寶文學集團的邊塞詩書寫[J].文化與傳播,2021(02):6-9.
[8] 劉志豪.電影《誤殺》中“羊”的解析[J].藝術科技,2021(08):89-90.
[9] 許家睿.打破黑夜禁錮:論《新娘》中的環境與心理描寫[J].藝術科技,2021(04):143-144.
[10] 周清揚.女性視角下《半生緣》中的愛情與婚姻探析[J].藝術科技,2021(07):127-128.
[11] 包韻.中國古代逆挽詩淺論[J].藝術科技,2021(04):139-140.
[12] 周林曄.網絡流行語“打工人”的語義演變與流行成因[J].藝術科技,2021(05):184-185.
[13] 華曄.人工智能文學中的美學意蘊探討——以《陽光失了玻璃窗》為例[J].藝術科技,2021(08):166-167.
作者簡介:路越(2002—),女,江蘇宜興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指導老師:楊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