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世紀臺灣歷史敘事中的地方感與空間建構

2021-08-28 23:53:02朱云霞
華文文學 2021年1期
關鍵詞:記憶歷史

朱云霞

摘要:新世紀以來臺灣文學中的歷史書寫呈現出“非虛構”傾向,敘事因聚焦遷移經驗強化了地方的象征性。地方感是不同主體表述自我的空間基礎,既為書寫者提供敘述動機,也影響了重述歷史的方式。論文主要討論歷史敘事所建構的記憶空間、生活空間和文化空間如何呈現移民社會中不同群體地方感的差異性,思考敘事中的雙重視域、情感體驗和文化共同感所具有的時代意涵。從空間角度考察新世紀臺灣歷史敘事,能夠進一步敞開意義的深度和廣度,呈現創作者的反思意識和歷史敘事的價值承擔。

關鍵詞:新世紀;臺灣文學;歷史敘事;地方感;空間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1)1-0043-07

新世紀以來臺灣文壇涌現出一批頗具影響力的歷史書寫之作,較具代表性的如齊邦媛的《巨流河》、龍應臺的《大江大海》、張典婉的《太平輪一九四九》、亮軒的《飄零一家:從大陸到臺灣的父子殘局》、張大春的《聆聽父親》、鐘文音的《昨日重現》、楊渡的《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以及系列作品如鄭鴻生的《青春之歌》《尋找大范男孩》《母親的洋裁歲月》等大都在海峽兩岸出版、熱銷且引起熱議。這類作品多以個體或集體記憶再現特定歷史時空,通過訪談、日記、文獻史料等表現歷史“真實”,當然“真實”更多的指向“不完全虛構”,創作者是事件的經歷者、在場者,或以探訪者的身份重返/親臨特定的“地方”對個體記憶或歷史事件進行證實、重述,從而形成非虛構的“真實感”。也因此,在敘事中“地方”不再只是與時間有關的事件背景,而是作為主導歷史敘事的空間被再現/建構。作為原鄉或現實生活的地方/場所是不同主體表述自我的空間基礎,既為書寫者提供敘述動機,也影響了重述歷史的方式。敘事所建構的記憶空間、生活空間和文化空間,呈現的是移民社會中不同群體地方感的差異性,旨在表述寫作者及其觀照對象的多重情感體驗與歷史反思意識;另一方面,地方的真實性與空間位移所建構的多維時空體系和文化共同感,也為抵抗臺灣社會語境中本土論述或歷史修正的偏狹文化心理提供辯證思考的路徑,體現了歷史敘事介入現實的時代意涵。

一、重返“地方”與記憶空間再現

與歷史小說或傳記文學重述歷史的方式不同,這些被歸屬于“非虛構”類型的歷史敘事文本,最鮮明的特征是寫作者以極為自由的方式直接現身,具有鮮明的介入性,“作家們不僅充當了事件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材料的搜集人和甄別者,還通過敘事本身不斷強化自身的情感體驗、歷史質詢或真相推斷,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作品的真實感,使作品體現出一種靈活而開放的審美特征”①,在這些特征之外,臺灣新世紀以來的歷史書寫又因聚焦遷移經驗強化了地方的象征性。寫作者往往游走于不同的地方,重返或到達與“過去”相關的地理位置而獲得寫作刺點,從而在回望敘述中重構記憶空間,“地方”不僅承擔了“記憶庫”的功能,也是歷史敘事的媒介,將時間和空間聚合起來,呈現“此時”的歷史意識或文化認知。

對于1949年前后在家國變局中遷移至臺灣的一代人來說,作為原鄉的地方,以及在那里的生活經歷是建構記憶空間的重要支撐點,返鄉是對個體記憶的拯救,也是進入歷史時空的路徑。齊邦媛在《巨流河·序》中說:“當我下定決心重寫,拿出紙和筆時,一生思考的方式也回來了。……書寫前,我曾跟父母的靈魂作了一趟返鄉之旅,獨自坐在大連海岸,望向我扎根的島嶼。回到臺灣,在這間人生最后的書房,寫下這一生的故事”②。作者回到她和父母生命的起點,以現在的時間視點進入過去生活過的地方,村落、家族、具有地域特征的河流、城市、學校或特定景觀等建構了一個與過去息息相關的記憶空間,和創作者的生命體驗有密切的關系,是身份認知和情感皈依所在。作為真實存在的地方,東北遼河流域-鐵嶺-范家屯,這是幼年成長的空間,也是家族故事開始之源,而后從遼河到長江,溯岷江到大渡河,關于青春、情感、求學的記憶也都被展現,不同的地方聯結成巨大的家國空間,繪制的是憂患重重的東北和戰亂的中國。對于齊邦媛及其所代表的群體來說,大陸原鄉只是建構記憶空間的源點,遷移軌跡所延展的還有“離散”之后的生命歷程。在臺灣生活的歲月沉淀出另一種地方感的真切:臺北-青田街-臺大-臺中一中-中興大學-臺大文學院的回廊都是承載個體記憶和時代之變的獨特空間。但齊邦媛的歷史敘述所建構的記憶空間并非只是個體的,“巨流河”到“埡口海”這樣磅礴的空間意象具有強烈的流動性和象征性,敞開的是關于時代、群體的記憶空間,凝聚了深厚的家國情懷。

關于原鄉或現實之“家”的記憶不只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間中被召喚,無論是回返東北家鄉抑或反觀安身立命的臺灣,地理經驗所激發的歷史敘事與情感表述、文化觀念緊密關聯——原鄉是血緣之根,臺灣是生活之地,如同王德威所言:“這兩個地方所產生的微妙互動,和所蘊藉的巨大歷史憂傷,我以為是《巨流河》全書力量的來源。”③在《巨流河》中,齊邦媛不僅講述遷移者對過去的地方、空間的癡戀,也表述對現實臺灣的認同和愛,她寫到母親的墳是齊家在臺灣的一個立足點,父親死后亦葬于此,“日后將永久棲息父母膝下,生死都能團聚,不再漂流了。如今四代在臺,這該是我落葉可歸之處了吧!”④這是回到現實臺灣,對生活空間的擁抱與認同。因此王德威說:“齊先生對臺灣的一往情深,不必等到九十年代政治正確的諷嘲”⑤。重返和書寫都是為了更好的紀念,追溯生命源頭是無法忘記來時路的糾纏和牽絆,從地方到地方的記憶再現,也形成一個今昔對比的交錯空間:大陸-臺灣-大陸,往返回旋的地理位移呈現的是空間的一體感。更重要的是作家在重構記憶空間時看待歷史和家國的視野,原鄉經驗和落地生根所形成的地方感更加多元。

和齊邦媛回到大陸原鄉的地方感不同,對于龍應臺、亮軒、張大春、駱以軍這樣的“外省第二代”作家而言,返鄉之旅中的地方則是將想象中的歷史空間變成實踐意義上的感受空間,敘事者眼中的地方或風景,是象征性的符碼,是被凝視的對象,以此走進父母的歷史,再現的是復合型的記憶空間——既是父母那一代人的,也是被敘述者根據行走感受所構設的。比如龍應臺講述母親從大陸到臺灣的遷移經驗,首先是回到母親曾生活過的地方“淳安”,到廣州去找“天河機場”,走母親走過的鐵路,也探訪父親顛沛流離的工作行跡。在《大江大海》中,每一個人的生命空間都由不同的地理位置構成,火車站、碼頭、港口,成為重復出現的地點,是對特殊年代流動性的表述,形成的也是具有漂泊感的遷徙空間。比如美君離開淳安后,從火車站到火車站、過江過河過大山,碼頭和港口是過去的記憶,但也讓“到達”成為不易實現的念想;而父親槐生,從湖南衡陽的百葉小學,到固守南京雨花臺,退居江門,再到流落臺灣,遷移背后的動蕩和漂泊就成為他們那一代人最重要的歷史記憶。在敘事中,因為遷移和漂泊,一個地方與其他地方建立了聯系,其中無數的因由和關系也就賦予每一個地方多重意義,是決定父母身份和承載他們記憶的關鍵,并且讓敘述者在構想的空間中更加真切地遇到父母的歷史,感受另一時空的文化情緒。但回到父母曾經生活或工作的空間,也是為了更好的想象和紀念,敘事能夠舒緩作為移民者后代的情感焦慮:一個時代已經遠離,那個時代的地方記憶如母親以為永恒的淳安已成為不在場的地方,尋找和再現是為了抵抗歷史廢墟中記憶的消散:“那個記憶里,有那么多的痛苦、那么多的悖論、痛苦和痛苦糾纏,悖論和悖論抵觸,我又如何找到一條前后連貫的線索……我自己,以及我的同代人,對那個‘歷史網絡其實知道的那么支離破碎,而當我回身對親身走過那個時代的人去扣門發問的時候,門,已經無聲無息永遠地關上了。”⑥以幾十年之后的“此時”去感知、穿梭在時間之外的歷史空間,重返地方的實踐為敘述者的講述提供了真實感,而以非虛構的方式表現不同主體的歷史記憶、情感認知,也讓我們看到遷移經驗的復雜性并非當下臺灣的政治意識形態所能遮蔽,他們的歷史敘事也具有以書寫抵抗被遺忘的使命感。

當我們思考歷史敘事的意義時,不僅要看作者如何直接表述,還要看作為事件經歷者的記憶空間如何從符合自身情感邏輯的角度被表現。史書美在論述移民作家以多重人格的極端形式描繪移民者的存在處境時指出:“就較復雜的層次看來,移民者的精神經驗加劇了空間和地方之間的張力。假如移民經驗最后演變成一個創傷的結果,那么實踐日常經驗的地方則可能會抽象化并再轉變成空間,借此來壓抑或錯置當下的創傷經驗。”⑦在龍應臺的《大江大海》中母親美君就是一個沉浸在記憶空間,執迷于過去的時間/地方的遷移者,一些凝固的記憶在特定的地理位置與想象世界之間穿梭往來。美君即便是到了臺灣,在新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空間生存幾十年,卻依然深深眷戀曾經的“淳安古城”,那是她永恒不變的思念,亦是自我認同的源頭:“庭院深深的老宅,馬蹄達達的石街,還有老宅后邊那一彎清凈見底的新安江水,對美君而言,都和月亮星星一樣是永恒不變、理所當然的東西”⑧。因此,最后一次離開時,美君所看到的風景——城門兩邊的石獅子,蹲在那里,似乎是一種天長地久。這個她成長生活的城,已經有1500年的歷史,這個地方是她生命的印記,因此和這座城有關的地理景觀“新安江”也成為一個永恒的象征,離開大陸之后的美君不能見河,一見河就要跟老家的新安江比較,那里的水,和在那個時空的記憶都是最美的。然而新安江畔的故鄉,在1959年建水壩的時候,整個古城沉入千島湖底,美君所念念不忘的地方、空間終于沒了現實的痕跡,只能永存心底。淳安成為她心中永恒的“地方”,即便晚年連自己的女兒都不記得,她卻記得從海公祠回家的路。文本中被凝固化的地方、景觀以及被想象的地理空間,是美君那一代人帶有創傷感的遷移經驗,即便生活在臺灣,那些久遠的“地方”也不斷參與甚至干擾他們的日常生活,這一群體還包括如《巨流河》中齊邦媛的母親,放逐流亡,不能歸鄉,以歌聲回望家鄉,在不斷地反芻中將自我置于流動交錯的雙重空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關于特定時期遷徙的故事,其中凝固化的地理空間如何隱喻了一代人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心理,而作家對時代的斷裂和錯位進行的空間整合,既依附于歷史語境充滿抒情性,又呈現出與歷史/時代保持距離的理性意識。

二、生活空間:日常經驗與地方感

在新世紀以來的臺灣文化語境中,作為大陸原鄉的地方和作為生活空間的臺灣的地方,在歷史敘述中因立場不同形成潛隱和被凸顯的對照,尤其是對在地化的強調,使得臺灣地方書寫興起,地志、地景成為重要的再現主題,其中地理不是被架空的概念或圖繪,總伴隨著對歷史的敘述,以至于范銘如說“地方書寫的崛起同時伴隨著的正是整個臺灣社會的歷史敘述熱潮,或者說前者正是后者的部分副產品”⑨。但是在文學世界中,地方、空間和歷史記憶之間的關系是多樣性的,歷史書寫也反過來提供給人們關于地方的再認識,歷史敘事中的空間意識亦是傳遞批判性反思的重要方式。如果說齊邦媛、龍應臺等人重返大陸原鄉從特定的地方走進歷史,是“外省第一代”及其后代跨越時空與歷史的對話,那么楊渡、鄭鴻生、鐘文音等人則是所謂的“本省籍”作家,他們從鄉土臺灣出發,是在現實中的“此地”走進地方史深處,以日常經驗與地方感為基礎,建構的是可感知的生活空間。

楊渡的《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從家族在烏日鄉下的三合院展開歷史敘述,通過個人、家族和村落的歷史變遷折射百年來臺灣的變化,其間有對工業化、現代性的辯證思考,也有對創傷歷史、民間情義的打撈,向我們展示的是“生活地理”如何延伸出生活空間。在楊渡所建構的生活空間中,叔公們的人生經歷是日據時代臺灣人命運的縮影,而童年記憶中的河流、溪水是工業化之前美麗農村的象征。而后的一九六零年代,隨著土地改革的開展,農村的面貌開始改變,村里人做了許多發財夢,父親也開始“工業時代”的夢想和實踐。離開三合院之后的生活空間是家和工廠的結合,這樣的空間是從傳統鄉村向現代工業過渡時期的獨特存在,而至農村田園的雞啼聲消失,這個空間也就切斷了與傳統生活方式的關聯。家庭空間與同時期地方空間的變化共同形構了臺灣鄉村世界的轉變:一九七零年代的臺灣,紡織廠的存在也改變了家鄉烏日的傳統形態,工廠-女工-補習學校-鑰匙俱樂部讓村莊充滿現代和青春氣息,農田變成工廠,啤酒廠、修車廠、食品廠,新的工業時代來臨,而電影院、冰果室所象征的生活空間是激發人們想象未來和遠方的語境。

楊渡以非虛構的方式從家族空間進入地方史深處,具有強烈的地方感,而家族、地方只是呈現歷史的方式,對臺灣社會轉型時期的思考才是其真正關懷所在:“我深知自己想寫的不是一本家族史,而是透過父母親的故事,去呈現臺灣社會從農村轉型到工業社會,再到商業社會的資本主義化歷程。”⑩楊渡從父母的奮斗史思考臺灣現代化進程中的經濟奇跡,更貼近對底層生命的體悟。他強調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除去儒家精神等大的文化理念,更應該注重在鄉村-城鎮化轉變過程中經濟奇跡所依托的特殊群體,底層人物如工廠男女們、邊緣群體如母親的頭家娘角色等,他們也是大時代轉型的永恒印記,不容忽視。值得注意的是,楊渡并非僅僅呈現一個線性發展的烏日地區,他還將祠堂、廟宇、鄉村、民間傳奇、靈異故事、禮儀習俗通過家族中的人物呈現出來,形成一個與現代化進程相對的穩固的精神層面的生活空間,與變動的被工業化的地方相比,這是一個維系地方感的充滿文化意義的空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系物樁,拴住的是這個地區的人與時間連續體之間所共有的經歷。隨著時間的堆積,空間成了地區,它們有著過去和將來,把人們捆在它的周圍”11。

同樣是通過個體記憶、家族史建構生活空間以反思臺灣現代化進程的復雜性,鄭鴻生選取從老照片、服裝、地圖、城市建筑等進入對地方史、文化史的想象,從對“常民歷史”和地方變遷的再現管窺百年來臺灣社會的發展變化。一方面,他從不同世代的教育經驗和日常生活反思日據以來臺灣的現代化歷程;另一方面嘗試通過分析在地歷史,看清現實的局限,以敘事尋求解釋歷史和走向未來的可能。《洋裁歲月,母親的六十年》是以母親作為裁縫的日常生活講述臺灣不同時代服飾風格的變化,在圖文敘事中服飾的變化呈現的是社會變化,政治運動、經濟發展與城鄉變貌都在其中。而女性和服飾之間的互動并未停留在展演性角度,母親是傳遞時尚信息的中介,同時作為裁剪教師也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當地女性發展自我的引導者,她的生活空間和工作空間互動交織,既是私人的,也具有公共性。也因此,敘事中母親教授洋裁的教室空間變化具有復雜的意涵,臥室隔出的小教室-光復后的破落房舍-青田街日式老房子-臺南臺銀宿舍-東西式樣并存的常民房舍-補習班的新樓,從生活史的角度呈現了一代人生存、工作和生活狀態的變化,也是對以母親為代表的臺灣女性不斷開拓自我空間的肯定與贊嘆。與此相對,房屋、小巷、老街、社區形成更廣泛意義上的生活空間,也是作者依循史料、照片尋找的歷史空間,進而對一條路、一條街進行考古式探訪,從光緒年間、日據時期、再到光復后的建筑和街區呈現的既是自己童年記憶的日常空間,也是“傳統老社區的常民脈動”。而在《尋找大范男孩》中,鄭鴻生的“在地”歷史書寫,以老城臺南開始,這個老城是日本殖民時期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地方,由城到人,番薯港、潮汕與臺南、醫學系、小福音班、老城中這些特定的空間,承載了百年來三代人的生活史、教育史:作為清遺老的祖父母的生活、父輩在殖民現代化中被扭曲的心理癥結、戰后接受國民政府教育的新生代的精神面貌,他們之間的傳承與斷裂,勾勒出較為完整的臺灣社會現代化過程。從父母輩所受的日本殖民教育與中國歷史和地理教育的斷裂,回到自己這一代人在成長空間中所接觸的傳統元素:街頭巷的廟宇、廟埕演的歌仔戲、幸存的孔廟主體建筑,這些生活中的具體建筑,都是保留和傳播傳統的文化象征,也成為作者反思殖民性、現代性以及世代問題的重要依托。鄭鴻生的歷史敘事有著明確的現實承擔意識,是在歷史中尋找解釋當下情感、文化心理的可能,提供我們思考殖民現代性、現代化民族教育以及臺灣作為移民社會復雜性的路徑。

民間性、日常經驗以及世代累積的社會關系成為楊渡、鄭鴻生等以非虛構歷史書寫表達“地方感”的話語資源,但是他們在當地的溯源之旅或對地方史的再現并非為了強調本土化的在地認同,“把地方與個人聯結,透過人物的成長蛻變或尋根懷舊,側寫鄉土景志的變遷、社群情感或文化風俗的綿延牽系。地方史與個體生命史交織,彰顯出兩者相互銘刻于彼此的印記”12,而對臺灣家族史或地方記憶的打撈也總是要追述到移民之初的先輩,因此歷史書寫不僅是懷舊或尋根溯源,還具有一種調動群體記憶以共享和再傳播的力量,如同趙剛對楊渡作品的評價:“不只是私人或家族情感維度中的書寫,而是以飽滿的對親人的感情為底氣,努力展開對一個時代、對一群轟轟烈烈但卻將被徹底遺忘的人群的認識和反省。”13以敘事抵抗因個體生命衰亡、地方發展和時代變遷所帶來的遺忘,生活空間所開拓的反思向度,讓我們看到地方書寫的另一種審美訴求,表述在地性未必要演化成本土論述。

三、文化空間與歷史反思意識

新世紀以來臺灣歷史敘事中的空間不僅表征了人與地方的情感、特定群體的地方經驗,還體現為創作者以特定場所、景觀或語境建構了一種思考影響知識生產和話語建構的“文化空間”。這里的“文化空間”更傾向于愛德華·索亞所論述的“第三空間”,在索亞看來,與可感知的第一空間和被構想出來的第二空間相比,“第三空間則是被邊緣化的、沉默的、目不可見的多元空間”14,“力求抓住觀念、事件、外觀和意義的事實上不斷在變化位移的社會背景”15。在我們討論的這些臺灣歷史敘事的代表性文本中,文化空間有兩個層面的意涵,一是從紀實性角度再現家族空間如何從家族文化角度影響特定記憶主體或敘述者的身份認知、歷史意識;二是從創作者角度出發,在特定語境中延展思考和想象的多元空間,從情感和文化共同感的角度表現海峽兩岸之間的內在關聯。

張大春、郝譽翔、駱以軍等“外省第二代”作家在歷史敘事中對大陸老家的想象和再現,更注重家族作為真實場所的召喚能力和儀式感對內在情感的影響力。在敘述中,他們在返鄉之旅中親臨被父親們言說的“家族”,獲得的是另一種沖擊和感受,和生活所在地臺灣的家相比,“老家”的空間是巨大的,由祖屋和龐大的家族支系組合而成,他們在父輩們生存的地方意識到倫理身份的另一重維度,也在熟悉的陌生地看到歷史的復雜性。張大春如此敘述他回返祖感受:“一直到一九八八年我回祖家省親,還看那兩橫額高高掛著,它們躲過了抗戰、躲過了內戰、躲過了‘文革。我向祖家道別的那天上午,跪在大門外的黃塵灰土之中朝老屋磕了四個頭。四個頭磕下來,眼里的“文理密察”四字已經模糊了。”16在《聆聽父親》中張大春對父親歷史的想象和講述主要以在臺灣的感受為主,大陸家族對遷移者后代的影響主要是以“聽說”進行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一種想象空間,但這一空間的文化影響從未缺席,透過父親的言說已經建構了下一代的身份認知。而真實的家族空間是文化-歷史的綜合體,移民者后裔置身其間面對的是血脈源頭,倫理身份和情感皈依被召喚,從而在大陸老家與父輩的歷史握手言和,也重新梳理對自我的認知。家族空間所延展的文化感受和歷史想象往往是更復雜的,比如張大春所言:“到我這一代上,祖家只是一個象征。……在另一端,憂心捍衛著這象征的人會這樣告訴你:它是根,它是來歷,它是飲水當思之源,它是不容踐踏遺棄的記憶。事實上,這并非咱們張家所獨有的一個矛盾。近世的中國,大約就在被迫打開大門之后讓所有的家庭都不得不面對這一點——人們不得不用種種的形式離家、出走。”17將思考從一個家族推演至整個近世中國,這種對命運和情感共同體的表述,亦是在臺灣語境中作為知識者的價值承擔。

從家族所展開的文化空間來說,楊渡、鄭鴻生、鐘文音雖然以在地生活中的日常景觀如祠堂、房舍、院落等進入家族史,但他們對家族文化的思考卻與被稱為“外省第二代”的作者們在本質上具有共同性,都是探索遷移經驗如何在家族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歷史沉淀,但溯源之旅展開的是另一種從大陸到臺灣的文化空間。楊渡在寫臺南烏日家鄉時,以家族遷移史將臺灣和大陸關聯起來,他選擇極具象征意味的聯結點——烏日老家三合院,這是楊渡成長的家族空間,也是濃縮了幾代人的成長記憶、地方歷史變遷的象征性空間。而三合院中的“祠堂”是遷移歷史的具象體現,也是在祭祖的過程中以儀式化的方式將先祖從大陸遷臺的移民經驗固定化、象征化:祠堂里祖先從唐山帶來的“石頭公”,“它被放在祠堂里,作為一種不能遺忘的象征,象征著我們祭拜祖先的時候,沒有遺忘自己的根。”18鄭鴻生在回望臺南歷史時,也追溯了父系和母系的家族遷移史:臺南番薯港施姓母系家族,母親的高祖是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在前清中葉帶著兒子等一家大小,渡海來臺營生;祖母的姊妹是在二十世紀初年跟隨家人從汕頭渡海來臺尋生計。家族溯源再現的是不同的遷移經歷,正是臺灣作為移民社會多枝多葉的再現。鐘文音在《昨日重現》中寫道:“清雍正年間,來自閩粵移民入墾于此,街市漸成。我聽聞著先輩的軼史而覺得生命有承續的依歸:先輩第十七世祖鐘田佐自漳州紹安渡海來臺,輾轉定居于云林的二侖鄉永定厝,和同樣自漳州移入的廖姓并列二侖鄉的大姓之一。”19在真實感受到的或想象的家族空間中溯源尋根,家族由現實的空間感拓展為文化空間,生命的承續始自有因,而地方史、臺灣歷史的發展也都充滿了復雜的遷移經驗。

無論是在歷史流變中打量沉默的家族空間,還是在現實維度上重新走進被本土論述邊緣化的家族空間,在敘事中由血緣-情感所展開歷史想象卻是超越單一論述的多元文化空間,其間是創作者通過敘事承擔作為知識分子的歷史反思:“如何縫合世代之間、省籍之間、兩岸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通過歷史化的過程,開始尋找和解的可能”20。比如郝譽翔在《逆旅》中所寫,即便父親逝世之后,“我”斷了與老家的聯系,但“我”還是會想起老家的親人:“每當我行走在上海、或是北京時,看到蹲踞在紅磚道兩旁的民工,我都不禁想起老家的表哥和表嫂們,他們現在到底是在哪里呢?是否正徘徊在一座陌生城市的街頭?”21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似乎與祖家所在地無關,但與這些地方相關聯的是在同一空間中基于血緣-親情的共同感。楊渡在思考家族史的過程中,也把遷移、流浪的群體記憶從歷史和現實語境中拓展至整個家國空間:移民者后代在臺灣頑強滾動,漂泊四方;大陸幾億人從農村漂泊而出,或輾轉于返鄉之途,這種漂泊“是一個社會發展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過渡,我們注定沒有一個永恒的家鄉可以回歸。”22從早期遷臺者的移民經驗聯想到海峽兩岸現代化進程中中國人的漂泊感,如此建構的是更闊大的文化空間。雙重地理視域將兩岸中國人的命脈聯系起來,極大地諷刺了當今臺灣社會中以不同政見極力形塑族群差異性,以意識形態建構特殊族群的集體記憶以去中國化的企圖。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書寫所進行的文化空間想象,呈現出主觀性的情感共享,而“主觀性不是一種缺陷,事實上正是它的‘主觀性言及了地點與空間的社會意義”23,表征的是對命運共同感和情感共同體的思考向度。

結語

縱觀新世紀以來臺灣文學中的非虛構歷史敘事,可以發現作者大都有向后看的沖動,多源自不得不寫的情感訴求,重返作為原鄉/故土的地方,呈現歷史見證者、經歷者的復雜情感經驗,也在敘事中注入“介入性”或主觀性表述。此類創作動機和敘事方式,主要受到新世紀以來臺灣社會文化語境變遷的影響。臺灣新世紀以來的政黨輪替,使得政治文化成為影響歷史書寫的重要維度,世紀之交對本土化論述的強調、2008年后對“中華文化”的側重以及2016年以來的歷史修正策略,都從不同角度左右了文學中歷史敘事的方式、立場和文化訴求。如同亮軒自居時代邊緣的感慨:“我們家是大時代里的小泡沫,卻也充滿了悲歡離合,我靜靜地,在不會發言也沒有發言權的歲月里,靜靜地看、聽、想”,在主導論述影響文化認知的語境中,亮軒表達這樣的無奈:“我卻再也無法當作‘中國人的樣板了,要是問我是哪國人,就會一時千頭萬緒,欲語還休”24。因此,在政黨輪替頻繁,政治意識形態對不同群體進行分類、收編或排擠的過程中,以非虛構方式再現個體/群體歷史記憶、情感和遷移經驗的復雜性,是對臺灣文化論述中強調“本土性”和“在地化”導向的辯證思考。借由書寫所呈現的時間和空間關系,從歷史到現實,從當下的“地方”到想象中的“源頭”,大陸和臺灣不同的“地方”獲得了關聯性,可以使敘述主體的文化視野多元化,形成一種“雙世界視景”,即兩個世界的對比,可以接納、批判、選擇、融合的文化資源多了,就能開拓出一種新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深度25,從而建構更加多元的文化空間。因此,在考察臺灣新世紀以來的歷史敘事時,應注重表述移民經驗和地方感的方式,將空間性和時間性整合起來才能進一步敞開意義的深度和廣度。

① 洪治綱:《論非虛構寫作》,《文學評論》2016年第3期。

②⑤ 王德威:《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齊邦媛與〈巨流河〉》,收入齊邦媛:《巨流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版,第377頁;第379頁。

③④ 齊邦媛:《巨流河·序》,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版,第4-5頁;第337頁。

⑦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200頁。

⑥⑧ 龍應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臺北:天下雜志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7頁;第21頁。

⑨12 范銘如:《臺灣當代區域小說》,收入王德威、陳思和、許子東主編:《一九四九以后:當代文學六十年》,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265頁;第224頁。

⑩1822 楊渡:《一百年漂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版,第19頁;第524頁;第522頁。

1123 [英]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楊淑華、宋慧敏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頁;第131頁。

13 趙剛:《讀楊渡新作〈一百年漂泊〉》,收入楊渡:《一百年漂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版,第2頁。

1415 Edward W. Soja:《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陸揚等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頁;第2頁。

1617 張大春:《聆聽父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頁;第169頁。

19 鐘文音:《昨日重現》,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0頁。

20 陳光興:《尋找屬于這個時代的大范》,收入鄭鴻生:《尋找大范男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23頁。

21 郝譽翔:《純真年代》,收入《逆旅》,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頁。

23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

24 亮軒:《飄零一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頁。

25 楊義:《文學地理學的淵源與視境》,《文學評論》2012年第4期。

(責任編輯:黃潔玲)

Construction of a Sense of Place and Space in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aiwan in the New Century

Zhu Yunxia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historical writing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shows a tendency towards nonfiction, its narrative strengthening the symbolicalnessof place by focuss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movement. The sense of place is a different subject expressing the space basis of its self, providing the writer with a narrative motive while influencing ways of re-counting the histo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space of memory, of living and of culture as constructed by historical narratives represent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place by different groups in a migrant society and think throug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as shared by the doublevision in the narr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 shared sense of culture.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aiwan in the new century from the angel of space can enable one to further open up the depth and width of meaning and reveal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reators reflections and the values commitment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Keywords: The new century, Taiwanese literature, historical narrative, a sense of place, space

猜你喜歡
記憶歷史
夏天的記憶
記憶中的他們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端午記憶
絲綢之路(2016年9期)2016-05-14 14:36:33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国产91视频观看|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熟妇无码人妻|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香蕉精品在线| www亚洲天堂|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91视频青青草| 3344在线观看无码|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7在线国产视频|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三区在线视频|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亚洲综合在线网|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久久免费看片|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导航|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秋霞国产在线|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亚洲精| 福利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视频色图|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免费看美女毛片|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欧美性天天|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狠狠v日韩v欧美v|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99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午夜久久| 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