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菊香, 夏薇青, 王天智, 劉翠紅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三醫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慢性腎臟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發病率高達14.3%,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中國現有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約1.2億,患病率為10.8~13.4%,其中約30%患者可進展為終末期腎病[1]。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患者主要的治療手段,可有效提高終末期腎病患者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存時間,但長期血液透析會影響機體鈣磷等礦物質的代謝,繼而造成血管與其他組織的異位鈣化[2]。血管鈣化(VC)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見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血管彈性降低而僵硬性增加,可引起血栓、動脈斑塊等,是血液透析患者出現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3]。血液透析患者多并發骨代謝紊亂和礦物質失衡,血清中骨保護素(OPG)、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SAP)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FGF-23)等多種蛋白參與透析患者VC的形成[4]。骨保護素(OPG)在骨代謝過程中重要的調節因子,同時也參與動脈硬化等血管損害的病理過程[5]。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SAP)是反映成骨細胞活性以及骨轉換的標志物,其水平與機體骨代謝紊亂存在密切關系[6]。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FGF-23)是一種由成骨細胞產生的新型因子,參與鈣磷代謝的調節過程,在血管鈣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7]。本研究回顧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133例血液透析患者臨床資料,探討血清OPG、BSAP、FGF-23表達與血管鈣化的關系,旨在為血管鈣化的診斷和病情評估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133例患者,納入標準:①接受規范化血液透析治療,每周透析3次,每次4h;②透析齡超過6個月,病情穩定;③年齡>18歲;④研究方案經醫學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周圍血管病變等影響心血管病變;②合并骨科疾病、甲狀腺疾病和其他影響骨代謝指標因素;③惡性腫瘤、嚴重感染、活動型炎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④近3月內服用過激素、免疫抑制劑或其他治療藥物;⑤嚴重肝膽病變、神經或精神類疾病。133例研究對象中男性72例,女61例;年齡40~68歲,平均(55.26±7.51)歲;透析齡6~32個月,平均(21.68±4.85)個月;原發疾病:腎小球腎炎62例,高血壓腎病27例,糖尿病腎病31例,多囊腎13例。根據是否出現VC進行分組,其中血管鈣化患者58例(鈣化組),未出現血管鈣化患者75例(未鈣化組)。
1.2血管鈣化評分:根據簡易血管鈣化評分判斷患者VC情況,通過X射線檢查骨盆、雙手正位和腰椎側位,骨盆檢查以股骨頭切面為水平分界線、脊柱為垂直分界線分為4個部分,雙手以掌骨上方為水平分界線分為4個部分,腰椎側片以L2和L3椎間隙為臨界點將腹主動脈分為2部分,共檢查股動脈、髂動脈、指動脈、橈動脈和上下腹主動脈等10個部位鈣化情況。每個部位根據是否鈣化計1、0分,計算總分為鈣化積分。鈣化積分共10分,其中0分為無鈣化,1~3分認定為輕度鈣化,評分4~6分認定為中度鈣化,7~10分認定為重度鈣化。
1.3資料收集
1.3.1臨床資料:收集研究對象基礎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透析齡、身高、體重等。采集空腹靜脈血3mL,檢測血清中尿素氮(BUN)、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
1.3.2觀察指標檢測: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mL,3000r/min離心10min,小心收集血清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OPG和BSAP試劑盒購于英國IDS公司,FGF-23試劑盒購于日本Kainos公司。

2.1兩組臨床基礎資料比較:鈣化組患者透析齡明顯長于未鈣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原發疾病、BMI、血脂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礎資料比較
2.2兩組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比較:鈣化組患者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高于未鈣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OPG BSAP及FGF-23水平比較
2.3不同鈣化程度患者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比較:重度鈣化患者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明顯高于中度鈣化組,而中度鈣化組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又高于輕度鈣化組,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鈣化程度患者血清OPG BSAP及FGF-23水平比較
2.4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與VC程度的相關性分析:Spearman分析顯示,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與透析患者VC評分呈顯著正相關(P<0.05)。見表4。

表4 血清OPG BSAP及FGF-23水平與VC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2.5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與VC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是否發生VC為因變量,血清OPG、BSAP及FGF-23表達水平為協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透析齡長及血清OPG、BSAP、FGF-23高表達是透析患者VC的重要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血清OPG BSAP FGF-23與VC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6血清OPG、BSAP、FGF-23對VC的診斷價值:血清OPG、BSAP、FGF-23單項檢測診斷VC的最佳臨界值分別為277.45ng/L、18.35μg/L、254.40ng/L,曲線下面積(AUC)為0.853、0.864、0.866。聯合檢測診斷VC的AUC為0.929,診斷敏感度為86.2%,特異度為92.0%。聯合檢測診斷VC的AUC及特異度較單項檢測均顯著升高(P<0.05)。見表6、圖1。

表6 血清OPG BSAP FGF-23對VC的診斷價值

圖1 血清OPG、BSAP、FGF-23診斷VC的ROC曲線
VC是腎性骨代謝異常的重要標志,在慢性腎臟病尤其是血液透析患者中普遍存在,受到國內外醫學研究者的廣泛關注[8]。積極預防和早期診斷VC的發生有利于確定血液透析患者身體狀況,從而指導臨床治療。
OPG能通過OPG/RANKL信號途徑參與骨代謝、免疫反應和心血管疾病的病理過程,其表達水平與冠脈鈣化嚴重程度相關,是發生冠脈鈣化的獨立危險因素[9,10]。BSAP是成骨細胞的重要胞外酶,能夠水解無機磷酸鹽,促進骨的礦化。VC的病理過程與骨組織生成存在高度相似性,BSAP作為成骨細胞成熟和活性的敏感標志,通過降解磷酸化合物,促進羥磷灰石晶體在血管壁上過度沉積,最終導致VC的發生[11]。FGF-23是由骨細胞以及骨成纖維細胞分泌的鈣磷代謝調節因子,能降低腎臟對磷的重吸收作用,促進腎臟對磷的排泄,降低血磷濃度,引起鈣沉積,進而對VC產生影響[12]。本研究結果顯示,鈣化組患者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明顯高于未鈣化組,且隨著鈣化程度的加重,各指標水平也顯著升高;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除透析齡長以外,血清OPG、BSAP、FGF-23高表達也是導致VC發生的危險因素,提示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反映血液透析患者VC的發生,且其水平與VC病情進展有關,檢測這些指標或許有助于早期評估VC風險。
盡管X線、MRI等影像學檢查在VC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但不同部位血管的鈣化存在一定差異,且影像學檢查對輕度鈣化診斷敏感性較低,容易發生漏診。因此,選取一種或多種可靠的檢查方案用于VC的診斷尤為重要。本研究綜合分析三項指標對血液透析患者發生VC的診斷價值,結果顯示,聯合檢測的AUC為0.929,診斷敏感度為86.2%,特異度為92.0%;其中聯合檢測的AUC及特異度均顯著高于單獨檢測。雖然OPG、BSAP、FGF-23單項檢測能夠在一定程度判斷透析患者發生VC風險,然而VC的病理機制復雜,僅依據單項指標變化較難準確評估VC發生風險,容易造成誤診,導致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聯合檢測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能夠進一步提高對于VC的診斷價值,這對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血清OPG、BSAP及FGF-23升高是血液透析患者發生VC的危險因素,各指標聯合檢測有助于臨床上VC的早期診斷和病情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