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指導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合理、規范、高質量地上好體育課,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育部辦公廳于2021年6月23日印發了《〈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指導綱要》從總體要求、主要任務、組織保障、督導評價、工作要求五個方面闡述了指導思想、改革內容、改革目標等內容,提出了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過程、完善教學評價的改革路徑,明確了組織管理、課時保障、師資保障、場地器材的落實要點,并對教育行政部門的督導評估、教學改革的主體責任、教學改革的過程與結果、學生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與效果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基于此,本刊邀請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教授毛振明、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體育教研員余立峰以及高校教師、省市級體育教研員、中小學校長、中小學體育教師分享學習《指導綱要》的感受,并結合地方或學校實踐經驗,呈現譬如“教會、勤練、常賽的實施方法”“體育師范生的培養方法”“推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的實踐策略”等內容及未來落實《指導綱要》的思考,以期為各校提供改革參考,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進一步深化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由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為了更好地幫助體育教師理解《指導綱要》精神及其中的主要內容和要求,筆者在認真學習《指導綱要》的基礎上,歸納了《指導綱要》的8個要點并做了一定的解讀,以方便體育教師的學習與理解。
一、在體育課程中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位一體”的指示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也是對體育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在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中貫徹“四位一體”的指示精神呢?《指導綱要》對此指明了方向。
享受樂趣:要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增加游戲與比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競爭與表現的樂趣,并在運動的真正樂趣中有效鍛煉、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增強體質:要在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根據學生年齡、性別以及教材、課型、場地和氣候等,科學安排運動強度,合理設計練習密度,開展“課課練”。
健全人格:要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育體、育智、育心,通過全員參與的競賽活動,塑造活潑開朗、與人為善、團結協助、遵守規則等良好品格。
錘煉意志:要在有強度、有難度的體育活動中鍛煉學生不畏困難、不怕吃苦、不懼失敗的意志品質。
二、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切實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
形成以“教會、勤練、常賽”為基本特征的有效體育課程教學過程,要徹底打破“上了12年體育課沒有掌握運動技能,也沒能較好地鍛煉身體和學到知識”的困境,這是《指導綱要》的思想主線,也是各項措施的出發點和歸宿所在。《指導綱要》的各項措施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到2030年,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一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和《關于加強與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要求的基本保障。《指導綱要》以教會、勤練、常賽并較好地掌握終身體育所需要的運動技能為主旨,為今后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和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指明了方向。
三、構建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要實現“教會、勤練、常賽”,就必須打破以往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著的“蜻蜓點水、低級重復、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等不良教學模式,而能夠打破舊教學模式的新模式,就是《指導綱要》提出的“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組織形式。《指導綱要》要求:在按“行政班級授課制”完成必修必學內容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學校可采用“體育選項走班制”組織教學。初中在“體育選項走班制”的基礎上,可適當增加“體育俱樂部制”的教學,以滿足學生運動興趣和專項發展的需求,形成“一校多品”“一生一長”的體育課堂教學改革實效。
四、豐富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三位一體教學內容
《指導綱要》指出:體育課程教學長期存在著繁(項目繁多)、淺(蜻蜓點水)、偏(缺乏系統)、斷(學段脫節)現象,要求體育課程要聚焦教會學生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
健康知識是各學段學生應知應會的,包括健康行為、生活方式、生長發育、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傳染病預防、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等內容。
基本運動技能是走、跑、跳、投、滾翻、攀爬、鉆越、支撐、懸垂、旋轉等動作發展內容。
專項運動技能是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冰雪運動等專項運動的技能。
《指導綱要》要求:健康教育每學期4個課時,按照各學段規定應學習的健康知識,參考健康教育教學指導有效組織教學工作。中小學體育課的時間應為一節40(或45)分鐘,每節課應包括10分鐘左右的基本運動技能、20分鐘左右的結構化運動技能學練及組織對抗性比賽和放松拉伸等。
五、形成教會、勤練、常賽的有邏輯性、系統性和銜接性的教學體系
《指導綱要》指出:“教會”的程度是依據學段目標的不同而確定的,最終達到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或比賽場景中靈活自如地運用;“勤練”要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特征,組織練習的方式應體現小學基礎期趣味化、初中發展期多樣化、高中提高期專項化等特點;“常賽”要面向全體學生,根據體育課堂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每堂課上的教學比賽,結合體育課堂教學組建班隊,要周周打比賽,周六周日可組織全校體育比賽,以賽促練。
六、建立合理、可操作性強的發展性評價指標體系
《指導綱要》要求:要打破以往只對運動技術、體質健康等某一方面的評價,要更加注重“知識、能力、行為、健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為增加評價方式的便捷性與評價結果的精準性,鼓勵引入人工智能等評價方式。
改進知識評價,建立知識測評題庫,通過試卷紙筆測試、線上網絡測試、隨堂口頭測試、組織開展活動測試等相結合的方式實施。
突出能力評價,要針對基本運動能力評價和專項運動能力進行重點評價。基本運動能力按照各學段要求的基本運動技能確定評價內容;專項運動能力評價依據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內容確定評價內容,注重對學生運用知識能力及比賽能力進行評價。
完善行為評價,要利用大數據平臺實施家庭體育作業制度,評價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與習慣,強化對學生團結協助、勇于拼搏等優良品格的評價。
強化健康評價,對標《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評價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并及時向家長反饋,便于做好家校體育共育工作。
七、建設勝任高質量教學所需的體育教師隊伍
為保障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指導綱要》要求:中小學各學段根據學校實際適當增加每周體育課時,義務教育階段可每天1節體育課,高中階段保障每周3節體育課以上。
關于強化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指導綱要》要求:要配齊配足各級教研員,要按需配備體育師資,要鼓勵優秀退役運動員進入到體育教師和教練隊伍中,要積極吸納社會力量,通過購買服務,引入社會體育機構的專業教練。
關于體育教師的工作量,《指導綱要》要求:中小學體育教師每周基本教學工作量保障12個課時,并將組織大課間、帶隊訓練、指導比賽、體質監測等活動計入教師工作量。
關于體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指導綱要》指出:要系統規劃對體育教師分層分類培訓,每位教師每年要參與不低于1次的培訓活動,逐步提高全體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體育教育教學能力。
關于農村體育教師發展,《指導綱要》要求:要通過送教下鄉、城鄉結對、連片教研等活動切實幫助農村體育教師成長。
關于兼職體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指導綱要》要求:通過加強基礎性與專項化相結合的培訓,不斷提升兼職教師對體育課堂的駕馭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八、配好高質量教學所必須的體育場地器材
《指導綱要》指出:1.各學校要優先發展“一校多品”運動項目的場地器材,滿足選項教學需求;2.鼓勵有條件的學校修建體育場館或風雨場地,確保風、雨、雪、霾天氣能夠正常開展體育教學工作和課外體育鍛煉;3.配備符合質量標準的體育器材,確保場地器材有效安全地使用;4.積極開發社會體育資源,鼓勵社會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消費向學校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