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曉晨
齲病是口腔科的一種常見的細菌性疾病,也可稱其為蛀牙或蟲牙,好發于兒童群體。患病后還可能繼發牙髓炎及根尖周炎,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可逐漸形成齲洞,最終可能導致牙冠發生完全破壞消失的情況[1-3]。對此,本文分析學齡前兒童齲病的影響因素及心理干預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7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收集的165例學齡前兒童的問卷資料進行研究,其中男83例,女82例,按照年齡段將所有兒童分為三組,其中3~4歲組(55例,男28例,女27例),4~5歲組(55例,男26例,女29例),5~6 歲組(55例,男29例,女26例)。三組兒童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齲病判定標準:表現的癥狀符合《全國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調查方案》中的診斷標準,例如淺齲:發生于釉質層或牙骨質層,無癥狀,受外界刺激時無明顯反應,利用X 線有助于診斷;中齲:病變范圍涉及牙本質淺層,對酸甜冷熱刺激會產生酸痛感,去除刺激時癥狀立即消失,有修復性牙本質形成;深齲:病變范圍可達牙本質深層,遇到刺激時產生的疼痛感更加劇烈,還可引起牙髓組織的修復反應以及輕度慢性炎癥反應。
1.2 方法 對本次研究中所有納入的學齡前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其中調查內容包括學齡前兒童的年齡、性別、口腔衛生習慣、飲食情況等,并對學齡前兒童的口腔進行檢查,利用探針檢查牙齒情況,若探針滑過的部位有粗糙感或有較明顯的齲洞,則表明兒童患有齲病。在調查之后給予兒童相應的心理干預,對于口腔健康的兒童來說,可以對其進行相應的夸贊與表揚,讓兒童的心理得到滿足感,可以增強兒童的配合度。對于患有齲病的兒童來說,由于患兒的年齡較小,因此工作人員在與其進行交流時,可以利用小玩具來吸引患兒的注意力,并與其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告訴患兒哪顆牙齒患病了,利用趣味性的語言與患兒說明為什么需要治療壞掉的牙齒,并鼓勵患兒說出自己內心最害怕或最擔心的是什么,結合患兒的個性特點,可以將玩具作為例子對患兒進行解釋與指導,讓患兒可以明白按照什么樣的方法能夠保護好自己的牙齒,提高兒童對口腔保健的認知。在與兒童對話的過程中,還可以借助播放兒童感興趣的視頻或者是音樂的方式來轉移兒童的恐懼感以及緊張感,使其心理得到放松,從而更加愿意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詢問結束之后,還可以通過發送小玩具的形式給予兒童鼓勵。向家長及兒童宣傳口腔健康科普知識,正確講解口腔衛生保健的方法,幫助他們改掉不良習慣,例如每天需要刷牙2 次,同時要減少甜食攝入以及避免飲用汽水等,晚上刷牙以后不要再進食,定期帶兒童到醫院進行口腔衛生檢查,若發現牙齒發生齲壞,一定要及時配合醫生進行治療,以免疾病更加嚴重。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不同年齡段的學齡前兒童齲病發生的幾率,調查齲病發生的影響因素,同時觀察2 個月之后本次研究中所有學齡前兒童的齲病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個年齡段學齡前兒童齲病發生情況比較 本次研究中共納入165例學齡前兒童,其中有76例(46.06%)兒童患齲病。3~4 歲、4~5 歲、5~6 歲各有55例,其中3~4 歲發生13例(23.64%),4~5 歲發生24例(43.64%),5~6 歲發生39例(70.91%)。兒童齲病的發生率5~6 歲>4~5 歲>3~4 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931,P<0.05)。
2.2 齲病發生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患病兒童喜歡吃甜食、喜歡飲用汽水占比高于未患病的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病兒童定期接受牙齒檢查、每天刷牙2 次的占比低于未患病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齲病發生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n(%)]
2.3 心理干預后齲病的發生情況 通過對165例兒童實施相應的心理干預后,2 個月后,發生齲病12例(7.27%)。通過叮囑兒童每天刷牙2 次、定期檢查口腔、少吃甜食以及避免飲用汽水等措施后有效降低了兒童發生齲病的幾率。
本次研究中通過對165例學齡前兒童進行調查,發現有76例兒童患齲病,患病率為46.06%。同時根據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齲病患病率進行觀察,發現年齡越高,發生齲病的幾率越大[4-6]。通過調查后發現導致兒童發生齲病的影響因素主要與兒童喜好吃甜食、飲用汽水等有著密切的關聯,其中由于甜食攝入導致患病的幾率占69.74%,由于喜歡飲用汽水而導致齲病發生的幾率占80.26%。通過對兒童實施心理干預后,叮囑兒童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在2 個月后對這165例兒童進行相應的調查顯示,發現僅有12例兒童發生了齲病,發病率占其中的7.27%,因此可以看出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以及定期檢查能夠有效降低學齡前兒童齲病發生的幾率。對于年齡越大的學齡前兒童來說,其自主尋找食物的意識更加強烈,在食用了大量甜食以及飲用汽水后,由于甜食以及汽水中含有大量的糖分,食用過多的糖分會影響其他營養物質的攝入,例如礦物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等,導致牙齒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保護,使得牙齒更加脆弱[7-10]。此外大量的糖份作為細菌代謝的底物,在代謝過程中為細菌生存提供營養,產生大量酸性物質,這會讓兒童的口腔長時間處于酸性狀態,雖然汽水中的酸性極弱,但是兒童在長期飲用汽水后,會產生累積性的侵蝕作用,加之兒童的乳牙鈣化程度較低,牙齒表面更容易遭受酸性物質的腐蝕,因此很容易出現牙齒脫礦、崩解的現象,使得兒童對于冷、熱、酸、甜等物質的刺激更加敏感,最終導致牙體缺損及齲壞等情況的發生,增加了齲病發生的風險。因此告知家長以及兒童過量食用甜食以及汽水的危害性,限制兒童進食甜食以及飲用汽水,并且在進食甜食或者飲用汽水后及時漱口,可以有效降低齲病發生的幾率。
綜上所述,通過抽樣調查后發現我國學齡前兒童的齲病患病率較高,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隨之升高。其中發現導致學齡前兒童發生齲病的原因與兒童喜愛吃甜食、飲用汽水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對兒童實施相關心理干預,叮囑兒童每天刷牙2 次,減少甜食的攝入、避免飲用汽水,定期進行口腔衛生檢查,可有效降低學齡前兒童齲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