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倩
近年來國內惡性腫瘤發病率呈不斷升高趨勢,且呈現年輕化,患者預后較差,生命質量低下[1]。臨床中晚期腫瘤患者存在明顯焦慮、抑郁等心理特征,受性格、認知等個體差異影響,表現的情緒各不相同,但大多數患者希望能夠安詳度過生命中的最后階段[2]。因此有必要給予患者心理治療,提高患者最后階段生命質量。積極心理干預作為一種心理療法,主要以積極心理學思想為指導理念,要求醫護人員挖掘患者固有或潛在的積極能量和品質,調動積極情緒,從而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收獲更加滿意的護理服務效果[3]。本文就積極心理干預對晚期腫瘤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晚期腫瘤患者72例。納入標準:①病理檢查明確為惡性腫瘤;②腫瘤分期Ⅲa~Ⅳ期[4];③患者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溝通障礙;②認知功能障礙;③精神病;④臨床資料缺失;⑤參與研究期間死亡。采用紅紫雙色球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53~81 歲,平均年齡(67.26±5.49)歲;包括肺癌10例,結直腸癌7例,肝癌6例,胃癌5例,生殖系統腫瘤4例,乳腺癌2例,其他2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54~83 歲,平均年齡(67.49±5.37)歲;包括肺癌11例,結直腸癌8例,肝癌5例,胃癌3例,生殖系統腫瘤4例,乳腺癌4例,其他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含心理疏導、生活護理、疼痛管理、對癥處理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積極心理干預。①成立積極護理小組:由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專家、責任護士組成,小組護士學習心理學理論知識,落實各項護理措施。②教育干預:醫護人員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通過語氣、語言、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表示對患者的理解,通過教育講座為患者講授心理減壓方法。③指導患者掌握放松訓練技巧:在光線柔和、安靜整潔的房間內,以放松的姿勢斜靠在躺椅或沙發上,播放旋律優美的輕音樂,引導患者閉目休息20 min,得到內心的平靜,摒除雜念,緩慢深呼吸,吸氣時盡力收緊肌肉,再屏息4~5 s,直至將要無法堅持時再呼氣,使患者體會肌肉松弛的感覺,放松心理情緒。④正念練習:指導患者感受當前身體內部感覺和外部刺激。以一個旁觀者角度觀察自身的內在,學會認知自我、評價自己、接納最真實的自我,將心理能量從自身的負性情緒、消極心理中抽離出來。⑤希望灌輸:安排心理治療師對患者展開一對一的單獨溝通,使患者在支持、理解的氛圍內盡情傾訴對惡性腫瘤的認知和對希望的認知,闡明自身對死亡和生命的真實想法,激勵患者發揮內在勇氣和力量配合治療。⑥感恩訓練: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通過記日記、口述記錄等形式,引導患者回憶積極事件,發現生活的可貴。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生命質量評分,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護理滿意度。①采用生命質量測定問卷(QOL)評價患者護理前和護理1 周后的生命質量,包含社會能力、物質生活、軀體、心理4 項內容,使用5 級評分法加以評價,得分轉化成百分制,評分越高提示生命質量越高[5]。②參照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 評價患者護理前和護理后1 周的心理情緒,兩種量表各包含20 項,采用4 級評分法評價,得分轉化為百分制,SAS 臨界值為50 分,重度、中度、輕度焦慮的分界值分別為70、60、50 分;SDS 臨界值為53 分,輕度、中度、重度抑郁的分界值分別為53、63、73 分[6]。③護理后1 周,采用院內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實行滿意度調查,評價內容包含心理護理、護理過程、受尊重程度、整體評價等,按照百分制評價,非常滿意:90~100 分;基本滿意:60~89 分;不滿意:<60 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生命質量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抑郁評分和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抑郁評分和焦慮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bP<0.05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臨床中晚期腫瘤患者的治療和檢查會加重患者身體負擔,降低患者生命質量。相關報道顯示,晚期腫瘤患者受多臟器功能衰竭影響,常伴有明顯疼痛感、呼吸困難等,加劇了患者身心痛楚[7]。為此應著重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服務,提高患者最后階段的生存質量。董麗麗等[8]研究后發現,晚期腫瘤患者常伴有憤怒、抑郁等不良情緒,通過實施積極心理干預能夠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人生最后階段的生存質量。晚期腫瘤患者通常經歷了否認、憤怒、協議、抑郁、接受5 個階段,采用積極心理干預能夠建立良好的護患信任關系,并在科學積極心理學理論引導下,通過放松訓練、正念訓練、希望灌輸、感恩訓練,提高個體幸福感,鼓勵患者發揮自我潛能,調動主觀能動性,從而改善患者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提高患者的整體生命質量。
張春曉等[9]實踐后發現,對晚期腫瘤患者實施積極心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護理滿意度為90.0%,有助于患者以正確態度接受生命的結束,緩解患者內心壓力,提高自我效能。本文中觀察組生命質量改善效果更加理想,護理滿意度更高。研究后發現,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輔助患者挖掘自身潛藏的積極情緒,促使患者感受到自身內心的感情,學會認知自我,緩解因病情產生的不良情緒,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水平。
綜上所述,晚期腫瘤患者積極心理干預有助于調控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