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彥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在出生28 d 內由于體內的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的病癥[1]。主要患病原理是血液中過高的膽紅素,使其患兒的黏膜、皮膚和鞏膜出現黃染[2,3]。相關研究表明,盡管大部分患者在患病后的7~14 d內這種病癥會消退,但有些免疫功能差的患者必須接受治療才能恢復,否則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4]。臨床上除了根據新生兒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還需結合相應的護理干預以此來減少患兒不良癥狀的發生,促進患兒的康復[5]。基于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的100例新生兒黃疸患者實施康復護理,旨在為提高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治療的100例新生兒黃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男23例,女26例;日齡3~21 d,平均日齡(7.12±4.63)d;出生體重2000~4000 g,平均體重(3134.26±379.08)g;早產兒16例,足月兒33例。研究組男24例,女25例;日齡3~22 d,平均日齡(7.56±4.82)d;出生體重2100~4030 g,平均體重(3128.37±343.79)克;早產兒17例,足月兒3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患兒的所有資料完整;患兒家屬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要求足月患兒血清膽紅素>221 μmol/L,早產兒血清膽紅素>257 μmol/L;患兒均在24 h 內發生黃疸病癥;黃疸出現時間>10 d。排除標準:新生患兒有重大先天性疾病者;對此次研究藥物過敏者;存在圍產期窒息的患兒;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存在其他感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的護理,具體的方法為:對本組的患兒采取保暖、抗感染等常規治療;對患兒的病情進行監測并持續用藥;對患兒的家屬進行健康知識的普及,以及出院后的具體護理;根據患兒病情的情況必要時可采取藍光治療。
研究組患兒施行康復護理干預,具體的措施有以下幾點:①病情評估:根據患兒的不同情況對家屬做好相關的接待工作,由主治醫生和責任護士來對患兒作具體的病情評估,對患兒的胎齡及身體其他狀況作詳細的記錄。②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則需對患兒的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主要為其講解黃疸的發病機制、發病后的具體護理措施。同時對家長的消極情緒進行安撫,提高家屬對患兒病情的了解程度,以此來提高家屬的配合度。③皮膚護理干預:黃疸患兒伴隨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為了預防患兒抓傷皮膚等情況的出現,需要護理人員在一旁進行持續照顧;及時監測患兒的身體變化,清理皮膚保證皮膚干燥;及時為患兒更換干凈的尿布和床單,預防患兒紅疹、感染等不良反應的出現;患兒的衣物以純棉透氣性較好的材質為主,減輕衣物對患兒皮膚的刺激。④肚臍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觀察患兒的臍帶部位的氣味及滲血情況,在進行清洗時避免將水弄到肚臍上,保持臍帶處于干燥的狀態,在清肚臍后用醫用酒精擦拭患兒的肚臍部位,起到消毒預防感染的作用。⑤大小便護理干預:患兒在排便后使用溫水將患兒的臀部擦洗干凈,能夠降低紅疹出現的幾率;當患兒的臀部出現紅疹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將臀部清洗干凈后擦拭一層氧化鋅軟膏;同時護理人員對患兒的大小便情況進行實時的記錄。⑥喂藥護理干預:患兒在用藥時護理人員將患兒的頭部輕輕往上抬,并將頭部向左傾斜,避免出現藥水返流至氣管出現嗆咳的反應。⑦藍光護理干預。根據患兒病情的具體情況實施相應的藍光護理干預。黃疸患兒在進行藍光照射前需要將身體各個部位清洗干凈,更換干凈的尿布,使用透氣性較好、刺激性較小的棉布將患兒的手、足包裹好。在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時用新生兒光療防護眼罩將患兒的眼睛遮住,避免藍光對眼睛造成傷害。在藍光照射時及時翻轉患兒的身體,通常在2 h 左右需要變換患兒的體位。當藍光照射結束時,護理人員需及時為患兒補充水分,用溫水喂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患兒的腸道蠕動,致使排便順利,能夠有效的減少腸內的膽紅素含量。⑧撫摸護理干預:新生兒的保暖需要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根據新生兒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放置保暖箱進行保暖。通常由醫護人員利用專業的手法刺激迷走神經,對新生兒進行撫摸,增強患兒的胃腸吸收功能,促進排便,控制膽紅素指數的增加。同時還可以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以及安撫其情緒。⑨精細化護理干預:患兒在進行各種治療前護理人員都應該密切關注患兒的病情變化特征并時刻監測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狀況,例如精神不振、呼吸困難等情況應及時作出正確的評估,及時報告主治醫生。⑩環境護理:對患兒所處的環境進行定期的消毒,通風,控制好室內的溫度及濕度。使病房處在一個空氣較好、衛生達標的環境內。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黃疸消退時間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低熱、腹瀉、皮疹、皮膚破損、嘔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數據分析,實驗組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間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間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表1 兩組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間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高發病,主要是患兒的生理功能尚未發育成熟,致使膽紅素的轉運能力較弱[6,7]。雖然臨床上出現的新生兒黃疸存在的時間較短且大部分都能夠自愈,但是部分患者由于體內膽紅素水平過高,受其毒性的影響,若黃疸患兒得不到有效的臨床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缺氧、感染、引發急性膽紅素腦病,不僅影響患兒的神經功能的發育,嚴重者還會引起患兒出現腦癱的癥狀給患兒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8]。目前,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主要是控制患兒的膽紅素,避免出現膽紅素過高的現象,有效的改善患兒的預后[9]。新生患兒的免疫系統較弱,因此能夠快速有效的治療新生兒黃疸對患兒的身體發育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新生兒的腸道蠕動功能發育不成熟,難以將血清膽紅素順利的排除[10]。此時,對患兒進行藥物治療和藍光照射的同時給予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的降低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縮短治療時間,提升治療效果。
康復護理干預主要是指在根據患兒的實際病情對護理措施進行適當的調整,秉承著針對性的護理理念,做到對每個患兒從環境、生理、心理上提供系統的,優質的、有效的康復護理。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間(5.76±1.13)d 短于對照組的(8.26±1.84)d,不良反應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的1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康復護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的改善患兒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患者的康復,臨床效果較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治療新生兒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