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英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血流不暢、心肌缺血缺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病因。隨著基礎疾病覆蓋面的擴大,冠心病的誘發率逐漸增加,其誘發機制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在臨床工作中為了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將采用介入手術疏通動脈,恢復心功能。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療過程中由于對疾病的恐懼和強烈的生存欲望,往往會產生負面情緒,主要表現為焦慮和抑郁,對預后的影響較為嚴重[1,2]。因此,有必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干預,為了進一步探討早期康復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本研究進行了分組探討,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本院75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75例。研究組男44例,女31例;年齡43~81 歲,平均年齡(56.45±8.56)歲。參照組男45例,女30例;年齡41~79 歲,平均年齡(56.56±7.5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實施常規干預,研究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聯合早期康復干預,具體如下。①有氧運動:采用運動跑步機進行有氧運動,對患者進行每周5 次的運動干預。在有氧運動后進行阻力操,阻力操需要進行3 次/d,間隔至少1 d。在進行阻力運動過程中,最小強度應為20% 1RM,最高應為60% 1RM,訓練9 組/次肌肉組,單個肌肉組動作應重復10 次左右,共3 組訓練,在組內可適當休息[2]。②靈活性訓練:柔韌性訓練應在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之后進行,以放松和伸展患者的身體。拉伸時間在10 s 左右,拉伸時間逐漸增加到30 s。伸展應該基于患者身體的舒適性,伸展3~5 次/次,總共訓練約8 min。③早期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訓煉應從患者術后6 h 開始,需要對患者腰部和腿部進行按摩干預,當麻醉效果消失時,患者和身體稍有改善,可使患者屈膝握拳。術后第1 天患者雙腿放在床邊20 min,訓練約4 次/d。手術后第2 天,患者需要在醫護人員幫助下緩慢行走,步行距離保持在200 m左右,并逐漸增加步行距離,4 次/d 左右。④出院后運動康復訓練:患者出院后需要從步行鍛煉開始,步行速度控制在65 m/min 左右,訓練35 min/d 左右。散步后可以進行擴胸運動、慢腿抬舉運動和伸展運動。手術后2 個月可以用動力車進行康復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如果感到胸悶、呼吸急促等癥狀,應及時停止訓練。⑤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了解患者心理變化和心理特點,對有不良情緒患者進行引導,積極配合康復護理,告知治療后注意事項,糾正患者戒煙戒酒、按時休息、日常生活規律、保持大小便通暢等錯誤認知和行為習慣,提高患者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使患者改變不正確的生活方式,教患者如何應對壓力,如何放松。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滿意度,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左心室射血分數、6 min 步行距離及抑郁、焦慮情緒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采用HAMA 評分評定患者的焦慮情況。采用HAMD 評分評定患者的抑郁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滿意度為100.00%(75/75),高于參照組的80.00%(60/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667,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左心室射血分數、6 min 步行距離及抑郁、焦慮情緒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左心室射血分數、6 min 步行距離及HAMA 評分、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左心室射血分數、6 min 步行距離及HAMA 評分、HAMD 評分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左心室射血分數、6 min 步行距離及抑郁、焦慮情緒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左心室射血分數、6 min 步行距離及抑郁、焦慮情緒評分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發生1例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33%;參照組發生8例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0.67%。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92,P<0.05)。
早期康復干預是隨著現代醫學理念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的護理模式。這種護理計劃是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護理策略,以提高患者的疾病意識,增強患者的風險控制意識。同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康復方案,最大限度促進患者身體功能的恢復,這為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提供了極大的可能。冠心病病程復雜且反復,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通過支架介入治療有助于提高患者預后質量,但術后往往因缺乏運動,影響肌力,甚至導致血栓形成,使患者反復住院,加重患者痛苦。運動康復干預有利于通過有氧運動改善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通過阻力運動和柔韌訓練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和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功能。
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在住院期間可通過被動運動-主動運動-步行運動的方式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運動干預。讓患者從自身舒適度和身體承受能力出發,鍛煉肌力,提高身體康復速度,出院后制定合理的鍛煉計劃,使患者長期堅持康復運動訓練,不斷改善患者心肌功能,優化臨床療效。但是,受手術和疾病影響,術后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身體正常的內分泌狀態,增加心臟負擔,形成惡性循環[3,4]。常規干預雖然從環境、飲食、生命體征監測等方面促進患者康復,但這些措施過于簡單,早期康復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心理狀態,同時,根據患者術后不同階段實施針對性干預,逐步促進了患者的康復,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負面心理狀態。早期康復干預中有氧運動可以持續對心臟施加適當的壓力,提高心肌細胞的耐受性,有效促進心泵功能的改善,使左室射血分數的改善比常規干預更為顯著。長期運動可以促進心功能對抗負荷壓力的增加,從而加速改善左心室短軸縮小[5,6]。強化康復干預可以幫助冠心病患者在短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穩定不良情緒。早期康復干預從活動干預、飲食指導、心理疏導等幾個方面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進行調整,最大程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這種干預的目的是鞏固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癥狀,促進功能恢復[7-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滿意度為100.00%(75/75),高于參照組的80.00%(60/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94.51±3.45)分、左心室射血分數(61.45±7.75)%、6 min 步行距離(371.78±43.21)m 及HAMA 評分(10.21±1.71)分、HAMD 評分(10.01±1.73)分均優于參照組的(86.53±3.24) 分、(52.24±5.12)%、(312.12±75.57)、(14.12±1.21)分、(14.34±1.4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實施早期康復干預可改善心功能和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及生活質量,且減少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