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波 ,王鶴春 ,趙士謙 ,戰 帥 ,張嘉昕
(沈陽師范大學a.管理學院;b.教育科學學院,沈陽110034)
目前對于區域物流的研究內容較多,且學者研究方向與方法種類不一,當下關于物流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通過實證分析測量與評價區域物流發展水平;探索物流系統與經濟系統以及其他系統的互動關系;測量和評價具體區域,具體產業群的物流效率。王娟娟等以組件視角為新的切入視角,依托區塊鏈技術的基本原理,認為“一帶一路”區域的物流主體與物流需求適用于區塊鏈技術,并強調使用前提是要建設以政府為主導,充分保障物流安全機制建設。李寶庫等從產業效率角度出發,運用DEA-BCC 模型,區域內物流產業運作效率及動態變化趨勢,探究長三角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互動關系。陳恒等從站在勞動投入的角度,采用LMDI 指數分解法來考察勞動力投入對物流業發展的驅動效應,并發現勞動效率是驅動區域間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且區域間物流發展差異主要來源于勞動效率的差距。
但多數研究范圍多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區,對于東北地區尤其是具體時空,具體區域物流發展研究較少。論文以遼寧省內14 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收集了物流行業與交通運輸的相關數據,不僅填補了區域物流競爭力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還為振興東北經濟開創全新視角,最后,針對遼寧地區區域物流競爭力發展提出三點思考,以推動遼寧地區區域物流實現高質量發展。
區域物流的競爭力體現在諸多方面,結合區域物流實際情況和相關現有研究,綜合考慮數據獲得程度、數據的代表性以及科學性等原則,選取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總計十項二級指標,構建了遼寧地區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表1 遼寧地區區域物流競爭力指標體系
現代物流與早期物流最大的區別是信息化水平,現代物流的運轉效率高低除了取決于有形的基礎設施完善程度,高效、系統、迅速的物流互聯網信息建設也顯得必不可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不僅可以綜合性地提升經濟效益和效率的水平,還可以帶來高質量的用戶體驗,由于信息化水平沒有明確的評價指標,這兩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與能力,因此以它們來反映一個地區的信息化水平。
宏觀經濟水平指的是一個地區整體性、綜合性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系統本身與區域物流具有很強的耦合作用,物流作為第三產業中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和派生性需求,是區域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成分。當一個地區的宏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相應的服務如運輸、包裝、流通需求也會越大。總的來說,宏觀經濟水平和區域物流呈現出正相關效應。論文以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進出口總額為指標反映區域宏觀經濟水平。
今年中央多次強調“新基建”對產業結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是后期諸多產業融合升級,實現區域塊對塊、點對點,高效運轉的先決條件,論文選取公路里程數、交通財政支出、載貨汽車總數、貨物吞吐量為指標,反映區域物流基礎建設水平。
物流發展規模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發展規模本身概念宏大,從具體微觀來看,港口貨物吞吐量、公路貨運量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區域物流發展的能力與規模,因此論文選取這兩個指標反映物流發展規模。
由于地區區域物流競爭力的評價涉及多個指標,數據較為充分且適用于量化研究,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分析法進行實證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把多個指標分解成幾個代表性指標,既減少工作量,簡化運算,又保留原始信息,維持對其解釋能力。聚類分析法可以很好地將數據進行歸類,總結組別特征。進行因子分析前,計算得的KMO=0.716>0.5,同時Bartlett 檢驗的顯著性水平為0<0.05,拒絕原假設,因此論文適宜采用因子分析。公共因子選取基本原則如下:所選n 個公共因子的累積貢獻率較高,前兩個因子的解釋方差貢獻率累積占比達到了81.68%,表明前兩個因子能反映絕大部分原始信息,可作為公共因子。
進行因子旋轉。旋轉前的因子載荷矩陣中,F1、F2 因子涵蓋了大部分的指標信息,解釋能力較強,但對極個別指標解釋能力很差,無法背負指標信息,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因子矩陣的方法可以解決這一極端情況,使公因子的解釋更加明確和實際。第一主因子在公路貨物周轉量、貨運量萬噸、載貨汽車數、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載荷系數較大,因此F1 命名為基礎設施因子,第二個主因子在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移動電話年末用戶、地區GDP,進出口總額、公路里程數、交通運輸財政支出的載荷系數較大,因此F2 命名為經濟水平發展因子;計算因子得分。根據表2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可知,得到2 個公因子F1 與F2 的得分公式:

表2 因子得分與綜合得分

為綜合評價遼寧省區域物流競爭力,令ZHDF=0.6772F1+0.1396F2。
因子分析結果分析。一般來說,綜合得分以“0”為分界線,高于0 表示超過全省平均物流水平,低于0 表示低于全省平均物流水平,以F1 代表的公因子中,有7 個城市低于0;以F2 代表的公因子中,有8 個城市低于0,其中,沈陽、大連、鞍山無論是F1 得分,F2 得分,還是綜合得分相較于省內其他城市領先明顯。但同時,遼寧省內物流競爭力存在較大差距,綜合得分中,沈陽市(1.1211)與朝陽市(-0.9987)相差2 分。總的看來,物流競爭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地經濟水平發展的差異;聚類分析。論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以公因子F1,F2 的得分和ZHDF 作為變量,通過SPSS.24 軟件進一步進行K 均值聚類分析,設置聚類數為3,將遼寧省各地區物流競爭力狀況共分為3 種類型,聚類結果如表3。根據聚類分析可知,遼寧省區域物流競爭力被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強競爭力,第二類較強競爭力,第三類較弱競爭力。第一類中沈陽F1得分 1.5076,F2 得分 1.2602,大連 F1 得 1.1489,F2得分2.4578,這兩個城市依靠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的相關產業,促使物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鞍山市在F1 主因子部分得分較高,但在F2 主因子部分得分靠后,表明鞍山市的物流基礎設施等物流發展要素充沛,但是物流需求表現偏低。第二類城市中,營口市依據地理優勢,發展港口物流,形成較為完善、豐富的物流系統,F1主因子得分為0.8421,排名第3 名,遠高于全省平均物流水平,盤錦、葫蘆島、遼陽三市各因子得分與綜合得分均在0 界限附近,略微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類代表了此類城市的區域物流競爭力較弱,均低于全省物流的平均水平,該類地區物流整體實力較弱,區域物流發展環境和關聯產業支持較差,市場成熟度較低,各個方面與其他地區相比差距明顯,但將特色產業與物流水平建設有機結合,未來仍然具有較大潛力。

表3 聚類成員
論文通過收集遼寧省的14 個地級市物流相關數據,建立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的方法,對遼寧省14 個地市物流競爭力情況進行實證研究,明確定位遼寧省各城市物流發展水平。結果發現,省內各城市中物流競爭力差異較大,沈陽、大連、鞍山的區域物流競爭力遙遙領先,營口、盤錦、葫蘆島、遼陽依據相關產業和局部地理優勢,整體水平略微高于全省平均,其余城市整體物流競爭力較弱,物流產業發展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