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敏,陳文軍,李 強,馬萬里,夏長林
(大秦鐵路股份有限公司 太原車輛段,山西 太原 030000)
既有客車15系列車鉤(包含15型車鉤、15C型車鉤,15型小間隙車鉤)鉤尾框“上臺”原因可歸結為三類:第一類是設計原因,如車鉤鉤頭重,鉤尾輕,車鉤支撐點未處于車鉤質量之中,車鉤受力時產生向上作用力造成鉤尾框向上翹起;第二類是材質原因,如牽引梁上擋板強度不足,在反復沖擊下產生形變導致鉤尾框上臺;第三類是配合尺寸原因,焊接的鉤尾框防跳板厚度不足,車鉤組裝后鉤尾框受力翹起超過凸臺[1-2],如圖1所示。

圖1 鉤尾框“上臺”
作為車輛檢修部門,調整車鉤組裝的配合尺寸可操作性最強。通過對發生過鉤尾框“上臺”故障的10輛運用客車測量發現:鉤尾框防跳板距牽引梁安裝面的尺寸(H值)均≥270 mm(客車H值通常≤268 mm),因此本文主要從車鉤組裝的配合尺寸入手對15系列車鉤鉤尾框“上臺”問題進行探討。
在客車段修中,對15系列車鉤緩沖裝置裝車及落成的要求為:
(1) 鉤尾框托板及擺塊上需裝1塊厚3~12 mm的磨耗板;
(2) 車鉤組裝完畢后,測量鉤尾框上平面與防跳板距離應為5~15 mm。
但因鉤尾框防跳板距牽引梁安裝面的尺寸(H值)不確定,不同車輛H值存在差異,導致即便車輛在段修時15系列車鉤緩沖裝置滿足裝車及落成的2項尺寸要求,車輛在運行中仍會出現鉤尾框“上臺”故障。本文通過在防跳板上焊接鐵板的方式確定不會引起鉤尾框“上臺”故障的車輛H值范圍。圖2為15系列車鉤緩沖裝置裝車后示意圖,圖2中磨耗板厚度為3~12 mm。

圖2 15系列車鉤緩沖裝置裝車后示意圖
限制條件(1)?!惰F路客車段修規程》規定:鉤尾框上平面與防跳板距離為5~15 mm[3]。
限制條件(2)。磨耗板厚度(3~12 mm)+鉤尾框上平面與防跳板距離(5~15 mm)<凸臺高度(25 mm),確保鉤尾框不能“上臺”。
H值的計算公式為:
H=磨耗板厚度+鉤尾框高度+鉤尾框上平面與防跳板距離-托板深度
如果使用厚3 mm的磨耗板,在鉤尾框上平面與防跳板距離為5~15 mm的條件下,H值的范圍為258~268 mm。該計算結果是在限制條件(1)下得出的,需要利用限制條件(2)進行驗證:
(1) 當H值為258 mm時,鉤尾框上平面與防跳板距離為5 mm,磨耗板厚度為3 mm,凸臺高度為25 mm,則鉤尾框上平面與防跳板距離(5 mm)+磨耗板厚度(3 mm)<凸臺高度(25 mm),滿足限制條件(2),且有17 mm的余量,鉤尾框不會“上臺”;
(2) 當H值為268 mm時,鉤尾框上平面與防跳板距離為15 mm,磨耗板厚度為3 mm,凸臺高度為25 mm,則鉤尾框上平面與防跳板距離(15 mm)+磨耗板(3 mm)<凸臺高度(25 mm),滿足限制條件(2),且有7 mm的余量,鉤尾框不會“上臺”。
車鉤運用過程中,防跳板與鉤尾框之間相互碰撞磨損,再加上連掛車鉤時如果車鉤間沖擊力較大會導致防跳板發生形變,使得動態H值大于靜態H值,意味著靜態條件下計算的H值存在偏差。當靜態H值為268 mm(極限尺寸)時,加上防跳板磨損與車鉤間大沖擊力作用下發生的形變(7 mm),可得出動態H值為275 mm時鉤尾框就會“上臺”。另外,鉤尾框與凸臺棱角發生磨碰,凸臺棱角處高度會因磨損而降低,進而造成鉤尾框“上臺”。
為防止動態H值增大出現鉤尾框“上臺”故障,調整靜態H值的范圍為258~265 mm,這樣就為動態H值預留出足夠的安全邊界,只要行車中防跳板形變尺寸與凸臺棱角磨損尺寸之和不大于10 mm,鉤尾框將不會“上臺”。
2018年年初,開始執行在段修時將H值控制在258~265 mm的措施,經過2年多的實踐驗證,效果明顯。圖3為采取該措施前后運用車輛段修的鉤尾框“上臺”故障數量分布情況。

圖3 運用車輛段修的鉤尾框上臺故障數量分布情況
從圖3中可看出,2018年之前(措施執行前)鉤尾框“上臺”故障總數量為28件,2018年之后(措施執行后),鉤尾框“上臺”故障數量僅為1件,該項措施使得鉤尾框“上臺”故障率降低了96.4% ,表明了H值的設定值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