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紅瑞
(河南國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河南鄭州 450000)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建筑工程項目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維護建筑工程質量安全,需要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維護工程建設效益,同時減少裂縫問題。施工建設過程中,后澆帶技術面臨較多影響因素,會嚴重影響后澆帶技術施工質量,因此必須采用科學化管控措施,順利開展后澆帶技術施工,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質量。
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全面分析后澆帶技術。在建筑施工中,后澆帶技術為了規避現澆混凝土問題,從而提出的處理方案,避免混凝土結構收縮沉降、不均勻。施工建設中,通過后澆帶施工技術,可以發揮出技術優勢:①通過后澆帶技術開展施工,可以減少工程模板消耗量,避免長時間施工所致新舊混凝土結構裂縫;②在建筑施工中,結構聯結施工時,多應用普通結構,然而此種結構應用不能滿足強度需求,可以為質量提升奠定基礎[1];③后澆帶施工,按照工程結構特點,選擇適宜填充材料,所以技術應用實用性非常強。
在建筑工程中,沉降問題屬于常見施工問題,多是由于建筑重力荷載影響,導致地基承載力不足,極易產生沉降問題。地質條件對建筑物沉降影響非常大,建筑不同部位結構受力狀態不同,因此地基接收的壓力也不同,會產生不同沉降程度。嚴重損害建筑結構穩定性,通過科學化穩固措施,使建筑結構坍塌事故率降低。通過后澆帶施工技術,減少沉降不均勻現象。后澆帶施工技術,注重建筑各部分連接,同時將建筑重量傳導至地基中,減少地基受力不均問題,保證建筑結構穩固性,加強地基工程穩固性與安全性。
熱脹冷縮屬于常見現象,可以應用到房屋建筑中。外部溫度變化明顯,導致建筑結構體系降低。在建筑分布集中地區,熱脹冷縮問題比較常見,極易產生溫度裂縫,對建筑結構破壞影響比較大,還會危害建筑穩固性與安全性。后澆帶技術應用能夠消除以上問題。在溫度影響下,建筑結構極易產生溫度應力,必須做好科學化計算[2]。不影響建筑結構穩定性與安全性的同時,確保建筑布局規劃合理性,保障建筑自由伸展,防止由于布局密集,引發裂縫問題。
建筑施工期間,注重混凝土施工,全面發揮出后澆帶技術作用。因混凝土內外溫度應力比較大,致使建筑結構裂縫比較多。通過后澆帶技術,可以避免產生混凝土結構裂縫,加大建筑結構強度,提升建筑結構穩定性。建筑施工期間應用后澆帶技術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結構差異明顯時,在建筑主體、裙房結構中應用后澆帶技術。建筑主體結構鞏固后,會出現明顯沉降問題。在發展過程中,澆筑裙房結構能夠對主體結構沉降進行控制。合理應用后澆溫度帶方式,受到溫度應力影響后,會導致混凝土結構破裂。通過后澆溫度帶,維護混凝土自由度,提升混凝土質量效益,減少溫度裂縫;②后澆收縮帶:混凝土結構存在封鎖效應,極易產生裂縫問題。通過后澆伸縮帶,使收縮應力降低,維護建筑結構水平,避免對建筑結構造成危害影響。
混凝土澆筑施工時,必須遵循標準化流程步驟實施,施工人員注重混凝土澆筑厚度控制,避免出現過度澆筑問題,重視鋼絲網模板外凸。在施工建設期間,通過鋼絲網模板,校正施工縫隙。澆筑和振搗混凝土時,關注澆筑厚度控制影響,合理控制鋼絲網模板、振搗器間距。在施工建設期間,為了避免出現水凝漿流失問題,需要應用專業振搗器振搗施工,模板與振搗器距離大于40cm。
混凝土澆筑成型后,應當及時開展養護處理。實行局部養護時,可以覆蓋保養布,做好澆水養護處理,四周應用臨時護欄維護,防止人為踩踏、污染鋼筋等。如果要拆除臨時護欄,應當涂刷混凝土養護液,減少空白、死角部位。封閉后澆帶前,為確保建筑主體安全性,嚴禁拆除模板支撐,注重后澆帶兩側維護處理,在后澆帶周邊,不能放置施工設備,也不能堆放施工材料。
外墻鋼筋施工時,注重安裝鋼板止水帶,在鋼板分離位置,焊接箍筋。在止水鋼板、剪力墻豎筋上,注重短鋼筋頭焊接,在鋼筋頭上綁扎雙層鋼絲網。鋼絲網置于混凝土先澆端,注重剪力墻外模封閉,做好加固處理,同時注重澆筑養護處理,尤其是后澆帶兩側混凝土。
支撐后澆帶模板,注重樓板鋼筋綁扎牢固性。在板面筋、底筋上,注重焊接短鋼筋,同時綁扎雙層鋼絲網。鋼絲網置于混凝土先澆端,再進行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澆筑。注重清理后澆帶周邊余漿,注重混凝土養護。可以為后澆帶蓋模板,加大鋼筋保護力度。
混凝土界面,全面做好鑿毛、清潔處理,注重鋼筋調整,同時加大除銹處理力度。注重后澆帶位置積水抽取,安裝止水條、止水帶,確保后澆帶強度與砂漿一致。后澆帶置入混凝土界面,涂刷標準處理劑,加大后澆帶混凝土養護處理。
針對先澆混凝土截面,應當做好表面清潔處理。同時調節鋼筋,注重除銹處理,安裝止水條、止水帶,封閉后澆帶模板,確保模板穩固性。澆水濕潤模板,實現后澆帶混凝土同步澆筑,圖1為施工示意圖。

圖1 地下室外墻防水后澆帶工藝
針對先澆混凝土界面,注重表面清潔處理。檢查原有模板嚴密性、可靠性,對后澆帶鋼筋進行調整,確保除銹處理效果。完成上述工作后,開展后澆帶混凝土澆筑、養護處理。
當區域結構差異明顯時,需要集中設置沉降帶,比如裙房與主體間。完成建筑主體施工后,在主體1/2沉降量下,對裙房結構做好澆筑施工。此外,當受到內外溫度差影響,混凝土結構極易產生裂縫。通過設置后澆溫度帶,可以加強混凝土伸縮自由度,防止產生混凝土裂縫。
后澆帶施工建設期間,由于時間間隔約為2個月,為了確保施工建設有序性。降低施工成本,做好建筑施工工作。新工程在舊工程基礎上實施,會加大舊混凝土結構壓力,混凝土結構承受力不足,就會產生變形問題。為了消除不良影響,應當確保后澆帶兩側模板、下方模板分散合理性。注重模板支撐系統計算,維護模板均勻受力。
針對后澆帶技術,為了消除建筑結構差異、硬結、收縮、沉降問題,應當高度關注后澆帶問題。遵循標準化設計原理,因混凝土裂縫產生量比較多,采用后澆帶方式能夠促進混凝土約束力外放,使用膨脹混凝土填縫可以避免產生應力裂縫。
優化設計后澆帶結構,深入分析沉降原因。在施工建設期間,按照設計圖紙預設后澆帶位置,按照工程實況確定后澆帶位置,確保設置位置滿足設計單位要求。優化設計后澆帶間距,合理控制后澆帶間距。后澆帶間距為30~40mm,寬度為700~1000mm。不僅要遵循標準設計要求,還應當斷開后澆帶鋼筋接頭。混凝土澆筑前嚴禁超出拆除模板,避免模板變形。后澆帶施工位置,選擇小應力部位,由于該部位彎矩比較小,可以有效控制剪力。
由于不同建筑工程結構與外形不同,因此施工建設期間,遵循標準化施工要求,合理設置后澆帶,做好全面化分析,確保施工要求與位置相符后,才能施工操作。合理設置后澆帶,將后澆帶中間距離設置在30~40m,在設置高度時,分析建筑物結構與現場施工條件,寬度設置在700~1000mm。
在工程建設期間,由于后澆帶類型不同,所以澆筑時間差異大。后澆帶包含三種類型,控制標準如下:①后澆沉降帶:在高層建筑中,多應用后澆沉降帶,以建筑裙房及基礎為主。地基沉降結束后,澆筑后澆沉降帶,通過施工工藝、工程造價,合理確定后澆帶澆筑時間。按照工程建設需求,科學開展澆筑施工;②后澆收縮帶:做好前期分析后,混凝土結構施工完工,建筑結構收縮50%。當收縮速度較快時,建筑結構收縮達到100%。所以,針對后澆收縮帶問題,在2個月后開始澆筑;③后澆溫度帶:由于受到氣候環境、材料等因素影響,推遲后澆帶澆筑時間,但是需要在施工圖紙內標注。
綜上所述,按照標準化設計原則以及施工建設規范,在建筑基礎底板、墻梁結構中,應當預留標準施工縫。后澆帶施工技術能夠解決鋼筋混凝土問題,避免影響整體工程質量,同時可以提升建筑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