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森林
(信和置業成都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在城市土地資源緊張的背景下,高層建筑項目增多,對模板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支模施工技術應運而生。考慮到高支模施工的高空作業特征,施工單位應注重高支模施工安全與質量的保障,合理規劃設計高大模板,規范高支模施工。就此,關于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術的研究具有鮮明現實意義。
本文以成都泊里中心項目為例,開展高支模施工技術研究。該建筑工程總面積為214321.84m2,包括裙樓、超高塔樓、地下室等,建筑層數多、單層面積小,建筑主體為筒體結構,一層辦公樓、酒店大堂的樓層高度均超過8m,施工單位選擇高支模施工技術,施工部位參數如下:①梁,截面規格為450mm×700mm,跨度為9m,梁底支撐高度為9.4m;②框架柱,截面規格為1100mm×1500mm,高度為9.95m;③樓板,板厚為150mm,層高為9.95m,配置滿堂腳手架高支模支撐系統。
在梁模板設計中,梁側樓板厚度為150mm,配置扣件式模板,模板及其支架自重標準值為0.75kN/m2,新澆混凝土的自重標準值為24kN/m2,混凝土梁鋼筋的自重標準值為1.5kN/m2,板鋼筋為1.1kN/m2,風荷載為0.22kN/m2。基于上述參數進行梁模板設計,設計為梁兩側有板、梁板立柱共用的支撐方式,沿梁跨度方向,立柱間距設置為500mm;在梁兩側,立柱間距設置為1000mm,步距為1.5m;梁底設置40mm×80mm規格的方木次楞,其間距設置為200mm,梁模板的主楞由單鋼管和立桿雙扣件組成,在梁底部設置一根鋼管頂部托支撐,設計簡圖如圖1所示。根據設計結果進行面板驗算、小梁驗算、主梁驗算、立柱驗算及可調托座驗算等測試,均符合要求。

圖1 梁模板設計平面
在梁側模設計時,按照上述流程進行荷載計算與模板體設計,以水平方向布置小梁,共設置4道小梁,最大懸挑長度為300mm;主梁間距設置為600mm,主梁合并根數為1;選擇40mm×80mm規格的方木作為次楞,間距設置為200mm,同樣進行面板驗算、小梁驗算等操作,驗算結果符合建筑工程要求。
在柱模板設計中,選擇柱側模板作為代表構件進行計算,柱模板的材料為覆面木膠合板,新澆混凝土的重力密度為24kN/m3,計算新澆混凝土對模板的側壓力標準值為25.388kN/m3,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值為32.613kN/m2,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設計值為25.39kN/m2。根據參數要求進行柱模板設計,柱模板間距設置為150mm,配置40mm×80mm的方木豎楞及?48mm×3mm的雙鋼管柱箍,柱箍間的距離設置為450mm,第一道柱箍與地面的距離控制在200mm內;柱箍通過M14螺栓緊固。根據設計結果進行面板驗算、小梁驗算、柱箍驗算及對拉螺栓驗算,均符合要求。
在樓板模板設計中,根據施工人員及設備荷載標準值、模板及支架自重標準值、風荷載等數值,開展荷載設計,明確參數要求,以此實施樓板模板體系設計,選用?48mm×3mm規格的鋼管制作腳手架支撐體系,支架高度為10.1m,立桿縱距與橫距均為1000mm,水平桿步距為1500mm,立桿上端通過600mm的長頂托(鋼管主龍骨)連接,頂托間距為1000mm,次龍骨選用40×80mm的方木,間距設置為200mm。根據設計結果進行面板驗算、小梁驗算、立柱驗算等,驗算結果均符合要求。同時,為提高腳手架支撐體系的剛度,施工單位將支撐體系與框架柱連接,選用6000mm的鋼管設置剪刀撐,與樓面的角度控制在45°~60°之間,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沿支架連續設置,主梁結構的每跨安裝一道剪刀撐。
在完成高大模板設計的基礎上,施工單位應規范高支模施工流程,做好施工質量控制工作,發揮高支模施工優勢。
3.1.1 高支模安裝
在梁模板安裝中,根據模板設計的參數要求,鋪設方木及梁底模,逐一安裝次龍骨與主龍骨,再進行直側模的吊裝施工,通過斜杠頂撐固定模板;于梁高的中間位置,設置兩道?14的穿墻螺桿,并按照規范要求對跨中梁底部實施起拱處理,起拱高度在1/1000~3/1000之間,且超過20mm。在主次梁交接位置施工時,按照先主梁后次梁的順序起拱。同時,為避免梁結構出現下沉、變形等問題,施工單位在大梁底模的中間位置設置一排鋼管立桿,通過U型頂托支撐,與高支模排架連接。
在柱模板安裝中,全面清潔柱內雜物,按照吊直模板→上緊柱箍→安裝穿墻螺桿的順序施工,且要求柱結構的各面打斜撐和滿堂架連接。
在樓板模板安裝中,按照架設主龍骨鋼管→鋪設方木→鋪設樓面模板的順序施工,在方木鋪設后,需拉線檢查,保障其平整度符合要求;在樓板模板鋪設后,需使用長度為50mm的鐵釘釘牢。在樓面模板全部鋪設完成后,通過水準儀校正標高,并實施找平處理,保障其參數符合施工要求。
在所有模板安裝完成后,清理施工現場的雜物,在模板內部涂刷一層脫模劑,為后續施工奠定基礎。
3.1.2 高支模拆除
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需進行高支模拆除施工。不同結構的高支模拆除條件不同,具體見表1[1]。

表1 高支模拆除要求
在達到拆模條件后,按照支模順序反向流程拆模,即后支的部分先拆;并遵循從上至下、先側后豎的方向拆模,拆模時施工人員控制力度,按照規范順序擺放拆除的模板,統一分類,清洗后循環使用。為保障高支模拆除施工的安全性,施工單位制定如下拆除安全要求:①對于高度超過2m的施工部分,需搭設操作平臺,嚴禁臨邊、臨空施工;②在搭設滿堂腳手架時,要求施工人員根據工作面上緊鋼管扣件,預防安全事故;③在拆模前于施工現場設置警戒標識,并安排專人看守,避免無關人員入內;④在拆模完成后,全面清理施工現場,注意清理朝天釘。
(1)合理編制施工方案。在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中,模板參數、施工參數均有明確要求,施工單位于施工前合理編制施工方案。根據高大模板的設計結果,明確模板施工的各項參數要求,包括模板安裝時的構件間距要求、構件間的連接要求等,制定規范施工技術方案,確保施工人員按照規范流程及要求進行高支模安裝施工。同時,施工單位在施工方案中指明拆模要求,給予施工人員詳細指導,保障高支模施工質量。
(2)做好高支模檢測工作。在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期間,施工單位開展全過程檢測工作,實時掌握高支模施工狀況,評估其安全及質量,切實保障高支模施工效益。細化來說,施工單位開展的高支模檢測工作如下:
①在高支模施工前,檢查地面鋪設的墊板、頂板等材料是否符合需求,檢查底板混凝土強度是否符合施工要求,確認無誤后方可實施高支模施工;②在高支模施工中,安排工長與安全員負責檢測工作,檢測內容包括剪刀撐、掃地桿等桿件安裝與連接;底板、底座、立桿及連接扣件是否松動;腳手架及桿件是否變形等[2];③在混凝土澆筑中,每隔20~30min觀測一次模板支撐與扣件是否松動或變形;在混凝土澆筑后,每隔2h觀測一次[3]。
綜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中,施工單位應根據建筑高度、跨度與荷載等參數,合理設計高大模板,按照規范要求實施高支模安裝與拆除施工。為保障高支模施工質量與安全,施工單位應綜合考慮建筑工程特點及規范要求,合理編制施工方案,做好高支模檢測工作,盡早發現安全、質量隱患,取得理想高支模施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