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錦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隨著我國城市化率不斷提高,全國各大中型城市的邊界也在不斷擴張,但這種擴張往往不是城市自下而上的自我更新或有機生長,而是在城市管理者強有力的行政力推動下,大手筆地造新城、建新區。一個城市新區從無到有、從沉寂到生機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被充實和激活。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來自諸多因素,比如街區的密度與尺度、功能的多樣性及混合性、城市肌理、連通路徑等。多種因素需相互作用,統籌考慮。
江蘇省鎮江市的南徐新城,便是一個城市新區建設的鮮活樣本。南徐新城區坐落于鎮江老城區的西南部,規劃定位為城市副中心,其中心區位于南徐新城東部。2003年6月,南徐新城規劃建設開始啟動,后歷經十余年的建設,中心區的規劃面貌雖已基本顯現,但其公共空間的活力卻一直不溫不火,甚至部分地段呈現失活的蕭瑟景象。
在此背景下,2018年,鎮江市政府組織了鎮江市圖書館新館及周邊地塊建筑設計方案招標。設計內容分為:①在10.23hm2范圍內進行整體規劃設計;②在整體規劃設計的基礎上,結合圖書館及文創類商業兩大功能展開建筑方案設計(見圖1)。一方面,原鎮江市圖書館規模小、設施舊,需通過新館建設來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需通過該地塊的整體規劃以及核心地標的單體設計來充分激活周邊片區。
該項目用地北臨行政中心綠地水景,東臨中央綠軸,東南方向與南山風景區僅一個街區之隔,整體景觀資源十分優異。但串聯南北的中央綠軸功能單一,周邊地塊以居住和辦公為主,且各功能之間封閉式運作、缺乏互動,沒有形成中央綠軸應有的文化景觀氛圍。商業與公共文化等激發人與人交流功能的缺失,進一步導致城市界面空間消極。
中央綠軸對景行政中心,形成一條重要城市軸線。該綠軸南北狹長,跨度4個街區,阻隔了綠軸東西兩側的交通聯系,同時造成用地范圍內多條T型斷頭路,加之周邊寫字樓停車外溢,內部交通壓力較大,進一步導致城市公共空間的混亂無序。
中央綠軸內部景觀側重觀賞綠化,且內向封閉,缺乏互動與參與性;硬質鋪地面積比例較小,且多為慢行步道,缺乏廣場空間,導致難以聚集人氣。占據核心位置的大面積中央綠軸,本應成為賦能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的重要資源,但現狀因設計適當而失活沉寂,甚是可惜。
項目周邊已建有工人大廈、地稅大廈、中國移動大廈、江蘇銀行大廈4棟大樓。但幾棟現狀建筑布局零散、組織失序且風貌不統一,造成中央綠軸缺乏向心力,城市空間單調乏味。
該項目包含四大功能:圖書館、文創商業、商務辦公及中央綠軸,各功能對應地塊基本明確,其中商務辦公置于商務B區北地塊,圖書館及文創商業置于圖書館新館地塊。本方案力求通過針對性的策略合理規劃和設計,有效激活場地,充分激發南徐新城中心區公共空間的活力。這是一條在方案生成過程中貫穿始終的思考線索。
圖書館與文創商業地塊為東西狹長的梯形,兩大功能東西并置最為合理。但誰在東誰在西,是設計開始最先面臨的抉擇。傳統視角下,圖書館置于東側靠近綠地,隔離噪聲、環境適宜,是最為套路化的成熟布局方式。但考慮到該中央綠軸的消極現狀,再單純地將其視為靜態的綠化景觀資源,不利于激活整體地塊。反之,將文創商業置于東側,結合商務B區靠近綠軸一側的連續底商界面以及綠軸西南端地塊已規劃的商業綜合體,形成連續的商業界面,使中央綠軸與商業空間深度結合,形成具有充分活力的文化商業氛圍圈(見圖2)。同時,增大中央綠軸硬質鋪地的面積,為聚集更多人流提供可能性,并進一步打通圖書館地塊南側文創路的東西兩端、增設地下停車場,以緩解場地周邊交通壓力、消化外溢停車。
圖書館場地現狀南高北低,存在2.5m的高差,建筑北側面朝主干道,通過將北側立面四邊內凹,然后南北打通的手法,在主立面上形成一道寬闊通廊,與連接場地高差的臺階坡地連為一體。此舉創造出的開放灰空間,不僅將圖書館與文創商業兩大功能合理分隔,而且從城市角度呼應了商務區的軸線,與南端體育中心形成對景,同時還自然消弭了場地高差,打通了工人路與基地北側的人流路徑及視覺通廊,一舉三得(見圖3)。

圖3 中部通廊分隔功能、呼應軸線、消弭高差,一舉三得(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曙光路兩側設置下沉廣場,便于人流直接相通,并消除機動車道的阻隔。加之地面與城市通過連橋相接,在空間上形成兩個層次的連通路徑,使文創商業與中央綠軸的聯系更加緊密。同時,利用下沉廣場的層層退臺,經營出圍合感的露天舞臺,以滿足室外表演、推廣路演等豐富的商業活動,為文創商業的多樣性提供更多可能,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互動創造更多活力(見圖4)。

圖4 曙光路兩側設下沉廣場相連通(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該項目中商務辦公樓的設計是在對于已有城市肌理進行研究后得出的成果。利用已建建筑和規劃控制線的關系推演出新建建筑的空間布局,使整個地塊的城市空間肌理和諧統一。
商務區北側辦公樓和裙房對于圖書館做了一定退讓,形成城市廣場,使圖書館與商務辦公兩大城市結合更為自然。建筑高度由南向北依次遞減,使高層建筑和圖書館在高度上形成良好的過渡。
通過對周邊建筑立面風貌的研究,本設計采用玻璃幕墻、豎向肌理等周邊建筑立面所共同擁有的建筑元素,以消除個別建筑立面的特殊性對于整個區塊的影響,從而形成統一的城市風貌。
為提升圖書館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在建筑功能空間的組織方面,注重大空間的連續性。建筑形式上,高大的書墻從室外一直傾斜延伸至室內(見圖5),將日光傾灑入公共大廳。同時,高大書墻在各層的開口處與室內書架、底層大臺階融為一體,圖書界面連續不斷,讓到館讀者實現閱覽與游走相融合的自在狀態(見圖6)。底層的開放逐漸向上收斂成內向的靜謐,動靜分區,各種閱讀需求皆可滿足。

圖5 書墻生成(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圖6 圖書館室內公共空間效果(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文創商業繁榮與否的關鍵在于活力,而保證活力的關鍵在于足夠的人流量。因此,文創商業部分采取開敞流動空間結合多條室內外流線穿插的方式,在建筑內外形成“多種連接路徑交融、人看人相互吸引”的空間格局,為提升人群吸引力創造更多可能。傾斜的書墻伸入室內,與首層的精品書店緊密結合,既是圖書館功能的延伸,又確立了文創商業空間的精神內涵。圍繞內部中庭,既有散布的扶梯聯通各層漫游,以延長商鋪界面,又有南側的室外扶梯可直達各層,以便捷聯通室外人群。
筆者求學時期,便被弗蘭克·蓋里設計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將城市激活的故事所吸引,而關于城市活力的相關話題也總是建筑學者們討論的熱點。此次鎮江市圖書館新館及周邊地塊的設計方案,正是一次試圖通過建筑設計來激活城市的積極嘗試。本方案根植于場地,以激活城市公共空間為思考的線索,積極尋求回應現實問題的切實策略,進而推動設計的深入。雖最終未能中標,但過程不失為一份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