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眺,張金林
(貴陽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03)
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始建于1951年。于1996年通過國家衛生部“二級乙等”和“愛嬰醫院”的評審,1997年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無償捐資援建醫院后,使醫院在環境、設備方面均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2011年11月通過評審,貴州省衛生廳授予“二級甲等綜合醫院”。
隨著人民醫療需求急速增長,三都縣人民醫院現有的醫療用房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的就醫就診活動以及醫院的發展需求。為提高醫院診療水平、改善診療環境、解決院區現有醫療用房不足的困難,同時全面促進三都縣公共衛生體系架構的完善,三都縣人民醫院按照現行規范標準,依據上位規劃要求,在縣城新區結合原有建筑進行改擴建。
項目總用地面積37.52畝,位于三都縣猴場新區,東北側為已建醫院,北側為已建婦幼保健院,西側臨城市規劃道路,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生態環境優越。用地略有高差,呈高低起伏的丘陵形態,基地的東南側有山體。
作為2021年貴州省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本項目集“改造”與“新建”于一體,是較為復雜的改擴建建設工程。如圖1所示,線框內為2棟原有醫院建筑,南側是擬新建建設用地,項目要求對2棟現有建筑進行改造,并在用地南側用地新建建筑體,以發熱門診、外科病房、急診、醫技等醫療功能為主,同時需將3棟建筑主體“合三為一”,合理布局醫療功能,解決醫患流線,形成功能合理、協調有機的整體。

圖1 現場航拍
其中,新建部分床位數250床,用地面積24470.00m2,總建筑面積為24109.53m2,停車位200個,建設內容包括120急救中心、急診急救中心、醫技綜合樓、病房樓、發熱門診及對應地下車庫、醫療用房等功能;改建部分為原婦幼保健院部分,改建部分總建筑面積15615.73m2(只對其中的12979.76m2改造)。
本項目核心設計理念“以人為本、醫患并重”,根據現狀地形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與建設,少挖多架,建筑與地形相結合。總目標是立足項目特殊性,關注項目可實施性,同時也強調遠期規劃靈活性,以功能合理為導向,通過醫療流線重組,實現醫院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努力建設成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為醫院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建設成為功能合理,流程科學,技術先進,環境優美的新中式現代化醫院。
如圖2所示,北側兩棟原有建筑功能分別為婦幼保健樓以及中醫樓,是2個相對獨立的醫療功能體系。在對現有布局詳細調研以后,充分利用原有格局,揚長避短,將功能布局進行重組。

圖2 總圖布局
北側原有建筑較為獨立,格局方正,規模適中,設置為婦幼樓,包含婦科門診及病房、產科門診及病房、兒科門急診及病房、新生兒病房等功能,同時在頂層結合現有布局設置過渡時期手術中心,在過渡功能結束后可改造成為分娩中心,擴展產科醫療功能用房。
東側原有建筑為合院式布局,流線較長,結合現有格局,將中醫科、體檢等相對較為獨立的醫療功能區域設置在遠端,將門診大廳、門診、檢驗科、藥劑科、影像中心、內科病房、ICU(過渡)等功能設置于近端,便于婦幼樓及新建部分使用。
南側新建建筑部分主要為急診、手術中心、供應中心、ICU等對建設條件要求高的功能部門,同時還包含與手術中心關系緊密的外科病房。新建部分的醫技樓緊鄰2棟原有建筑設置,以新建連廊連接,便于使用。發熱門診設置于新建部分最東側,位于場地下風向,同時遠離主院區,與周邊建筑保持20m以上間距。
如圖2所示,以新建連廊連接3個建筑體塊,用最便捷的路線連接各個功能科室,為醫患創造便捷流線。同時在必要的位置增加電梯,提高豎向交通運輸能力。
如圖3所示,立面造型設計策略主要為充分結合原有建筑風格,在保持統一協調的基礎上加入新的細節設計手法,既和諧又有所創新。

圖3 效果圖
設計整體采用新中式現代風格,截取了本地建筑的地域符號,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對其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和引申,簡潔流暢,創造出新穎美觀、充滿活力的建筑形象。
如圖4所示,起伏連綿的屋頂造型將多個建筑統一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飄板輕盈流動,靈動飄逸,對整個院區的其他建筑起到了統領的作用。新建建筑與原有建筑在建筑體量、造型手法上都取得了有機的統一,整體呈現出端莊和諧的氣質,塑造出一個特色鮮明、現代明亮、富有時代精神又不脫離地域特色的現代化醫學建筑群體形象。

圖4 鳥瞰圖
本項目通過對原有建筑格局和現狀條件的詳細調研,結合項目要求,對改造及新建部分的功能進行了創造性重組,并通過新建連廊的加入,使改造建筑和新建建筑真正在功能布局上、交通組織上、造型設計上都做到了有機統一。希望本項目的落成能切實提升三都縣人民醫院診療環境,成為三都醫療衛生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三都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