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雜居地區鄉村文化振興與社會治理的耦合邏輯

2021-08-30 02:29:52宗喀?漾正岡布王振杰

摘 要:民族雜居地區社會治理兼具鄉村治理和民族事務治理的雙重屬性。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和社會治理需要將村民組織起來再造鄉村集體,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以青海民和杏兒藏族鄉為例,從文化資本視域展示一個藏土漢三種語言交匯、藏漢信仰交融、半游牧與農業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雜居社區是如何通過深度挖掘、整理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資源并進行有效融合建構出一個鄉村文化振興與社會治理的耦合文化單元的內在邏輯。針對當地村民社會治理參與度低、地方政府對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缺乏深刻認識等問題,提出將文化資本有效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動能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民族雜居;文化資本;文化振興;鄉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F327.8;F3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1)05-0020-10

收稿日期:2020-12-31"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5.0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5ZDB11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1JJD850009);蘭州大學“一帶一路”專項重點項目(2018ldbrzd001)

作者簡介:宗喀·漾正岡布,男,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館研究員,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人類學系資深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藏學與民族學。

引 言

文化是國家與民族的靈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堅定鄉村文化自信,扎牢文化之根,鑄牢文化之魂[1]。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大量農村勞動力持續流向城鎮,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加劇,鄉土文化主體缺失、村落公共文化空間萎縮、鄉村文化遭受現代文化嚴重沖擊的現象有目共睹,這事實上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振興鄉村文化迫在眉睫,提升鄉民的精神文化品位、改善鄉民的精神面貌、堅定村民的理想信念刻不容緩。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多樣。民族雜居地區鄉村的多元文化融合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僅靠自上而下的政策外力推動往往導致制度供給不足,甚至可能會“水土不服”。實施鄉村振興,促進民族雜居地區鄉村文化振興與社會治理的融合,不僅要通過產業興旺來對農村進行“塑型”,更要通過文化振興對農村進行“塑魂”。需注重和強調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與多樣性,關注其實際生存場域,在多維度多層面交錯并存的文化網絡中使文化振興成為鄉村振興強大的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說:“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優勢,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多民族多文化的確是我們的一大文化資本。

目前,學術界分別從不同角度展開了對鄉村文化振興與社會治理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種:一是從民俗傳統視角出發,“以村落節慶、人生儀式傳統,增強鄉村人際互動,傳承與增進鄉風文明; 通過鄉土表演藝術,講好村落故事”[2]“利用民俗文化中帶有正能量的功能,加強連接城鄉的文化紐帶建設,為鄉村社會的自治和穩定發展服務”[3]。二是從鄉土文化的公共空間視角分析,認為“公共文化自覺是實現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文化自信及文化振興的前提”[4] “通過鄉村文化振興, 賦予鄉村生活以價值感、幸福感和快樂感, 才能激發起人們愿意在鄉村生活并努力振興鄉村的活力和動力”[5]。三是從鄉村文化治理視域研究,發現“當下鄉村文化治理以行政主導治理模式的城市化、項目化、任務化突出,導致文化載體陷入功利性、封閉性和技術性治理之中。為了更好地建設鄉村文化,必須推動鄉村文化的協同治理模式”[6]。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學術界以具體實踐和調查為基礎,以“自下而上”的視角分析鄉村文化振興與社會治理的研究成果較缺乏。本文從文化資本視域探討民族雜居地區鄉村文化振興與治理的內在邏輯,通過對“全國民族團結鄉進步模范集體”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杏兒藏族鄉的田野調查實證分析,探討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的內外動因,探索西北民族雜居地區鄉村文化振興與社會治理融合對接的新思路和新舉措,以期為其他民族雜居地區提供有價值的經驗。

一、鄉村文化振興與社會治理:文化資本理論視角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在馬克思資本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概念,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有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在一定條件下三者可以相互轉化。資本“需要花時間去積累,需要以客觀化的形式或具體化的形式去積累,資本是以同一或夸大的形式去獲取生產利潤的潛在能力,資本也是以這些形式去進行自身再生產的潛在能力,因此資本包含了一種堅持其自身存在的意向,它是一種被銘寫在事物客觀性之中的力量,所以,一切事物并不都具有同樣的可能性或同樣的不可能性”[7]190。資本是通過積累而形成的,它具有獲取生產利潤和進行自身再生產的能力。只有資本被嵌入一定“場域”空間中發展并獲利才具有價值性。布迪厄認為“除非人們引進資本的一切形式,而不只是考慮經濟理論所認可的那一種形式,否則是不可能對社會界的結構和作用加以解釋的”[8]。這說明只從經濟資本的視角分析社會結構無法得到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文化資本是人類在勞動實踐過程中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有關的有形及無形的文化形態。通過文化資本可將“外在的財富轉化成為一個人的內在部分,轉化成為‘慣習’。”[9]布迪厄認為, 文化資本有三種存在形式:一是身體化的形式,即人的身體和精神是文化的載體。行動者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轉化成“慣習”的外部財富是通過長時間的努力與實踐累積起來的“性情”。在多民族國家中,族群成員是文化資本“身體化”的具體形式,如藏族人是吐蕃特文化資本的重要存在形式。二是客體化的形式,主要體現在文化產(商)品的存在形式上,這是文化資本在物體上呈現的外在屬性。三是制度化的形式。主體所獲得制度性的資格與地位,最典型的就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其文化資本也就越高。如在特定家庭背景下的子女如何在學校教育、大眾傳媒和行動者的態度與行為傾向等不同因素和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把傳統文化資本轉換成不同形式的資本的問題[7]192-201。可見,任何主體實際擁有的文化資本是這三種狀態的總和。布迪厄認為“在當今社會,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的所有領域,并取代政治和經濟等傳統因素躍居社會生活的首位”[10]。

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的三種形式理論可闡釋多元文化共生的民族雜居地區文化資本的存在形式(見圖1)。其表現形式主要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社會性特色的鄉規民約、生活習俗、價值觀念、村落文化符號等獨特而豐富累積的鄉村文化資源。對于鄉村文化振興和治理而言,需重視文化資本的積累、創造和投資,文化資本才更具穩定性及獨特性。

二、杏兒藏族鄉:民族雜居地區文化資本的實踐積累

文化資本的傳承和融合是主體和各種復雜客觀因素交往互動演變和發展的結果。民族雜居地區文化資本建立在一定的多元文化、倫理道德、宗族觀念及民族和諧基礎之上并蘊含于多民族地域性的社會結構之中,以成員間的信任和規范為保障。對擁有悠久歷史和漫長發展過程的鄉村來說,其鄉民通過繼承獲取本族群“隱秘性”的文化資本。

(一)田野點概況

杏兒藏族鄉(以下簡稱“杏兒鄉”),行政上屬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其地處甘青兩省交界拉脊山南端的日扎山下的深谷中,藏語稱其為才旦隆哇(tshe tan lung ba,“隆哇”藏語意為溝,“才旦”源自溝中心的才旦寺)。現漢語通稱為杏兒溝,當地方言說“杏兒”音同“享兒”。其東北、東南分別與該縣官亭鎮、甘溝鄉相鄰;西北與化隆縣塔加藏族鄉交界;西南則與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大河家鎮隔河相望。20世紀50年代初期設為興文鄉,1954年改為杏兒鄉,1956年設立杏兒藏族鄉,1962年設立杏兒人民公社,1984年復設杏兒藏族鄉,是目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唯一的民族鄉。全鄉總面積65.4平方公里,下轄7個自然村32個社(莊)。截止2019年12月初全鄉共925戶4 536人。其中僅有勝利村和峨哇村兩個單一民族村,大莊村、日扎村和卡灑哇村為藏、土、漢族交錯聚居,協拉村是藏族和土族互嵌村落,亂石頭村則是漢族和土族雜居村落。

這種歷史上形成的藏族、土族和漢族和諧共生、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雜居互嵌的社區使得各民族在此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和相互借鑒,促使多民族在文化互動交融中吸收和借鑒“他者”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新時代,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從多角度多層面的文化資本網絡中探索積累民族雜居地區鄉村治理元素。

(二)文化資本的三種存在樣態

我們認為,布迪厄文化資本三種形式的理論視角可觀察杏兒鄉文化資本的存在形式,其表現形式主要是語言文化、傳統建筑和鄉規民約等獨特而豐富累積的鄉村文化資源(如圖2)。

1.身體化的形式。身體化形式即內化于個體、長期貯存于身體和精神當中的存在形式。布迪厄將文化資本的獲取方式主要分為體驗傳承和系統學習,即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種。杏兒鄉民族語言傳承模式大致可分為家庭傳承、社區傳承和學校教育等方式。民族語言文字是約定俗成的獨有符號資源和文化資本,它不僅被用來交流思想,也被用來交流感情。學校教育對于身體化文化資本的獲取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青海省大部分民族州縣的學校在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將民族語言、民族舞蹈等融入教學。

村落各民族在長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中注重借鑒、吸收不同文化元素,各民族之間不斷相互補益,這構成了各民族之間信任、合作、互惠、共融的文化資本結構。杏兒鄉土族稱當地的藏族為“哈拉提白”(khara tiber),即“黑唐古特人”。藏族稱漢族為“嘉”(rgya),稱土族為“霍爾”(hor,即古藏語與中古藏語對突厥與蒙古語族民族之的稱呼)。當地漢族則稱藏族為“阿讓家”(阿讓為藏語A zhang的地方方言,意為舅舅),“阿讓”在藏族親屬關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這種以“舅甥”式的稱呼傳統在歷史上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蕃和親時代。藏、土、漢族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體模式集中體現在語言交匯方面,“正是因為這種族群語言的‘互通’,才實現了族群之間的‘互動’”[11]。民族間語言在語音、語法詞匯方面互為影響、相互滲透、互動交融。當地雙語、三語者居多,尤其是在50歲以上的村民間,見面互講對方的母語為當地族際交流時的一種顯著模式。

2.客體化的形式。客體化的形式又稱客觀化的狀態,是文化資本在物體上呈現的外在屬性。這主要表現在山水風貌、傳統建筑、飲食、服飾、傳統生產生活工具等方面。就民族雜居地區客體化文化而言,較具代表性的文化是特色村落建筑文化。在鄉土社會中,文化在場較直接的表現就是地方的建筑文化。在城鎮化快速進程中,應該規避農村建筑文化與城市建筑文化同質化。民族地區的特色村落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文明發展過程中,根據自身文化、地域特點逐漸積累產生的,展現了各民族不同的審美觀,承載著各民族獨特的價值理念。杏兒鄉東部和中部地區多黃土、民居多筑土墻,西部多石少土。特殊的地質條件造就了該地豐富獨特的建筑藝術,尤其是峨哇村的藏式石木砌墻技藝獨樹一幟。這些無形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利用迄今并未列入鄉縣和省的“傳統村落”保護計劃。如何對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建筑文化給予創造性保護,這是一個鄉村文化振興中重要的現實問題。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地方政府要有意識地引導村民以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符號嵌入為元素打造民族特色村落建筑文化,讓建筑文化成為地方文化振興的標志。

3.制度化的形式。其是自身文化積累的結果,也是依據制度安排進行文化實踐的結果。民族雜居地區保持多元民族文化價值、倫理和日常生活的傳承。應圍繞“民族、文化、生態”主題,通過挖掘傳承當地鄉約制度、家訓族規、村落文化儀式等傳統,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民俗作為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生活形式,是一種集體行為,它在行為發生的文化場域和行為人的實踐關系中會積累起共享的情感、意識和記憶,并作為社會凝聚力的標記,呈現于某一文化習得群體的成員之中。”[12]杏兒鄉的大多數村落建有自己的瑪尼康,不論是藏還是漢、土族,村里的老人一般每天都會去“轉瑪尼”。因居住區域不同,不同村子的居民常去的寺廟往往不同。處在東部地區的鄉民不論藏漢土族多前往才旦寺(tshe itan dgon pa)及其下屬的“拉康”(lha khang,佛堂)、“瑪尼康”,而西部地區的鄉民則多去喀德喀寺(Khwa ta vi kha vi dgon pa)及其下屬的“拉康”“瑪尼康”。西部地區喀德喀寺藏族供奉“關公”(當地人稱“格薩爾”),而東部則沒有。村里無論哪族均過農歷年,都有在除夕和初一祭“拉則”(lab rtse)的傳統集體祈福儀式,為全村的安定、發展以及每個村民的個人健康作祝禱。儀式是一種基本的社會行為,關注人們的情感和交往互動。“從儀式互動到交往擴展,激發群體的情感融合、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促進文化交融。”[13]在儀式互動中對符號對象的共同關注激發群體情感融合的內源性社會秩序。村落的集體祈福等儀式在多民族共同在場、多元文化匯聚的基礎上對文化符號標志的共同關注中展開,構成鄰里之間守望相助的村落文化共同體。讓村民找回文化自信和歸屬感,強化宗親傳承的歷史“價值感”和精神價值層面的追求,從而達到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良性局面。

三、文化資本與鄉村文化振興的耦合邏輯

文化資本在社會運行中更易受到“慣習”和“場域”等因素的影響。慣習不僅取決于行動者所擁有的文化資本,還取決于社會變遷、國家與世界文化的影響以及行動者的個人傾向等諸多因素的作用[14]。慣習是歷史的產物,是行動者在后天實踐過程中形成開放的性情傾向系統,會隨經驗的影響而變化。鄉約制度、宗教文化習俗和家訓族規是制度化的文化資本,受到慣習的影響改變并傳承。場域是一個空間關系,文化資本的繼承和發展與慣習和場域有著緊密的聯系。鄉村文化被認為是農耕文明的根基,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像杏兒鄉農牧文化資本的耦合是實現該地鄉村振興發展目標不可或缺的內生力量。因此,完全可以把文化資本與鄉村文化振興的融合發展作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使文化資本得到繼承、積累和發展。

(一)繼承和凝聚文化資本合力

1.較強約束力的鄉約制度。布迪厄實踐理論中的“慣習”會受到多種社會結構因素的影響。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彼此相互學習和取長補短,共同遵守村落的鄉規民約。“鄉約制度是由士人階級的提倡,鄉村人民的合作在道德方面、教化方面去裁制社會的行為,謀求大眾的利益。”[15]鄉規民約是基于一定血緣和地緣關系,為確保村民遵守村落社會秩序及使村落公共利益均衡化而內生的一種公共性規則,是一種村落共同體的地方性道德規范,對維系村落社會秩序具有約束作用。“通過鄉規民約來化解不同民族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引導大家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共同維護鄉村社會的公共秩序。”[16]杏兒鄉村民在數百年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具有深厚鄉土傳統文化的鄉規民約,以勸善懲惡、移風易俗為主要目的,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在田野訪談中曾就鄉規民約的作用展開過調查,杏兒鄉日扎村72名(平均年齡為39.5歲)的村民對村規民約的認同情況(見表1)。

鄉規民約是鄉村社會治理和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抓手。鄉約是村民在鄉紳或鄉賢主導下制定的習慣俗規,村民會自覺遵守執行,是中國傳統鄉村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方式之一[17]。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鄉規民約這種制度性文化在村落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日扎村是多民族交錯聚居村,在農牧文化以“敬畏自然”等的生態倫理觀及“慈悲智慧”“貴義賤利”“敬業樂群”“以和為貴”等的倫理道德雙向互動交融中,形成多元文化共生與制衡的鄉規民約。將“天人合一”“慈悲博愛”的生態倫理文化方式制度化,形成人人保護自然環境的自覺性社會行為,為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及營造生活環境提供了生存智慧,構筑多民族交錯聚居鄉村“民族、文化、生態”的深層底蘊。生態倫理觀的核心就在于“或通過非強制的觀念和輿論的形式,或通過強制的制度形式,以約束和限制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以確立起人類追求效率活動的倫理界限來。”[2]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環保意識是藏人世世代代內生的一種生態價值觀念。“藏傳佛教在吐蕃特高原建構了人與環境同生共存的思想體系,將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視為生命體系中的一部分,視生命主體和生存環境為不可割裂的同一整體,倡導世間萬物的和諧。”[18]藏族生態倫理觀受到古老神話傳說、藏傳佛教等的影響,宗教義理及其禁忌觀念被視為改造自然的重要倫理法則。在杏兒鄉,村民們已形成一種“生態支持生產,生產支持生活”的習慣和規約。發現破壞植被森林的行為,村民會主動制止。如在腦山溝無森林區砍柴時,為保證樹木生命的延續性,只砍割露出地面的部分,從不連根拔起,形成了“守護青山綠水、拒絕破壞生態”的鄉約生態文化。“少數民族鄉村社會成員以規范為依據,明確適合于規范的就是對,反之就是不合適的,施以揚棄和獎懲,達成社會成員行為規范遵從利益互惠的準則,維護少數民族鄉村社會共同體有序穩定。”[19]鄉規民約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化解不同村民之間的多種矛盾糾紛,是規范村民行為的有效規則,同時也是共同維護多民族鄉村秩序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凝固劑。

2.鄉村社會網絡與村落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是由血緣、地緣、業緣等因素形成的有機整體。傳統的鄉村社會以家庭、宗族為基本生存單位,姻親則使不同的家庭、家族聯合起來。“在地方性的限定下形成的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是‘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這種社會從熟悉到信任。”[20]在鄉村社會,家庭和親屬關系是社會結構的圓心。“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建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21]社會關系文化網絡錯綜復雜,是以家庭關系為圓心向外擴展,“各種關系與組織中的象征與規范,這些象征與規范包含著宗教信仰、相互感情、親戚紐帶以及參加組織的眾人所承認并受其約束的是非標準”[22]。通過以家庭關系為圓心的“宗族”家訓族規形成穩定的家風制約,這種傳統權威關系在社會組織中是一種受人尊敬的權利象征,眾人所承認并受其約束的規范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即呈現出合作與信任的多元性、包容性,又擴展為共同的需求和利益。隨著信息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傳統的交往交流方式發生了巨大嬗變,交通、網絡、物流、大數據等極大地拓展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和深度,形成由社會結構所決定的以業緣為主要要素的合作和信任機制,社會信任和合作的包容性擴展性逐步增強。“作為共同體的少數民族鄉村社會,觀察其民族基本特征本身,民族總體性價值展現出自為性,表現在:它是民族成員情感要素集聚的一種形式,也是民族群體自我提升歸屬與認同、保障基本生存需求的一種形式。”[23]在調研中,日扎村白姓村民曾對我們說:“啊一個(誰)家里蓋房子,尕(小)娃娃滴(的)月滿,辦婚事或者白事,親戚鄰家的一掛們(都)來了幫忙著,還打(送)禮,你過界的心里別人哈有是(你的心里有別人),人滴心里也你哈有里(別人心里就有你),別人家啥事情你起(去)哈是(你給別人幫了忙),你滴事情上到是家門也幫來里(你家有事,人家會給你幫)。訪談時間:2020年8月9日下午;講述者:BCH,日扎村人,男,藏族,76歲,干部;講述地點:日扎村村委會。”這種在日常生活中建構的“自發”親密關系與情感互動,形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共同體,正如藏族諺語所說“白根柳條扎掃帚、五個指頭握拳頭”,形成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族際和諧村落文化資本。多民族鄉村文化的表現形式主要以村莊為場域,家庭是鄉村的生活中心,家庭本位的價值觀構成了鄉村基本生活方式的規范,有效地凝聚了家族或宗族的群體共識。

(二)挖掘鄉村文化特質,淬煉鄉村文化品牌

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聯系的、運動的。文化資本、價值資本、社會資本三種資本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文化資本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這就是文化資本的轉化與再生產。文化資本的重要價值在于它的可利用性和開發性,通過適當的文化產業可以發揮出與經濟資本同樣的功效。鄉村文化在國家文化的環境中屬于“簡單的文化資本”,這種“簡單的文化資本則需要不斷去證明自身的合法性”[24]。依托于民族雜居地區鄉村文化相互滲透和相互吸收的文化特質及各具風姿的獨特文化創意,鄉賢充當鄉村文化建設中綜合利益表達的“中間層”,既能傳遞國家權威意志,又能表達村民意愿,實現了兩者之間的利益平衡。正式的國家權力和非正式的鄉賢力量共存并行,互相依賴補充,促進多文化共生共融。

鄉賢與村民實現“正和博弈”的共建共治共享共贏,是承接“政府-鄉賢-普通村民”的橋梁。“創新鄉賢文化”有助于“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8]。鄉賢們并非是為了追求物質利益或政治權力,而是為了提高社會地位與威望,獲得榮耀感,其權威或權力主要來自鄉村社會的“文化關系網絡”。在公共文化治理“懸浮化”與內生性鄉村文化價值不足的背景中,杏兒鄉的鄉賢群體,在基層政府“行政主導”的體制下,兼顧村民意愿,鄉土文化的深厚土壤。鄉賢作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主要引領者,充分發揮其在村落社會治理中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作用。藏繡是杏兒鄉一大特色工藝,刺繡者多為藏族和土族,以峨哇村和勝利村藏繡成品最多,而藏香是村民家中的日常用品。2018年日扎村鄉賢段官卻(藏族)根據鄉里大多數是留守老人的特點,在大莊村創辦了“安明青繡藏香”作坊,收購老人制作的藏繡和藏香成品,再以“安明青繡藏香”品牌集中銷售。這不但可以讓家鄉變得更加富裕,而且彰顯淬煉其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形象,使傳統民族文化以其豐富的本土文化根基成為民眾重要的精神依歸深入人心,使其轉化為鄉村“活態文化”產業,即轉化為經濟資本,激發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和治理耦合。

(三)提升和優化民族雜居地區文化的現實邏輯

在社會轉型進程中“我者”的“平等慈悲、容忍布施”理念與“他者”的“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和國家權威意志相互交融認同,形成命運與共的價值取向,建構起以“崇尚忠孝、倡導仁愛”為基礎的差異共生、和而不同、互惠互鑒的族際倫理道德關系。由于受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思想意識等“場域”的影響,鄉村文化具有封閉性、穩定性、多樣性與復雜性等場域內部結構性特征。隨著信息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外部場域的推拉作用使鄉村文化的傳承和轉型受到挑戰,會導致缺乏村民主體性與主體意識。為了更好地適應所要進入的外部場域,往往需要以主流文化為代表調適自己的慣習,構建國家認同方面的“公共文化”與鄉村內生文化的有效融合互動,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

政府要加大補齊對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短板,多措并舉,分類指導,建立以本土內容和本土特色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供給體系。積極提升和優化多民族文化資本要素的有效融合價值,為民族雜居地區鄉村治理所需的文化資本價值提量和增質,成為當代鄉村振興中轉化村民思維、構建和諧鄉村社會中最重要的文化元素。充分調動保護鄉村文化傳播者和文化參與者的主體作用,激發村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獲得感。通過廣泛開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好鄰居”“好婆媳”等推薦評選活動,以身邊模范典型引領鄉村文明新風;積極開展弘揚“好家風、好家訓”活動;引導村民從家庭做起,改陋習、樹新風,擴大了村民積極參與文化建設的社會效應。獲得榮譽的村民則承載著宣傳和推廣的責任,作為“品牌代言人”,成為傳遞“杏兒文化”的重要文化資本。

總之,繼承是獲取文化資本的主要途徑,文化資本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資源支持、價值取向和精神動力,只有當族群成員擁有的文化資本和所處場域內的正統文化相匹配或相適應時,才能發揮文化資本的作用。兩者相互促進,互相帶動。

四、文化資本整合與鄉村文化振興

在文化資本理論視角下,鄉規民約、服飾、傳統節日文化儀式等能否內化為鄉民的身體化文化資本并形成其慣習,受到自身能動性和場域結構性雙向影響。從歷史發展狀況來看,實現物質化文化資本轉化的成果數量和形式多樣性均有待提高,制度化文化資本的建設需要以族群認同和正式制度兩種方式處理好與其他民族的關系。因此,當下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應以身體化文化資本的累積、客體化文化資本的轉化和制度化文化資本的建設為主要路徑,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注重充分調動和發揮村民內部能動性與社會結構化因素的共同作用。社會轉型期,人們生計方式、生活節奏、價值觀念等發生了相應劇變,“半工半耕”成為村民的基本生計方式,鄉規民約慢慢失去了約束性,民俗文化形塑村民“魂”的功能漸漸式微。從而引發傳統文化傳承和鄉村治理主體、目的和內容等發生變化。“文化資本可以減少沖突,增加妥協,增進公民對政治、社會的參與,使民主制度運轉良好,提高政府效率,實現善治。”[25]針對當地存在村民參與治理度低、對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缺乏深刻認識等問題。應注重本土豐富的文化資本資源和治理的鑒別與挖掘、發揮鄉賢組織引領和示范作用,推動鄉村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向縱深拓展,不斷構建民族雜居地區文化資本與治理有效融合機制。

(一)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效度

村民自治的治理空間雖然得到很大拓展,但較鄉村有效治理的現實需求而言仍相對有限,鄉村治理重心下移存在較大的難度。近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入推進使得民族地區農村“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大量鄉村精英和青壯年群體大量外出務工,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力量。在現有的制度框架體系下,鄉村吸引外出務工農牧民回流參與鄉村建設仍面臨諸多困境,這是當前鄉村振興面臨的重大挑戰[26]。在杏兒鄉調研時發現,村民總體上參與鄉村治理效度不高。據統計結果顯示,尚有26%的村民表示過去十年里沒有參加過村委會主任換屆選舉投票、20%的村民不清楚村干部是如何產生的、67%的人未曾參與村里重大事務的決定,更有28%的村民根本不清楚村務是否公開,認為村務是否公開與自己關系不大(見圖3)。

田野調查時曾參加過一些村委會舉辦邀請村民參加的討論會,發現許多青壯年既使賦閑在家也不來參會。究其原因,村民普遍認為會議內容同自己無關,不愿意也沒興趣參與。與此同時不少村民表示如果會議內容同自己的生產生活關聯性更高的話,他們會參加。這可能與村干部對國家和省級政府出臺的各類政策把握不夠精準、在向村民宣講與討論時脫離村民實際生產生活和不接地氣有關。因此,要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力加強法律法規、民族政策和惠農政策的宣傳,注重農技知識、致富技能、集體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和治理能力,提升廣大村民對村委會的認同感和鄉村治理的有效參與度,形成鄉村治理的內生資源。

(二)挖掘傳統制度與文化資本

特定區域的人們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手段往往與當地歷史上形成并長期傳承的文化有重要的關系,要積極關注助力鄉村治理的傳統制度與文化資本,充分發揮鄉村社會擁有豐富的倫理道德和本土治理資源的積極作用。村民長期生活在族緣與地緣疊加的相對封閉的熟人鄉村社會,法律的運用相對有限,人們依靠特定的鄉規民約等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民族雜居地區的鄉村法治建設僅靠自上而下的外力推動會因“水土不服”而難以真正落地。在訪談和問卷調查時,當問到“村民遇到家庭、家族糾紛最希望由誰來解決”,其中希望由“村干部”解決的占26%,由“親屬親戚”解決的占37%,由“長輩”解決的占37%;問到“村民遇到鄰里糾紛最希望由誰來解決”,其中希望由“村干部”解決的占43%,由家族長輩解決的占46%,由法律解決的只占11%;問到“遇到治病就醫困難最希望由誰來幫忙解決”,選擇“村干部”的只有25.2%,而60%的選擇“親屬親戚”;問到“遇到婚喪嫁娶最希望由誰幫忙解決”,有38% 的選擇“村干部”,而選擇“親屬親戚”的占62%;問到“遇到借錢借物最希望由誰幫助解決”,村民選擇“村干部”的只有5.5%,選擇“親屬親戚朋友”的占85.7%。可見,村民對生活中的問題更多地依賴親屬親戚朋友力量。現代化的持續推進使民族地區鄉村社會的傳統規范體系逐步瓦解,但社會的變遷受歷史慣性的支配,傳統猶如人體基因,不可能被簡單地消滅,也難以作最徹底的“決裂”[27]。法治秩序的建構要適當融入民族地區的鄉土生活場景因素,在傳統與現代有機銜接的基礎上,要積極發揮傳統社會組織在糾紛調解、秩序維護、行為規范等方面的作用,運用輿論和道德力量促進村規民約有效實施,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進移風易俗,激活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為實現鄉村治理夯實文化資本基礎。

(三)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利用

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是鄉民文化品格的基調底色,也是道德延伸與重塑的保障。在同一場域范圍內各民族特色村落建筑文化除了具有自己文化的獨特性之外,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地域民居文化的共性,即環境的空間性衍生的“文化共生性”,在文化形態上以地域文化圈的形式呈現出來。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民族建筑文化的同源性和互補性文化元素,凝練各民族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要素,打造民族特色村落集群,以規模效應來突出特色。杏兒鄉藏族民居在柱梁上往往雕刻各種各樣富有民族特色的圖案或符號,雕刻技術精湛,體現著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協拉村至今保留有一座距今約有三百年歷史的二層木構藏式建筑,鄉政府和村民曾聯合向上級文化部門上報多次,希望可以在該古建筑的保護與利用方面得到資金和監管上的支持,至今三年過去了,仍未得到任何回應。挖掘促進民族建筑文化的認識與利用,在地域文化相似性語境下,可以突出各民族建筑文化的差異性,使各民族文化在地域社會內彰顯其文化的共生性和差異性雙重價值,提升地域社會民族文化的品質和特色。

在中國,像杏兒鄉這樣多民族雜居的社區還有很多。要準確理解“多元”與“一體”的辯證關系,處理好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適度利用。要傳承和保護文化資源上的優勢并獲得可持續的發展,需“區域協同聯動”發展,與周邊向其他縣鄉加強溝通交流,在保護本地傳統民居古建等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政府需主導發展民族優秀的無形文化遺產,打造本土的、內在驅動的文化品牌。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做到“各美其美”,才能真正地“美美與共”,對“中華民族”產生文化上的認同,進而形成國家認同,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治理的有效融合。

五、結 語

文化資本是對文化資源的人格化、資本化、權力化和融合化。鄉村文化振興本質上就是文化資本與治理互動的結果,民族雜居地區鄉村治理兼具鄉村治理和民族事務治理的雙重屬性。鄉村社會有自己的內生秩序和文化資本結構,應充分發揮區域性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大力落實鄉村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承保護和適度開發應用工程,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本架起促進民心相通、民族團結的橋梁。

鄉村社會是“內斂型”的社會,鄉村治理不能只有線性邏輯,還要用“完型”的方法解決社會轉型和鄉村文化變遷的問題,形成既有現代性又傳承倫理的鄉村。鄉村的文化價值,不一定要以犧牲現有的鄉村生活方式為代價,需積極挖掘、整理和傳承民族文化資本與治理要素的有效融合價值,將鄉村文化內在動力優勢有效轉化為鄉村治理優勢,探索民族雜居地區鄉村社會現代化發展路徑,促進多民族交融所帶來的文化資本存量更多地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動能。

參考文獻:

[1] 司安民.做好鄉村文化振興這篇大文章[N].大眾日報,2018-06-27(11).

[2] 蕭放.民俗傳統與鄉村振興[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28-36.

[3] 張軍.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1):2-10.

[4] 程玥.文化振興與鄉村公共文化自覺路徑分析[J].東南學術,2019(2):100-107.

[5] 徐勇.鄉村文化振興與文化供給側改革[J].東南學術,2018(5):132-137.

[6] 韓鵬云,張鐘杰.鄉村文化發展的治理困局及破解之道[J].長白學刊,2017(4):142-150.

[7] 皮埃爾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0.

[8] 薛曉源,曹榮湘.全球化與文化資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

[9] 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133-134.

[10] 皮埃爾布迪厄.區分:鑒賞判斷的社會批判[M].劉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35-140.

[11] 宗喀·漾正岡布,王萬平.藏邊社會的族群互動:空間、路徑及結果——基于迪慶藏區的調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12):41-48.

[12] 宗喀·漾正岡布,劉鐵程.復活的記憶——卻西德哇傳統村運會的應用人類學研究[J].民族研究,2009(3):32-38.

[13] 王振杰,宗喀·漾正岡布.文化交融視域下的鄉村文化變遷與振興——基于青海民和縣杏兒鄉7個村的探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3):154-160.

[14] 常寶.從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談族群文化的發展問題[J].西北民族研究,2011(3):32-36.

[15] 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7.

[16] 陳蒙.新時代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瓶頸及對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58-63.

[17] 張濟民.青海藏族部落習慣法研究[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89.

[18] 宗喀·漾正岡布.卓尼生態文化[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321.

[19] 閃蘭靖.社會資本視域下民族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 [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1):28-33.

[20] 徐杰舜.鄉村人類學[M].銀川:寧夏人民版社,2012:44.

[21]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

[22] 景軍.神堂記憶——一個中國鄉村的歷史、權力與道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21.

[23] 馬德勇.社會資本:對若干理論爭議的批判與分析[J].政治學研究,2008(5):11-17.

[24] 季中揚,師慧.新鄉賢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創新[J].江蘇社會科學,2018(1):37-43.

[25] SUMMERS-EFFLER E.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M].Boston,MA:Springer,2006:135.

[26] 包智明,石騰飛.牧區城鎮化與草原生態治理[J].中國社會科學,2020(3):146-162.

[27] 徐勇.中國家戶制傳統與農村發展道路[J].中國社會科學,2013(8):41-47.

The Logic of Coupling Between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Governance in Multi-ethnic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pital

YONGDROL Tsongkha,WANG Zhenjie

(Institute for Tibeto-Burman and Altaic Studie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Social governance in multi-ethnic areas is of dual properties of rural governance and ethnic affairs governance.To promot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se areas requires mobilizing villagers to rebuild the rural collective community,and stimulating their internal dynamic mechanism.Xing’er Tibetan Ethnic Township in Minhe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is a multi-ethnic region that features a mixture of Tibetan,Tu and Han Chinese languages,and a diversified culture of semi-nomadic and agricultural elements.Taking this township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pital,how to effectively dig deep into,arrange,inherit and integrate the advantageous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to build a cultural coupling unit and an intrinsic logic for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Meanwhile,targeted at the low involvement of villagers in governance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lack of insight into the brilliant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s,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effectively convert the cultural capital required for rural governance into the impetus to social and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multi-ethnic areas;cultural capital;cult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governance

(責任編輯:王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女主播一区|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香蕉久久| 中文字幕66页|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欧美中文一区|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成人亚洲天堂|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国产91小视频|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色在线| 亚洲成a人片|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国产97色在线| 国产欧美性爱网| 久久久久久久97|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啪啪啪亚洲无码|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久热精品免费|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第一页在线| 亚洲成人在线网|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在线欧美a|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99久久99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日韩在线2020专区| 日韩第九页|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二|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99er这里只有精品|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极品国产在线|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