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驁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所有人體會到了數字化給人類生活和經濟生產帶來的韌性。2021年初,中國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在發表的《2020~2021年度數字經濟形勢分析》中認為,中國經濟在2020年實現逆勢增長,為世界經濟復蘇、增長注入重要動力,主要得益于與中國數字經濟為是實體經濟帶來的強大發展韌性:數據顯示,從2017至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年均增長達20%;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5.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6.2%;2020年,視頻會議、網上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非接觸經濟”加速發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6.9%,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4.8%……
同樣是在今年初,2021年3月5日,中國“十四五”規劃綱發布,重點提到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發展目標,明確提出要把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的重要舉措。
顯而易見的是:到目前為止,從政府相關部門到企業負責人,都已經在“數字經濟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戰略產業”這一點上,取得了共識,也都充分認識到了數字經濟對于中國企業和經濟的“生力軍”和“穩定器”作用。
但知易行難:對于廣大的、不同類型和不同基礎的商業機構來講,如何找到一條更合適自己的“數字化”進階方式,如何搭上數字經濟這班車,依然存在諸多困惑。
“IT即業務,業務即IT,所有業務的過程都將以數據的形式沉淀下來,所有業務的邏輯都將以應用的形式,映射到數字世界。”在第六屆CIC云計算峰會上,青云科技董事長兼CEO黃允松強調,面對撲面而來的數字經濟大趨勢,對于整個IT行業和企業用戶而言,必須意識到:云原生時代已經到來。
在黃允松看來,如果沿著IT技術與企業現實業務系統之間的關系脈絡梳理,那么在最初的工業時代,IT技術對于工業企業的作用是對業務的一種支持;在互聯網時代,雖然在互聯網企業中,實現了IT與業務的互相融合,但是對于工業企業而言,IT的價值和作用并沒有實現本質的改變。
而所謂數據經濟時代的到來,在青云科技看來,意味著整個IT技術已經從互聯網時代進入到了云原生時代:此刻,包括工業企業在內的所有行業,IT技術都將成為引領業務變革、與業務深度融合的企業能力的一部分,而云原生也將為所有企業提供以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來構建業務的方法和工具。因此青云科技關于未來技術和產品的規劃,“云原生”和“產業數字化”成為兩個最核心的關鍵字。
“云原生和產業數字化這兩個關鍵詞,代表著我們的現在以及未來的愿景:云原生是我們對整個業界、作為IT廠商對未來趨勢的總結;產業數字化是我們很多客戶正在做的事情。”黃允松說,“云不能簡簡單單地停留在數據中心,一定要走到用戶端,要從一個點變成立體的、可以覆蓋‘云、網、邊、端的一體化架構。這樣才能一步步幫助各種各樣傳統的產業做轉型,將IT的能力不斷傳遞到應用企業的生產端、消費端,用創新的技術做升級改造,讓IT能力與所有行業的應用場景做更具深度的融合,這才是產業數字化的真正含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字經濟對于眾多行業與企業而言,是終將抵達的一個目標,那么“云原生”就是需要緊緊把握的一個“數據”核心,而“產業數字化”則是基于這一核心,所具體展開的實踐方式。
這一點,在青云的產品規劃當中也有所體現:從產品側,青云將與數據相關的存儲平臺和數據庫產品,以及面向新應用開發的容器平臺歸屬到端到端的“云原生”能力;而云平臺、多云管理平臺、SD-WAN、物聯網平臺、邊緣計算平臺等,則歸為“產業數字化”的落地能力。換句話說,云原生更多是向內發掘IT架構的能力,而產業數字化則更多強調與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
對于前者的IT能力方面,青云科技擁有歷經9年時間,全棧自主設計、自主研發的分布式存儲產品家族QingStor、覆蓋全場景的數據庫產品家族RadonDB,以及投入3年時間,剛剛發布了v3.1.0版本的 KubeSphere 容器平臺。在本次會議上,三款產品都針對“云原生”提供了相應的能力,推出了新的產品和服務:QingStor正式迎來兩款全新面向云原生應用場景的新成員:NeonIO和 HydroFS;RadonDB宣布全面支持容器化部署;KubeSphere的新項目(OpenFunction)則針對獨立部署私有化場景,提供了一個基于云原生基礎設施的跨平臺的FaaS框架。與此同時,在關于與企業業務融合方面,青云科技此次在QingCloud云平臺、iFCloud多云管理平臺、IoT物聯網和EdgeWize邊緣平臺,也都在技術和產品層面做了大幅更新。
在此次青云科技推出的一系列新產品中,最為引人注意的,是在青云云原生家族中,推出了一個全象aPaaS低代碼平臺。
“這是在2017年底時,我們推動的內部項目,這個產品名字的含義取自:全知全覺,大象無形。”黃允松強調:“我們始終認為:應用程序的開發,不應該是以年、月、周來計算,而是應該以分鐘、以小時,最多以天為單位計算。同時,我們也認為,應用程序的開發一定需要有框架,大量重復性的活動,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第三,應用程序開發平臺需100%開源,并且要有最多的框架,且商業模式應該引入插件。”
具體到這一新產品的功能和價值,青云科技全象云平臺總監梁波介紹說:“它是一個基于云原生的、用于輔助構建企業各類數字化應用的工具和集成平臺。全象的意思:是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象限、各個環節提供軟件構建和支持服務。”因此,青云科技為全象云平臺定義了四個方面的能力:應用開發能力、API 聚合能力、系統連接能力,以及生態共創的能力。
梁波介紹說,普通用戶可以將全象云平臺理解為是一個通用低代碼工具:通過這個工具,用戶可以管理應用的生命周期,包括開發和 DevOps的環節,并且可以自行構建簡單的表單類應用、辦公自動化類的應用,也可以自定義各種基于Web或移動端的應用,或者生成一個專用的低代碼平臺。因此對于用戶而言,全象云,首先是一個能夠為用戶提供應用開發能力的工具。
在此基礎上,全象云平臺也能夠為企業用戶提供管理、代理和編排外部 API的能力,使得應用開發時使用和組合外部數據,能夠像使用本地數據源一樣:“例如我們可以將圖像識別的 API集成進來,在應用中使用這類能力;我們也可以將云計算 IaaS 或 PaaS 的資源管理、應用管理的API 集成進來,直接管理云平臺的資源和應用。”梁波說,如果用戶需要的不僅僅是外部的數據源,那么全象云平臺還能夠提供系統連接能力,將多個集成到全象云平臺的系統,進行相互連接,使用彼此的功能。
從某種意義上說,全象云更像是在技術和業務之間建立的一個更利于兩者融合的層級。對于用戶而言,這是一個將IT能力融入業務知識,最終提供業務能力的服務層;而對于青云科技而言,也是一個面向全行業展開的、能夠融合多個層級組件、接口、應用的開放商務平臺——這對于IT行業來講,也許并不鮮見,但是對于更加關注自身技術和產品的國內廠商來說,可能真的不多,青云科技在商務側的野心,可見一斑。
數字經濟是趨勢,云原生和行業數字化是不是唯一的實踐道路?沒有人有確切的答案。也許成功的道理有很多,條條大路通羅馬,只是當我們選擇啟程的那一刻,擁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路線圖,總是更安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