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劍
自2020年3月起,幾頭亞洲象離開云南西雙版納的棲息地,一路“象”北走來,到2021年6月9日,已經走了448天、500多千米。除了給沿途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攪擾之外,象群也成為網紅,成功吸引了國內外主流媒體的眼球。
其中,有一頭象由于鼻突缺失格外受到網友關注,為了方便識別這個象群,人們便將它們稱為“斷鼻”象群。針對這次“斷鼻”象群的離家出走,森林消防安全部門采用無人機跟蹤監控,并和沿途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引導象群行進路線,減少象群經過地區的損失。
這個事件讓人們感覺到了大象的威猛。對群象,不能用麻醉槍,因為會驚擾象群。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制服大象呢?
中國象棋里讓象不能隨意走動的好辦法就是“塞象眼”,也叫“堵象眼”或“卡象眼”。對這群出走的亞洲象,能不能塞住它們的“象眼”,讓它們不亂走呢?
首先,要明白“象眼”到底是什么?象棋里的“象眼”,指的是象的行走路線“田”字形的中央交叉點。有棋子在這個點上的時候,象就無法飛起來了。這個道理和象棋里的馬走“日”一樣,如果馬腿被“別”住,馬就跳不起來。
本質上,象棋是戰爭對抗的抽象化游戲。馬走“日”和象走“田”的最初含義,也是對行軍打戰時騎兵行進方式的一種比喻——古代軍隊中的馬和象難免會踩到莊稼地。象走的“田”,其實可以理解為兩個“日”,因為象的體積更大,破壞力更強。
所以,“塞象眼”并非是蒙住大象的眼睛,它和“別馬腿”一樣,還是在腿腳上做文章。
大象身材高大,體重上噸,相當于一輛重型卡車,想用一點繩索或者樹枝就“別”住象腿談何容易。然而,大象這樣的身形有個致命缺點,就是重心太高,而且腿部對身體的支撐作用非常關鍵,一旦跌倒,很容易受傷。如果用人類的運動員來打比方,那么大象是籃球運動員,而馬是足球運動員。
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如果一方使用了大象橫沖直撞,另一方可以采取的對策是在地上挖坑。這樣一來,敵軍的大象在沖鋒陷陣的時候就很容易崴到腳,失去重心而跌倒。所以,象棋里的“象眼”,最初的來源就是戰場上田地間的那個“坑”,“塞象眼”“堵象眼”或“卡象眼”的本來意義就是挖坑,讓大象跑不起來。
這樣看來,“塞象眼”的方法是具有破壞性的,是古代作戰時的工程技術之一,萬萬不可用到我們需要保護的這群亞洲象身上。這次,國內針對“斷鼻”象群主要采用了食物誘導的方式改變其行進路線,避免更大的損失,這個處置方法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