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志鋼
摘 要:習近平關于扶貧工作的論述內涵豐富、義理精深。論述中所蘊含的精神實質既成功解決了困擾中國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且對新階段如何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筑牢返貧防火墻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初心使命;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認識論與方法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民情懷
為解決困擾我國幾千年的貧困乃至絕對貧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黨的歷史使命、鞏固黨長期執政基礎、推進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和熱愛人民的偉大情懷,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并提出了諸多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幾年來,隨著習近平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貫徹落實,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脫貧攻堅戰也已取得全面勝利。因此,學習、感悟其精神實質并將其貫徹落實到鄉村振興工作與現代化國家的建設中,對于我們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與實踐意義。
一、做好扶貧工作,切實解決貧困問題是黨的初心與使命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與使命。而為人民謀幸福的“幸福”一詞在不同時期、不同群體中具有不同的內涵,但有一點是亙古不變的,那就是幸福需要基本的物質基礎做保障。因此,做好扶貧工作其實就是在為“為人民謀幸福”這一初心與使命的達成打基礎。同時,做好扶貧工作本身就是在踐行我們的初心與使命。
針對扶貧與初心使命之間的關系,2014年1月26日至28日,習近平在內蒙古考察調研時強調指出,“我們黨員干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在這里,習近平強調的“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鮮明地體現出我們追求的脫貧是全體人民的脫貧,我們追求的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我們追求的幸福是全體人民的幸福。因此,做好扶貧工作就是我們的初心與使命。2015年11月27日,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在這里,習近平再次強調了消除貧困是我們黨的一項重要使命,而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是在踐行我們的初心,實現我們的使命。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在重慶考察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時明確指出,“脫貧攻堅是我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這次我專程來看望鄉親們,就是想實地了解‘兩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還有哪些問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脫貧攻堅工作做得怎么樣。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在這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等莊嚴承諾無不體現出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一始終如一的“初心”。
習近平的講話高屋建瓴、站位高遠、義理精深且通俗易懂,將扶貧工作與黨的初心與使命之間的邏輯關系用最平實的語言進行了深刻的詮釋,而數千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好日子。因此,做好扶貧工作,徹底解決貧困問題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也是每一位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二、做好扶貧工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針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習近平給出了明確答案,那就是:“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習近平所言的“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不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相較其他社會制度具有優越性,一個關鍵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制度代表了最廣大人民利益,其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就是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所以說,做好扶貧工作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直觀體現。
針對這一點,2012年12月29日,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現在,我國大部分群眾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現了中等收入群體,也出現了高收入群體,但還存在大量低收入群眾。真正要幫助的,還是低收入群眾。”在這里,習近平指出,雖然我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尚有大量低收入群眾存在,而解決這些低收入群眾的實際問題的過程就是步入共同富裕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得以體現的過程。2019年10月17日,習近平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取得了顯著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響脫貧攻堅戰,全黨全國上下同心、頑強奮戰,取得了重大進展。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將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習近平的講話強調了做好扶貧工作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而我們在扶貧領域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更是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在全面小康來臨之際,在“兩不愁三保障”完全實現,在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得到解決的偉大時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進一步得以彰顯。
三、做好扶貧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厚植為民情懷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與使命。而堅守初心,不忘使命的一個重要前提與標準就是始終如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厚植為民情懷。
縱觀習近平的扶貧歷程,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講話中說:“40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過中國絕大部分最貧困的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貴州、云南、廣西、西藏、新疆等地。這兩年,我又去了十幾個貧困地區,到鄉親們家中,同他們聊天。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40年”,在這足以使稚子成長到不惑的時間跨度中,習近平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的真情,專注于使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工作實績都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習近平的為民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對扶貧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與部署,反復強調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并給出了最契合實際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思想。而習近平之所以能夠提出無比契合扶貧實際的“精準扶貧”思想與戰略就在于他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工作。為了訪真貧、看真貧、出實招,習近平的調研足跡從河北阜平到甘肅定西,從陜西梁家河到吉林延邊……幾乎走遍了中華大地的山山水水。在經過大量實地調研后,習近平指出,做好扶貧工作要“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扶貧扶到點上根上”。因此,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就在于他深入細致的調研,而能夠不辭辛苦、跋山涉水、訪貧問苦進行調研工作本身就體現出了習近平“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及“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為民情懷。
因此,在絕對貧困問題已經解決,在鄉村振興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全體黨員與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厚植為民情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偉大目標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周述杰.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時代意蘊和實踐價值——學習《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6).
(作者單位:中共開封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