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音樂學家郭乃安認為:“音樂,作為一種人文現象,創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樂的意義價值皆取決于人。”①同樣,在中華曲藝創造、表演、傳承與傳播中,“人”也是主體要素和意義載體。新的時代語境下,曲藝的傳承發展,更需要關注作為主體的“人”,在培養路徑上,則需要曲藝局內人與局外人的協作,將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人才的培養。
曲藝的傳承發展,離不開“人”,從創作、演出,到編輯、宣傳等,各個環節都需要特定的人才參與完成,才能形成一個“活”的曲藝生態環境。但是,概括而言,曲藝人才培養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迫切性。
(一)曲藝人才梯隊不健全
各地曲種絕大部分都存在人才梯隊建設不健全的問題,只是各自情況不盡相同而已。有些曲種發展狀況良好,傳承人員梯隊完善,老中青少完備,而有些曲種就只有中老年演員上臺了,年輕一代的演員完全斷檔。整體來看,曲藝人才的建設,呈現一種失衡的發展狀態。而這更會陷入一個怪圈,即本身傳承基礎好的曲種,會越來越好,而那些影響力低、傳承人員老齡化的曲種,其生存就愈發岌岌可危,即使有相關政策的扶持,其人才梯隊的建設也不可能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研究人才的培養上,根據當下大量存在的曲藝論文研究內容看,一方面存在研究者在研究對象上的關注不平衡問題:對傳播面、影響力大的曲種研究文章較多,地域性較強的小曲種研究成果較少;另一方面研究者的專業出身多為民俗學、民間文學或音樂學領域,而曲藝學出身的研究者數量則很少,使得相關研究難免存在關注點或理論升華上的偏頗。
(二)創作和演出水平參差不齊
我們總是感嘆某某曲種有多少知名演員,其藝術水平有多么高超,曾經引起過多么大的“追星潮”;或者也會感嘆,曾經有多少傳統的經典作品,等等。在這些感嘆的背后,其實是對當下創作和表演的作品質量的不滿與焦慮。雖然,變化或創新,是曲藝發展的必然規律和必由之路。但是,當下太多作品偏離了曲藝的本質、曲種的特色,對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產生了誤解或偏差,新的作品,打亂了業已形成的觀演關系和審美判斷,這正是讓人們不滿的原因所在。如有很多節目在創作和演出中,出現“歌舞化”“戲劇化”或者“去方言化”等問題,這恰恰丟失了曲藝是“演員以自身的本色身份,站在第三者立場或者說以第三人稱口吻所統領的‘說唱式‘敘述”②的本質特征,忽略了表演者的語言、角色及“說法中現身”諸因素之于曲藝曲種藝術身份的重要意義。
在表演方面,主要演員基本功不扎實,使得曲種藝術整體質量也因之而下滑。尤其是在網絡視頻和直播中,問題更大。如有的演員演唱時,因為背不下來唱詞而只能盯著屏幕看字幕,這勢必限制表演的發揮,該有的動作省略了,該有的表情也忘記了,大大降低了節目的藝術質量。這些在觀念和心態以及價值觀上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對創演工作者進行相關的藝術理論培養,也需要理論工作者從學術研究的層面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
(三)“技術”層面要求的忽視
技術和藝術是表演體系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方面,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技術”的含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充,這里論及的“技術”包括舞臺、音響等操作技術、電腦和手機軟件的使用、相機和攝像機等音像設備的操作和剪輯技術以及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新媒體”技術等。在互聯網已經深刻地影響著觀眾的審美意識和價值判斷的今天,我們的曲藝工作者發布網絡短視頻、從事直播等行為,如果作品基本信息不全,對曲藝的傳播是十分不利的;還有作品是舊有作品的直接上傳或隨意剪輯后再上傳,有的雖為新創,但是傳播主體往往一個鏡頭錄到底,而不懂運用鏡頭和剪輯更好地突出本曲種的特色。這些因素無不影響著曲種文化和曲藝節目的傳播效果。
曲藝人才的培養是曲藝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創作和表演、觀念和技藝;涉及到局外人和局內人的培養策略與路徑。而且,還包括“教”和“學”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曲藝工作者的學習,首先是作為學生的學,其次是所有工作者對相關知識、觀念和技能的學習;另一方面是“教授”,首先是老師的教,其次是作為局外人的院校、政府和社會組織等通過多元的形式來實施的教學活動。
(一)局外人層面
1. 落實政策扶持
一個藝術門類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支持。近年來,國家在政策上給予了中華傳統曲藝以持續的關注與扶持。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又印發《曲藝傳承發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提到“推動曲藝傳承發展,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繁榮文藝事業,推動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義。”③從主要任務看,“計劃”中提到了9項,其中“擴大傳承隊伍,提高傳承能力”“推出優秀作品,滿足人民需求”兩項,直接與曲藝人才的培養相關。前者反映出的問題是:從業人少、現有從業者的傳承能力不足;后者,就更具體地指出了在創作和演出方面,優秀的作品少,離人民的需要有距離。其實這兩條的核心內涵,都是把問題指向了人才的培養,因為,作品的創作需要人,優秀作品的產出更需要優秀的創作者和表演者。所以說,該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核心就是人才的培養。在國家版“計劃”頒布之后,河南、湖南、湖北、山東等地紛紛出臺相應的地方版“計劃”或相關政策,這些均顯示了“國家在場”在曲藝傳承發展方面自上而下的影響力,無疑會對各地曲藝的蓬勃發展帶來強勁的推動力。
2.擺正發展思路
“計劃”中已經體現了整體傳承和發展的思路,其中“擴大傳承隊伍,提高傳承能力”便是基于對全國曲藝從業人員的整體現狀的調研而提出來的。在曲藝團體中,需要努力提升全員的綜合素養和業務能力,讓人人有節目演,人人都能有自己擅長的或保留的節目,以此促使演員們主動性和創造力的發揮。
3.完善教育體系
要解決當下曲藝人才不足以及質量問題,需要盡快建立從基礎教育到中等,再到高等的現代教育體系。此外,還需有以政府和社會機構組織實施的各類培訓為輔。
目前,由中國曲協與遼寧科技大學共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首批12本教材④全部付梓出版,自此,曲藝高等教育有了專屬的教材,這對曲藝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還需要完善專業規劃、師資隊伍和教學體系的建設。“計劃”中提到“鼓勵曲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相關機構與專業藝術院校或藝術職業院校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建立長期合作機制。”⑤那么,有了高校曲藝教材體系的構建,這一項合作機制,便可得到盡快建立。
此外,還需要盡快將老藝術家的表演、口述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許多具備精湛表演功力的大師級傳承人、演員的藝術積累和風格,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記錄與整理。所以,從院團、高校到地方的非遺保護機構,需要在這方面達成一致,盡可能地協調好老藝術家、保護單位、管理部門、學術力量的關系,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共同做好老藝術家的口述資料、教學資料、表演資料的搶救性錄音、錄像,并能夠將這些資料,盡快轉化為教學資源,用于各類曲種人才的培養。
政府和社會等的培訓,則以文化政策、藝術創作、藝術表演、舞臺技術、網絡技術等有針對性的短期培訓為主。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相聲表演與理論人才培養”,202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古文”傳承人群研修班、天津藝術職業學院2020年曲藝表演(鼓曲)專業研修班,以及“第五屆全國曲藝自由職業者優秀人才培訓班”等,都是這樣的例子。
4.搭建推廣平臺
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認為,電視臺推出一些評書比賽,也是挖掘人才、培養人才,營造曲藝生態的一種方式。⑥目前,國家層面的曲藝評獎有“牡丹獎”,另外,各地還有不同主題的匯演、展演等,都為曲藝人才的推廣提供了很多平臺。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曲藝節目網絡推送到本年度馬街書會“第三屆優秀傳統長篇大書網絡擂臺賽”,“網絡”平臺的曲藝展演形式已經從初期的探索走上了更為系統化、專業化的道路,我們都看到了青少年的身影。除此之外,還有“曲藝英才培育行動”“曲藝英才計劃”也為表演和創作人才的培養,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希望主辦方能夠繼續辦下去。
5.加強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民俗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第一手資料搜集的基本渠道,也是從經驗上升到理論的必要手段。理論研究者應該加強與曲種間的交流、合作,從地域文化出發,開展田野調查。從學術角度開展的大量的田野調查,可以了解到不同曲種的生存現狀、歷史發展脈絡、藝術特色的形成與變遷、演員的成長之路、不同曲種間的異同及各自價值。田野調查的成果,能夠形成一種比較性的視野,供不同曲種的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借鑒,為曲藝人才培養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有針對性的路徑。
(二) 局內人層面
1.提升藝術水準
第一,重視口傳心授的重要性。口傳心授的方式,主要體現在藝術本體的面對面教學中,不管是在團體中的老人帶新人,還是在學校中的專業課等,這種方式,使學生對老師的要求、意圖和藝術處理等,能產生最直接、最及時的反饋與互動。在具體曲目教學、流派傳承等方面的教學上發揮優勢。而年輕曲藝工作者,需要及時、認真地向老藝術家學習,繼承他們的藝術精髓,將曲種藝術發揚開來。
第二,練好基本功。我們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諺語,是先輩們留下的至理名言。不練習,就難以在技術上達到和保持高水平藝術呈現的要求。如果演員的基本功不過硬,將不能較好地完成相應節目的表演,更不能很好地呈現該曲種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第三,實踐+反思。評書表演藝術家連麗如說:“最好的課徒方式,就是在書場里聽書,在書臺上說書,在實踐中磨礪。”⑦而藝術水準的提升,還需要演員們及時深刻而又落到實處的自省。這表現在舞臺演出之后的經驗總結和問題反思,好的經驗共享,不好的問題共同商榷,及時規避。
第四,加強曲種間的交流和借鑒。反觀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墜子等諸多曲種的藝術發展史,幾乎沒有哪個曲種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路走來的,無不是在于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曲種的交流和借鑒中,逐步完善自我、發展成熟并形成曲種流派的藝術特色。賈振鑫認為,某一曲種的學習者,同時應該掌握其他相近曲種的表演,⑧也可以看作是曲種之間交流與借鑒的表現。
2.積累文化知識
任何藝術,都不過是人類文化行為方式的一種。文化知識的積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素養的提升。豐富的政治、經濟、歷史、軍事、民俗等,文化知識的積累,能夠提升表演者“對作品的充分理解、對主題的深入挖掘以及對人物的獨特塑造”,更能提升“演員自身形象的塑造”。有些作品之所以藝術水平低、思想性不夠,就在于創作者或表演者文化知識積累不夠,不能夠準確抓住并反映百姓生活的亮點,更不能讓大眾從中得到生活和生命啟迪。
3.深化思想觀念
第一,摒棄“急于求成”的心態。曲藝的良好傳承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在于,曲藝工作者具有的耐得寂寞、長久堅守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敬業精神和勤學苦練、不重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品格。急于求成的創作和表演,都是拔苗助長,是人才培養和自我成長的絆腳石。40年前,陳云同志對評彈的發展提出了“出人、出書、走正路”的要求,其中對于“出人”,他說“出人,不一定要求一下子出十幾個,能先出三五個人就很好,逐步提高、增加。”⑨這強調的正是人才培養不可急于求成。
第二,要有作為曲藝工作者的身份認同。溫州鼓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阮世池對于鼓詞書目的編創缺少反映現代生活的曲目時說:“可惜我年紀太大了,我要是年輕,我肯定會把這些詞多編點起來,學起來唱,也給聽眾帶去一些新鮮感。”⑩這就是鮮明的身份認同。不管是教,還是學,不管是新人、還是老人,真正建立這樣的意識,才能取得藝術上的成功。
第三,正視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曲藝工作者們需要多看看、多聽聽本曲種的知名老藝術家對其藝術生命歷程的講述,從中就可以了解到他們的成功之路及其經歷的艱辛。應該說這其中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就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我們不是不能創新,而是首先要把傳統繼承好,如此才會使創新因具有了曲種的本質而更具“底氣”。
第四,“德藝雙馨”的觀念。“學藝先做人”,只有重視思想品德的修養,曲藝工作者們的藝術道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長。很多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不僅藝術水平頂尖,而且都具有不計名利、關愛后學、處處為他人、為集體、為國家著想的無私奉獻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4.掌握相應“技術”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曲藝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真正意義上有效的網絡傳播,需要的是穩定的、高質量的內容輸出,而不是毫無主題、支離破碎、動機不純的內容,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內容發布。上文提到了當下網絡曲藝傳播中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現有大部分曲藝人才缺乏相應的網絡知識和技術,所以需要在今后的人才培養中,在該方面予以加強。如學習并掌握相關圖片、視頻的基本鏡頭語言、拍攝、剪輯技術,網絡傳播平臺(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的發布規則及技能等。運用這些技能,有效推動曲種、曲目的傳播和發展此外,賈振鑫還認為,讓學生經過專門的訓練而掌握“能夠完成曲藝演出的策劃實施與市場運作的工作”的能力,11也是“技術”所包含的內容。
曲藝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穿過歷史車輪的滾滾濃煙,從古代走進當下,依然是廣大人民最親密的精神生活“伙伴”。然而,在多元文化形態、審美方式的沖擊下,曲藝的整體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危機,尤其是人才的培養問題,需要我們重點關注。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因此,曲藝人才的培養,核心在于全體曲藝工作者從自身著力,不斷學習,從各個方面完善自我,構建良好的曲藝本體發展機制,同時還需要政府、文化部門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作,健全曲藝的外部生態語境,推動曲藝人才培養的全面開展,努力實現曲藝人才梯隊建設,進而促進中華曲藝文化的全面復興與繁榮。
① 郭乃安:《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中國音樂學》,1992年第2期,第16頁。
② 吳文科:《論曲藝的本質特征》,《曲藝綜論》,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版,第6-7頁。
③ 詳見《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曲藝傳承發展計劃>的通知》,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2019年7月16日。http://zwgk.mct.gov.cn/zfxxgkml/ghjh/202012/ t20201204_906378.html.
④ 12本教材為:《中國曲藝藝術概論》 《中國曲藝發展簡史》 《相聲表演藝術》 《評書表演藝術》 《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山東快書表演藝術》 《快板表演藝術》 《中華曲藝圖書資料名錄》《中國少數民族曲藝藝術》 《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 《中華曲藝書目內容概覽》。
⑤ 詳見《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曲藝傳承發展計劃>的通知》,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2019年7月16日。http://zwgk.mct.gov.cn/zfxxgkml/ghjh/202012/ t20201204_906378.html.
⑥ 吳文科、常祥霖、劉蘭芳、連麗如:《傳統曲藝“昨夜雨”,如何澆開“今日花”》,《光明日報》,2019年9月2日,第8版。
⑦ 吳文科、常祥霖、劉蘭芳、連麗如:《傳統曲藝“昨夜雨”,如何澆開“今日花”》,《光明日報》2019年9月2日,第8版。
⑧ 賈振鑫:《從當代曲藝生存環境看曲藝人才的社會需求與目標定位》,《山東藝術》,2016年第3期,第100頁。
⑨ 陳云:《出人、出書、走正路》,《陳云同志關于評彈的談話和通信》,中國曲藝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頁。
⑩ 郭藝主編,黃慈帖編著:《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阮世池卷》,浙江攝影出版社,2019年版,第103頁。
11 賈振鑫:《從當代曲藝生存環境看曲藝人才的社會需求與目標定位》,《山東藝術》,2016年第3期,第101頁。
(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