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笳
2017年深秋的一天清晨,天空剛剛露出一縷晨曦,街燈還在明晃晃地亮著,天安門廣場早已是人頭攢動,車來人往、熱鬧非常。只見人挨人、人靠人、人擠人,層層疊疊足有數千人,他們中有廣東人、臺灣人、貴州人、四川人、陜西人、新疆人、東北人、江浙人,全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外省人。他們干嘛來了?到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
人群之中,只見一位80多歲的老人,個頭不高,頭發花白,皮膚黝黑,身穿白襯衫外搭黑色翻領夾克,一雙長滿厚厚老繭的手緊緊攥著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左胸上別著一枚嶄新的共產黨員黨徽,當莊嚴雄壯的國歌聲響起時,老人凝視著國旗,哼唱著國歌,飽含著熱淚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黃老,您看天安門前的這是外金水河,往里走啊,里面還有一條內金水河,我們陪您去看看!”
“哎!好,好,好。”來到故宮,站在廣場。
“黃老,您看,這是故宮的中軸線,像不像一支箭!這內金水河像不像一把弓?”
“像,像。”看著玉帶般流淌的金水河,黃老的思緒一下子就飛回到離北京2000多公里的家鄉。
在貴州大山深處的草王壩村,過去有這么一首歌謠:(唱)“山高路險石頭多,出門難走盡爬坡;一年四季苞谷飯,過年才有米湯喝。”
草王壩村世世代代不通公路,不通電,整個村子唯一的生活水源就靠一口望天井,別說澆地,就連吃的水都不夠,村民們不分晝夜地排隊接水,一個小時才能等到半桶水,村民也常常因為接水而發生爭執。
這樣的苦日子熬到20世紀60年代。那時,老人血氣方剛,是村干部,24歲入的黨,大家叫他小黃。為讓鄉親們能富起來,在村里開會時他拉開嗓子說:“鄉親們,為了我們能過上好生活,我們必須要把水引進來。”
“引進村來!咋個引?拿水桶挑啊?”
“黃三娃,山那頭,馬家河的水多得很撒,我們可以把水引進來……”
“嘿,說得輕巧,吃根燈草!馬家河離草王壩有好遠,未必你還不曉得?十五六里路!”
“三孃,只要我們大家齊心協力,就可以把水引得過來。”
姜大伯叭了一口葉子煙說:“引水要不要錢哦?”
“當然要撒,我們大家一起想辦法嘛!”
“哎!先說清楚哈,我是拿不出錢來的喲。我家老大三十好幾了,還沒得討婆娘,屋頭那滴滴錢,要留到起結媳婦喲!”
“三孃,為啥子我們村有好多光棍呢?就是因為我們草王壩太窮了,哪個姑娘愿意嫁過來嘛?要想過上好日子,首先得有水灌田,要想有水灌田,就得出力出錢。現在是百把塊,往后是一輩子的享福哦。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草王壩就是我的家,仡佬族的鄉親都是我的親人,莫非我還……”
“唉!大隊長,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還得先去排隊挑水,要不然一哈兒撒只有喝西北風嘍!”張二哥提起扁擔就想溜號。
“不要走!”小黃一聲喝,從挎包里捧出一把錢:“這是我賣豬的錢,全部拿出來修水渠用。”
全場突然靜了下來,姜大伯“噌”一下站起來:“小黃這是為我們大家辦好事,我們大家要支持他。”
“我不僅是村干部,我也是一名黨員,只要我們大家團結,我們一定能把水引進大山,引到我們村。”
于是小黃就挨家挨戶地動員,鄉親們有的賣年豬,有的賣羊子,衛生組的徐洪永把自己女兒婆家下的彩禮錢拿了出來,年邁70歲的孤寡老人沈民全捐了40元,小黃和指揮部成員來回奔波,終于湊足集資款。
資金到位了,引水工程終于開了工,渴怕了的鄉親們鉚足了勁,干得熱火朝天,還為這條未來的水渠起了個響亮的名字“紅旗渠”。
這渠要通過3處上百米高,沒有踏腳點的懸崖,全靠雷管炸藥來推進,工程之艱巨,施工之危險可想而知。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測量全靠竹竿和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是直接糊上黃泥巴;沒有起重設備,就在腰間拴根麻繩到懸巖下用錘子鑿。但由于水利知識的欠缺,這條堅持了整整11年的溝渠和鄉親們的心一下子就被洪水沖得七零八落。
“紅旗渠”夭折了。
春來暑往,當年的小黃也變成了老黃,在一次縣里出差,老黃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心里想鄉親們還在吃苞沙飯。
“不行,一定要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這渠還得修,得修一輩子。”
因為曾經經歷過失敗,再修水渠的提議遭到不少人的反對。
“我就說嘛,是你年輕嘍,引水這種話當然隨便講。”
“就是撒,你要是引得進水來呀,我就拿手板心煎蛋給你吃。”
“對頭,你要引得進來水,我把名字倒起寫。”
老黃跑鄉里,跑縣里,爭取到了政府的支持。隨著1992年一聲炮響,水渠再次開工了。
車路不通,需要炸藥,老黃光腳步行到30公里的炸藥廠去背;需要雷管,老黃徒步100多公里去扛。
修渠期間,每天200多人帶著紅薯、土豆扎進深山,施工隊在前面放炮打槽,村民緊跟其后砌石筑渠。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的努力,大山的兒女們用雙手硬生生地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主干7200米、支干2200米的水渠。
跨過3個村,繞過3重山,穿過3處絕壁,越過3道險崖的“生命渠”終于完工了,實現了零傷亡的光輝成績。村民們也自發地把“紅旗渠”改成了“大發渠”。當年的草王壩村如今也改名為團結村,更是譜出了新的歌謠:(唱)“不怕山高石頭多,苦干就能把貧脫;打巖引水造梯田,窮村變成金銀窩。”
整整36年,老黃干了一件事,徹底打破村莊“干渴”的宿命,帶領千余人打開脫貧致富之門。
沒人記得老黃一生流過多少淚,但記憶中的幾次落淚卻都令人刻骨銘心。第一次落淚是年僅23歲的女兒和13歲的大孫子不幸離世,而那時老黃赤腳翻越大山、飛躍溝渠,用雙手戰天斗地、挖山鑿渠。又一次落淚,是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看見了“大發渠”里一泓清泉越過懸崖、繞過絕壁,流進村民的心里。再一次落淚,是走進首都北京,第一次看到廣場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
“黃老,這金水河是古人為了風水,是給皇帝修的。您的渠,是為了老百姓的幸福,是給百姓修的,您這真是一個人,一輩子,一條渠,不簡單啊!”
是啊,偉大從平凡中走來,偉岸從普通中走來,他正是遵義市播州區平正草王壩村的村支書黃大發。時間釀造了黃大發的“時代英雄”,歲月成就了黃大發的“時代楷模”。若不是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若不是與草王壩群眾有著共同的信仰和堅守,若不是始終不忘共產黨員的初心和責任,又怎會有同呼吸、共命運的感情認同與共情共鳴,又怎能譜寫出這當代愚公的奮斗經歷。
這正是:一泓清泉繞山崖,犧牲小我為大家;愚公精神傳萬代,人間開遍幸福花。
點評:
前不久,中國曲協開展了慶祝建黨百年優秀曲藝作品征集活動,廣大曲藝工作者踴躍參加。征集到的作品曲種多樣,題材豐富,而歌頌在建黨百年歷程中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則占據了相當比重,反映“當代愚公”黃大發事跡的評書《一泓清泉》就是其中一篇不錯的作品。
黃大發,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群眾,歷時30余年,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采用評書這種擅于表現鮮活生動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節、曲折精彩的故事的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去展現人物黃大發畢其一生帶領鄉親們戰天斗地、鑿渠引水的脫貧攻堅故事,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說書講古勸人方,強似聽經做道場。”評書,以繪聲、繪色、述人、狀物為根本,加之構細節、設懸念、牽人情、梳書理,使所講故事真實生動、感人至深。《一泓清泉》以黃大發為主像,草王壩村村民為群像,圍繞“修渠”這個事件展開人物畫像。一修紅旗渠時,黃大發對修渠的堅定執著與村民的否定懷疑;經歷紅旗渠夭折后,再修渠時黃大發仍然堅如磐石要帶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信心信念,以及經歷失敗后村民們對修渠這件事的氣餒和反對,兩相對比之下,更反映出黃大發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立下愚公之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砥礪前行”的崇高精神。而在黃大發語言和行動的感召下,村民們也打消種種負面情緒,出錢捐物,一心跟著黃大發開山修渠,最終引得一泓清泉來,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用評書講好一個故事,細節至關重要,沒有細節的書,聽起來會索然無味。而《一泓清泉》中對修渠前后當地兩個歌謠的對比、黃大發勸說鄉親們的話語、黃大發記憶中的3次落淚、修渠時缺技術缺設備缺知識等細節的述說,進一步增加了觀眾對修渠的艱難、黃大發的不易、修渠成功后鄉親們的喜悅等的感知,也更深地詮釋了黃大發“政治堅定、一心為民、埋頭苦干、百折不撓”的精神內涵。
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曲藝,底蘊深厚,它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溫潤著普通百姓的心靈。英雄楷模千千萬,他們的故事需要我們去傳頌,他們崇高偉大的精神需要我們去弘揚,希望廣大曲藝工作者創演出更多歌頌英模、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佳作,唱響新時代弘揚正能量的更大和聲。
(點評:本刊編輯部)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