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智逵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提供了行動綱領。北京市門頭溝區檔案史志館館藏的《北京市門頭溝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1990—2050年)(討論稿)》(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形成于第一步戰略目標基本實現之際,是對門頭溝區實現后兩步戰略目標尤其是建設小康社會的規劃,展現了門頭溝區在剛解決人民溫飽問題時對實現共同理想的憧憬。
1987年6月,北京市政府在試點基礎上,決定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完成郊區縣域規劃的編制工作;[1]8月28日,市委、市政府在對關于分區規劃和遠郊縣城規劃的報告的批復中強調“城鄉規劃是城鄉建設的‘龍頭,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指示把城鄉規劃工作進一步深入搞好。[2]1988年5月18日,北京市縣域規劃工作會議召開,會議要求在1982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和中央批復精神的指導下,按照調查研究、編制規劃方案和起草規劃報告兩個階段,全面開展遠郊區、縣的縣域規劃。[3]1988年8月,門頭溝區縣(區)域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完成規劃綱要。規劃綱要不同于區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只是編制區域規劃的階段工作成果。雖然按照全市統一要求,區域規劃的目標主要到2000年,但是由于門頭溝區自1980年起連續開展了三次致富大討論,“熱愛門頭溝,開發門頭溝,建設門頭溝”的號召在全區獲得熱烈響應,因此門頭溝區一直把編制區域規劃視作深化改革開放的內在需要,主動提高了調查研究的工作標準,規劃綱要直接展望到2050年。

1987年4月26日,鄧小平在談及制定“三步走”現代化發展戰略時指出,“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把目標定得不切實際,也不能把時間定得太短”[4]。因此,規劃綱要不僅對接“三步走”現代化發展戰略,在時間跨度上長達一個甲子,還要把握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最大實際,回答好門頭溝區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如何處理城鄉關系、工農關系的問題,在編制過程中要堅持貫徹兩項方針。所謂兩項方針,一項是指“服務首都,富裕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旨在明確門頭溝區在北京市發展中的定位,強調農村為城市服務,同時農民在為首都服務過程中自己也得到富裕;另一項是指“城鄉一體,互相支援,發揮優勢,全面發展”,即立足縣域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強調城鄉之間要互為資源、互為市場,發揮雙邊優勢,等價交換、互惠互利,消除城鄉壁壘,疏通城鄉渠道,促進城鄉經濟繁榮。
《規劃綱要》的正文包括“基本情況”“‘六五計劃的回顧”“優勢和劣勢及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和“規劃目標和任務”四個部分。其中,前三個部分闡明規劃編制的區情依據、歷史依據與理論依據等“三個依據”,第四部分落實門頭溝區現代化建設要追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三個效益”。
“基本情況”部分梳理了《規劃綱要》編制時的區情。彼時,門頭溝區域內共有18個鄉級行政區,其中區屬15個,北京礦務局所屬3個。這3個鄉是北京礦務局在門頭溝區所屬煤礦的主要所在地。因此,門頭溝區雖然曾名為京西礦區,擁有千年采煤史,但受雙重管理體制影響,《規劃綱要》只涉及地方煤礦的生產建設。
“‘六五計劃的回顧”部分總結了門頭溝區1981年至1985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傲濉逼陂g,門頭溝區經濟社會蓬勃發展,主要指標全部實現翻番。喜人的成績為門頭溝區展望未來樹立了信心、積累了經驗,同時,快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尤其是污染日趨嚴重等問題,為編制《規劃綱要》指出了方向,提供了焦點。
“優勢和劣勢及發展中的主要矛盾”部分集中了《規劃綱要》對門頭溝區發展的理論貢獻?!兑巹澗V要》列出門頭溝區具有7項優勢、4項劣勢與4條發展矛盾。其中,優勢“土地資源數量大”與劣勢“缺土”的同時存在看似相互矛盾,但其實原因是門頭溝區雖然擁有廣袤的山區,但活土層薄,水土保持差,較難滿足作物生長需要。類似的,雖然門頭溝區具有“水資源較豐富”的優勢,但土壤侵蝕嚴重,蓄水能力低,且降雨分布不均勻,進而演變成“缺水”的劣勢。正是由于在實踐中認識到生態系統存在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門頭溝區群眾當時便總結出“山水林田路,綜合開發就能富”的山區建設經驗,這在《規劃綱要》中獲得了充分體現。
“規劃目標和任務”部分由“指導思想和主要規劃目標”與24項具體任務組成。其中,主要規劃目標按1980年不變價格列出了全區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農村經濟總收入、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等4項指標到1990年、1995年、2000年、2050年的各自目標值;24項任務則秉持“力求使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相統一”的理念,著力推動全區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的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為此,《規劃綱要》首次在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中專門部署環境保護工作,強調“保護好環境,防止被污染和破壞,維持生態平衡,為人們創造優美適宜的生產、工作和生活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并逐一確定了全區大氣、水質、廢渣、噪聲污染整治工作到1995年與2000年的各自目標及主要措施,標志著門頭溝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業已站上一個新臺階。
1990年,門頭溝區區域規劃領導小組編制完成《北京市門頭溝區區域規劃》。這部區域規劃不僅繼承了《規劃綱要》對門頭溝區發展優勢、劣勢與主要矛盾的研究成果,而且圍繞《規劃綱要》中的24項任務,從農業、工業、城鎮等三個方面擘畫全區空間布局,努力同步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推動全區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規劃綱要》的60年時限已經度過一半,門頭溝區的滄桑巨變早已超過當年最好的預期。如今,門頭溝區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上打造“綠水青山門頭溝”,繼續奔向現代化。撫今追昔,《規劃綱要》形成時,在門頭溝區點燃的萬丈豪情絲毫沒有消減,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的逐夢道路絲毫沒有改變,而這正是門頭溝區誓做“兩山”理論守護人最堅定的支撐,是2035年與首都一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最根本的保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3]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城鄉規劃卷·規劃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270,271.
[2]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政權政協卷·政府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489.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10.
作者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檔案史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