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文杰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總是遇到很多現象,激發出許許多多的思考和疑問。而我們做父母的,也總是希望更多更好更全面地解釋給孩子聽。但實際上,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個人學習的不竭動力。對于孩子來講,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與生俱來的,如何保護好孩子的這份好奇心和求知欲呢?
故事筆記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總是會聽到孩子問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我也不例外。
某天和兒子云書在室外打籃球,已經是晚上了。回家的時候,我們并肩走在路燈下,看著自己越來越長的影子,孩子突然問我:“爸爸,為什么晚上在路燈下走路的時候,影子會變長?”我說:“那是一種光學現象,路燈發出的光本來是要照在地上,但是我們擋住了它的去路,至于它越來越長,是因為我們所站的位置,路燈影子和我們本身要在同一條直線上……”說的時候,我自己都感覺不是很明白。回到家里,我在紙上畫圖,試圖把原理講給他聽。孩子聽得似懂非懂,又有些不耐煩:“行了,爸爸,我不想知道了。”這讓興致勃勃的我,感到有些挫敗。
又有一次,我開車接兒子放學回家。車開到一個路口,突然變了燈,我急忙剎車。隨之而來的是,后座上的兒子撞在了前座的靠背上。兒子并沒理會疼痛,而是問道:“爸爸,為什么你急剎車,我會撞在椅背上?”由于正在開車,所以我只是簡單地跟他說:“那是因為慣性,你以后學物理就知道了。”車走著走著,路遇拐彎,車子過彎道的時候,兒子的身體傾向一頭,于是他又問我:“爸爸,為什么轉彎的時候,我往一邊歪啊?”我還是跟他說:“那是離心力導致的,你以后學物理就知道了。”兒子忍不住問了一句:“啥是物理啊?”我說:“物理是一門學科,專門研究大自然發生的各種現象,一句兩句說不清楚,回頭爸爸給你買書看。”
回去后,我就立刻上網給他買了一套有關物理啟蒙教育的書。云書放學回到家看到書的時候,高興極了。他立刻抱著書,飯也不吃,一口氣看了4個小時,全都看完了。看完后,他經常跟我討論書中的內容。我特別開心,因為我發現,他有很強的自己學習的能力,我只要幫他找到合適的方法就好了!
思考筆記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總是遇到很多現象,激發他許許多多的思考和疑問。而我們做父母的,也總是希望更多更好更全面地解釋給孩子聽。但實際上,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我們是父母,不是教育家,我們的講述方式也許不能讓孩子接受,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泯滅了孩子原本的好奇心和求知熱情。我們想告訴孩子更多知識的渴望,可能又會使孩子缺乏自我學習、思考的過程,讓孩子逐漸喪失主觀能動性和自我學習的能力。
記得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這難道不是我們父母希望看到的嗎?
專家點評
助燃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十來歲的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云書的爸爸以前是工科生,對于教育孩子來說,這既是優勢,又有局限。
優勢在于當孩子問到很多生活現象時,作為工科生,又從事科研工作的父母,很可能不僅熟悉問題,也了解事情的原理,甚至還在做相關領域的研究。打開話匣子的話,講個幾天幾夜都有知識儲備。這很可能會讓文科出身的父母、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都艷羨不已。我的一個理科出身的科學家朋友,最大的樂趣,就是自己研究高考數理化題目的各種解法。
那又有什么局限呢?十幾歲的孩子,思維發展還處在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當孩子對世界睜大雙眼,好奇探索的時候,求知欲是旺盛的,但是理性思維卻還沒有發育成熟。這個時候,引領孩子進入科學世界的啟蒙工作,需要更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發展階段,而不是想當然地用成人擅長的方式講解,尤其是不能用抽象邏輯思維來講授。否則,孩子不僅不容易理解,而且很快就會產生厭惡的感受。時間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會被削弱,甚至被泯滅。
高知背景的父母還有另外的特點,就是常常希望一次把知識講得全面,講得系統,讓孩子全面掌握。但是,十幾歲的孩子,能夠保持穩定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在學校課堂上的注意力維持時間是20分鐘左右,教師總是要通過變化教學手段,讓學生更投入地學習和練習。因為家庭的環境氛圍跟學校不同,孩子在家里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會更短。父母給孩子講授超過20分鐘,孩子就會極為不耐受,產生煩躁情緒,進而對知識和父母都會產生負面態度。嚴重的情況,孩子會產生厭學情緒,造成成績下降甚至不去上學的結果。
云書爸爸及時反思自己的育兒模式,停止了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給孩子講解抽象的物理學知識的方法。轉而用了更有效的方法—他先是強化孩子的“好奇心”,說“你以后學物理就知道了”,然后用了更適合青少年思維特點的工具“一套有關物理啟蒙教育的書”。這種由專業人員專門開發的適合孩子大腦學習水平的書,主要用圖畫、比喻、類比、互動等手段,讓孩子在形象思維水平和動作思維水平上充分體驗抽象的知識,激發更強的興趣,會推動孩子在探索自然現象、掌握科學知識的道路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