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知明

“老師,我們不要你走。”
“老師不是走,是招募新的老師來一起陪伴你們。”
“老師,你幫我們告訴新老師,我們很喜歡你們這樣的老師。”
2019年的彝族年期間,大涼山里的一間教室,一群孩子圍著年輕的支教老師。因為要奔赴四川各高校進行招募宣講活動,上海杉樹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杉樹公益”)的支教老師不得不與孩子們暫時告別。佳琳就是其中一員。
支教,但不完全是支教
在宣講會上,佳琳談起被杉樹支教吸引的原因,其中一條就是認同其“兩條腿走路”的理念,“希望自己能在奉獻愛心、幫助孩子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職場能力”。
杉樹公益于2015年成立,由多位企業界人士發起、支持。順理成章地,杉樹公益將企業運營和管理的經驗引入公益組織的理念架構與日常運行。例如,堅持用“管培生”(以培養公司未來領導者為主要目標的特殊項目)標準來培養支教老師,既服務于當下教育教學工作,又為支教老師就業做準備。
瑞琦是杉樹支教的第一批支教老師,大三結束后,她在涼山州西昌市蕎地鄉中心小學支教了一年。這段經歷給她的職場生涯提供了什么支持?瑞琦認為可以分為“道”和“術”兩個層面。“道的層面,杉樹教會了我對待工作的態度,‘陽光、敬畏、共創、專業,不僅是口號,也是價值觀的熏陶。”在“術”的層面,她提到了杉樹公益對工作底層邏輯的培養,在支教過程中,她見到了許多企業高管來傳授職場經驗,這些讓她在進入職場之時,能夠迅速進入狀態。
為什么要這樣做?杉樹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丁捷解釋道,她在調查中發現,70%左右的支教老師沒有從事教師行業的打算,他們在支教結束后會重新進入職場。“可是如果求職簡歷里只寫支教,很多企業認為他們跟剛畢業的學生沒有什么區別。”于是,杉樹公益致力于讓支教老師在付出愛心的同時,收獲職場能力的成長。
同時,杉樹公益借助企業界人脈資源,向支教老師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在支教結束后,瑞琦回到學校讀完大四,找工作期間,她得到了一位杉樹公益志愿者的推薦,進入電通安吉斯集團實習,并順利轉正。
由于堅持長期支教才能長期影響的理念,支教老師服務時間短則1年,長則2年,而杉樹支教一直不愁招不到志愿者。當面對困難時,杉樹支教老師也會更堅定地守護初心。“如此,在志愿者、學校和公益組織之間,就實現了共贏。”丁捷說。
一名支教老師是如何煉成的
2020年4月報名截止,共有1142人報名杉樹支教老師。幾輪面試后,最終只有127人留了下來。緊接著,5~6月份進入線上培訓營,進行教育、教學、心理、職業能力培訓。7月份進入杉樹領導力成長營,培養職場基礎能力。8月,來到四川涼山,進行為期一個月左右的線下崗前培訓,在反復試講、聽評課的過程中錘煉教學技能,打磨課堂,為最終站上講臺進行最后的實戰演練。
最終,76名支教老師脫穎而出,趕赴8所小學任教。然而,考驗遠未結束。每周末,支教老師要舉行一次學習活動,前不久,佳琳參加了“期末復習”主題的周末學習會,學習相關經驗。每學期,杉樹公益還會發起兩場大型聽評課活動,所有支教老師講課、聽課、打分,并在內部進行排名。
每學期結束,支教老師還要作述職報告。參考企業述職報告的標準,杉樹公益也會邀請企業管理人員參與。這一環節給老師們帶來了不小壓力,曾有老師因壓力過大躲在洗手間大哭。不過瑞琦認為,從這個過程中受益匪淺。
而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支教老師面臨的考驗之一,就是與當地老師的相處。雙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等問題上存在理念差異,如何形成育人合力?杉樹公益強調“主動、陽光”的心態。在人員充足的情況下,每一位支教老師都要在拜師儀式上與一名當地老師“結對子”。佳琳第一年在西昌市磨盤鄉紅苕壩小學任教,就拜了當地老師為師傅,師傅教四年級一班,她教四年級二班,經常向師傅請教班級管理等問題。
支教的第二年,佳琳來到西昌市民勝鄉核桃村明天小學任教,學校里有13名支教老師,2名當地老師,包括校長。校長的家就在學校旁邊,院子里種了幾棵櫻桃樹,櫻桃成熟的季節,校長會叫佳琳他們過去摘了吃。面對的是同一群孩子,懷著對孩子同樣的愛、對教育事業同樣的熱情,支教老師和當地老師自然而然跨越隔閡,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學生,也是支教老師面臨的考驗。佳琳所在的明天小學,202名學生全部是彝族孩子。“我們支教老師不會彝語,上課很難很難。”佳琳嘆了口氣,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交流都困難,“我們慢點說,也許他們能聽懂,但是他們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佳琳還記得家訪時遇到一個孩子,還在上幼兒園,但漢語說得特別清楚,也不像其他彝族孩子那么羞怯,大大方方地表演舞蹈。經過了解,原來這個孩子曾跟著爸爸媽媽外出打工。而大多數孩子是留守兒童,由于缺乏語言環境,普通話水平和自信心都亟待提升。
隨著“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的推進,這一情況正在好轉。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校園生活,孩子們的漢語水平也會有明顯提升。“拿語文成績舉例,有時候六年級的平均分比一年級高幾十分。”佳琳說。
當然,涼山孩子有著自己的優勢,他們熟悉大山,鄉村生活經驗豐富,體能好。佳琳曾家訪過一個住得最遠的孩子,孩子說自己上學要走一個半小時,那天佳琳走了將近三個小時。路上聽到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老師您快點,老師您快點。”
“當地教育局就是最大的客戶”
隨著涼山教育的硬件設施逐漸完善以及絕對貧困現象的消失,捐錢捐物資的公益逐漸不再被需要。丁捷認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回答好捐助人的問題:你們拿了這筆錢,到底干了什么?“任何一個組織都要追求效率,追求產品的最優化,在這一點上,公益組織和企業沒什么不同。”丁捷說。在她看來,公益組織要靠“優質產品”發展壯大,而“當地的教育局就是最大的客戶”。
一方面,不做與“客戶利益”相違背的事情,尊重當地的付出與努力,擺正自身的定位,“添磚加瓦,而非救世主”。另一方面,“成就客戶,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態度去跟當地合作,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杉樹公益與當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杉樹支教老師能夠獲得由涼山州教育局頒發的“支教證”,成為涼山地區首批“持證上崗”的支教老師。
對于支教老師與當地的融合問題,杉樹公益為了調動當地教師的積極性,協調當地教育局向結對子的當地教師發放“帶徒津貼”。非物質層面,杉樹公益要求支教老師抱著謙虛的態度,主動向當地老師請教。瑞琦回憶道,她在教學和學生管理上遇到棘手問題,都會主動找當地教師請教,平時一起吃飯,見面主動問好。面對這樣一群年輕、陽光、積極、富有愛心的支教老師,當地老師深受觸動。
在良好環境的支持下,杉樹支教老師能夠安心地進行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大膽嘗試教育創新項目。佳琳第二年調入明天小學,正是要嘗試探索杉樹支教2.0模式,在借助本地骨干教師力量的同時,加強“共建”屬性,建設讓彝族孩子幸福棲居的美麗校園。目前,已經基本完成硬件設施改善,下一學期開始,將落實相關課程與活動。今年7月份,雖然為期兩年的服務期已經結束,但佳琳決定再多留一年。“因為舍不得孩子,也想把未完成的事情繼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