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恩東
不久前,“生鮮遼寧”首季第二場,十三個大米品牌登臺亮相,晶瑩的米粒或蒸煮、或日料,現場新浪、騰訊、《新農業》等多家媒體直播,通過在線數十萬人將遼寧大米的“色、香、味”傳播至全國各地。
說起遼寧大米,必須直奔主題——形色、稻香、飯味,三位一體才能詮釋真正的好米。
形色。遼寧大米是北方粳稻的杰出代表,質地分明、晶瑩剔透的遼寧大米,就是一副共和國長子的樣子,既是米中翹楚,但卻從不孤傲,相合他米,依然給你滿盆精彩。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遼寧大米像諸多戰略物資一樣,一列列日夜不停地運往關內,精神飽滿地走上了千家萬戶的餐桌。
稻香。剛參加工作時下鄉,就聽老前輩講,抓一把米能聞到稻香,說明這米品質極高。遼寧大米就是這樣,已有數百年栽培榮譽史,尤以本溪市桓仁縣皇封碑記“京租稻”為最高境界。遼寧地處最佳水稻緯度、生育期在北方粳稻區最長,因此才能光合作用出迷人的稻香。就連對水稻精益求精的日本,幾十年來也跑到遼寧種大米吃了。
飯味。很久以來有一個誤傳,近年越傳越盛,說的是飲食習慣:南方食米,北方喜面。其實不盡然,硬爽有致、軟糯不丟的大米,對太多的北方人(多為東北人)來說才新農業是真正的飯味。粳稻一年一季,非秈稻一年多季可比,飯味更足。北方的人去南方久了,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來碗大米飯(粳稻),哪怕不就任何菜,仍然吃得意味深長。
負責任地說,遼寧東部、南部和冷涼山泉區域的米,是粳米最好的栽培區,沒有之一。因此說天遼地寧,天賦好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