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茹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見在農村發展生態農業符合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理念,有經濟效益,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助推鄉村振興的必要手段。
1生態農業的定義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相結合,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加速和交通快速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發展。
2發展生態農業的科學原理
發展生態農業符合現階段中國國情,會促進中國農業現代化。充分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在生物進化鏈中的自然循環,進行科學的管理和種養殖。對不同作物進行輪種換茬,以毒攻毒,利用害蟲的天敵對付害蟲,把動物的排泄物保存下來,作為植物的有機肥料,使其減少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有助于生態平衡。確保用植物作原料生產出更多的綠色節能環保產品,保障人類身體健康,保護自然環境。
生態農業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收入和增加生態效益。生態農業會加快物質的循環,還能促進能量的轉化,會大幅提高農作物產量,滿足人們對于高品質農產品的旺盛需求,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國民經濟更快速發展。
3發展生態農業的現實需要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數量急劇增多,對于生態環境也形成巨大壓力,不可再生資源已越來越少,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構成威脅。現有的農業發展方式迫切需要改變。發展生態農業勢在必行。
生態農業建設可以豐富現有的農業經濟結構,弱化生態環境與人口數量之間的沖突,促進生態和經濟共同發展,增加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是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的現代化農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一環。
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繁榮農業循環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4發展生態農業的建議
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吸收外來經驗。針對國外尖端科研成果和業已成型的先進經驗,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詳細的分析,開展理論與模式的創新鉆研。引導中國生態農業理論探索、技術集成和成果升級,深化我國生態農業科學研究,保障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發展生態農業需要政府支持。目前我們國家的生態農業保障體系建立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深挖傳統產業,還是開發新興產業,都亟需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到極端重要位置。絕不能竭澤而漁,以犧牲環境換取短期發展。決策部門要杜絕功利思想,謹慎立項,漸進開發,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生態農業是朝陽產業,值得重視,值得大力推進。各級政府要增加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投入,將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發展相結合,達到經濟、社會、生態協同發展的三贏目標。
發展生態農業必須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摒棄傳統的生產方法,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合理開發沼渣、沼氣等新能源。防控農業生產中面臨的自然災害及病蟲害,完善檢測系統,使農作物在干凈、無毒的優質環境中生長。我國是農業大國,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會抵消掉工業生產所造成的能源資源消耗,正當其時,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