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平
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中藥材種植有利于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藥材種植是一項產業扶貧、產業致富的優勢項目,相比干傳統農業,中藥材種植的效益高很多。谷城縣地處秦巴山脈,野生中草藥資源豐富,具有適宜中藥材繁育的優越氣候、土地等自然環境條件,目前縣域內發現的中藥材品種多達539個,收購經營的品種有221個,主要品種82個。近些年,谷城縣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始終將中藥材產業作為全縣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特色產業來抓,縣內各鄉鎮也因勢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種植基地,取得了積極成效,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做出了積極貢獻。
1谷城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
截至2018年底,全縣中藥材種植品種29個,種植面積有5000多畝,年產量1.5萬多噸,產值2000多萬元。通過近些年大力推廣發展,已在城關、冷集、茨河、南河、五山、石花、紫金、盛康等地建立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3000多畝,主要種植品種有菊花、芍藥、白芨、杜仲、艾蒿、蒲公英、柴胡、黃精、天麻、魚腥草、麥冬、藥用牡丹等18個品種。
2017年12月由縣老促會、縣供銷社網絡縣內的60家中藥材生產單位和種植大戶成立了谷城縣中藥材行業協會,負責全縣中藥材產業的組織、管理、服務、促進等工作。縣農業農村局、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為農業主管部門和技術服務部門積極參與中藥材產業發展,重點對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示范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品牌創建、功能拓展、科技推廣示范、技術指導和培訓等方面給予協助與支持。
2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2.1產業布局分散,規模偏小
谷城縣中藥材產業以小規模、分散式經營為主,規模化程度較低,管理粗放,標準化和規范化生產推進緩慢,致使產品產量低,質量不高。
2.2龍頭企業不強,帶動力弱
目前,谷城縣中藥材產業龍頭企業主要以中藥材公司和幾家種植企業為主,缺少知名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和精深加工企業(如中藥飲片、中成藥提取合成筆制藥企業)、龍頭企業規模小,產業層次低,市場知名度不夠,加工水平低,產業鏈短,大部分仍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經營主體與基地、農戶之間的利益連接不緊密,帶動能力不強。
2.3市場體系建設滯后,藥材價格起伏不定
由于沒有專業中藥材市場帶動,造成藥材銷售渠道不暢,藥材市場行情不穩,風險增大。
2.4品牌建設乏力,競爭能力不強
近年來谷城縣中藥材發展迅速,但遠沒有形成像襄陽杜仲、襄陽麥冬、南漳和保康蒼術那樣的品牌效應
3產業發展計劃
以縣內主要中藥材品種為重點,按照建立基地、創建品牌、培育龍頭企業、開展產業融合的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載體,依托優勢,加強協作,逐步將谷城縣中藥材產業打造成鄉村產業振興的特色產業。
3.1建立示范基地
按照鞏固一批,發展提升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則,逐步建立谷城縣中藥材產業示范區,樹立中藥材產業發展標桿鞏固建設造林公司(牡丹、益母草、芍藥)種植基地、綠尚(白芨、石斛)種植基地、金土地芍藥基地、友艾艾蒿種植基地、石花鎮岐黃種植基地、百日山杜仲基地、戈廣(白芨、黃精、天麻)種植基地、盛康(菖蒲、白芷)種植基地等8個現有發展較為成熟的示范基地,發展提升國光(艾蒿、益母草、紅桅子)種植基地、五山鎮(金絲皇菊、芍藥、紅花)種植基地、鑫佳源金花葵種植基地、觀音溝(牡丹、柴胡、芍藥)種植基地、城關鎮芍藥基地、石花麥冬種植基地等6個有發展潛力的種植示范基地,圍繞“一村一品”因地制宜,新建廟灘鎮郭峪種植基地、宣武社區種植基地、萬壽橋種植基地、皂角村種植基地、冷集鎮邱家畈種植基地、南河鎮萬興村種植基地、石花鎮天峪橋種植基地等7個示范種植基地。重點圍繞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種子種苗繁育、品種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推動全縣中藥材種植基地上規模,上檔次,上品牌。
3.2打造品牌
按照“一村一品”“一社一品”的要求,圍繞已初具規模的中藥材品種和基地,逐步制定品牌發展與宣傳推廣方案,提升產品品質和品牌形象。鼓勵中藥材龍頭企業積極注冊商標、申報名牌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大力推廣無公害、零污染種植和養殖,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認證;積極組織中藥材龍頭企業參加各級農博會、農展會、農交會和特色農產品推介活動,加大對外宣傳和品牌推介,全面展示谷城縣中藥材產業發展成果,促進產銷對接。將中藥材產業品牌創建納入全縣農業品牌建設財政獎勵資金支持范圍,逐步引導建立谷城縣中藥材品牌體系。
3.3培育龍頭企業
以縣內中藥材公司等中藥材企業為重點,打造中藥材產業龍頭,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解決基地建設與企業生產脫節問題,實現上下游經營主體有效聯接。加強中藥材產業鏈建設,引導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企業開展合作或聯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建設種、加、銷一體化產業發展聯合體,提升中藥材產品就地轉化增值率。結合相關產業政策,鼓勵中藥材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由產地初加工逐步轉向功能飲品、養生產品和保健品的加工和開發等精深加工,有效拓展中藥材市場空間,增加產品附加值和產值。
3.4發展產業融合
充分發揮菊花、芍藥、牡丹等具有觀賞價值中藥材的綠化美化功能,結合休閑旅游、養生保健、美麗鄉村建設,推動中藥材產業與休閑農業融合發展,引導中藥材種植基地因地制宜開展藥博園、藥材花海、采藥體驗、藥膳養生等各具特色休閑農業體驗,打造“春賞花、夏納涼、秋采藥、冬嘗膳”等休閑旅游觀光養生基地,帶動中藥材產業休閑旅游發展。
4保障措施
4.1加強組織協調
建立完善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加強組織協調,推進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將中藥材產業發展納入重點工作范疇,把中藥材產業作為產業扶貧、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產業打造。縣農業農村局會同縣供銷社、中藥材協會等有關部門和單位共同推進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加強標準化生產指導服務和監督管理。
4.2加大政策支持
一是按照全縣整合涉農資金的政策規定,將中藥材產業發展納入政策資金支持范圍,重點對中藥材有機示范基地建設、品牌創建、“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加工與產業鏈建設、龍頭企業培育、一村一品、產業扶貧、有機產業發展、技術推廣與指導服務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二是加大中藥材產業招商引資,吸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入中藥材產業,打造中藥材產業集群;三是將中藥材納入農業政策性保險支持范圍、開屬中藥材種植保險,有效減小中藥材種植風險,保證藥農災年減產不減收。
4.3強化科技支撐
積極與省、市農科院及農業部門溝通爭取,開展項目建設與科技攻關,加強技術集成,引進和選育中藥材新品種,加快制定中藥材質量標準,推進標準化生產,建立中藥材生產可追溯體系,打通中藥材產業發展薄弱環節的制約性阻礙,為中藥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重要科學技術支撐。
4.4創新服務機制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重點鼓勵、扶持和引導一批從事中藥材產業的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基地規模種植,引領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培育新型服務組織,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電子商務營銷、技術培訓等服務,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創新經營方式,推廣訂單生產、定制加工等,構建更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發展新業態,推進中藥材生產與休閑旅游、美麗鄉村、康養保健、電子商務相結合,提高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4.5加強宣傳推廣
認真總結各地中藥材基地建設好經驗好做法,樹立產業典型,推廣先進經驗。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全方位、多角度宣傳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成就。通過博覽會、交易會、推介會、產銷對接會等多種形式開展中藥材特色產品推介活動,擴大品牌影響力,提升市場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