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本文將會實際結合理論,分析農民對土地再延長三十年承包政策的反應、原因以及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影響。
1農民對土地再延長三十年承包政策的反應及原因分析
1.1 農民對承包土地再延長三十年政策的反應
從政策背景到政策目標的邏輯思維,農業生產力越落后,農民對生存土地的依賴度越強,農民就越喜歡長期穩定使用權的農地政策(制度)。結果完全相反,偏遠、窮苦的地區,雖然土地是農民重要的生活來源,但農民對這項政策的熱情并不高。反之,在相對發達地區,人們對此政策大多持肯定、積極的態度。
1.2原因分析
1.2.1生產力的變革。制度本身就是生產力的產物。三十年承包期間,男女結婚、生育、老年、死亡,人口大為減少。土地所有權應該根據人口的變化進行調整,以滿足本地農民的耕種需要。
1.2.2經濟效益增收。靈活掌握穩定的小調整原則,因勢利導,促進中國的農村和農業的穩定和發展。只有在穩定的前提下,才能解決穩定的土地需求矛盾,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2土地承包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影響
2.1對政府的影響
2.1.1深化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土地“三權分置”主要是指在農村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平行分割,是繼家族單位農業生產責任制之后又一個重大的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持續三十年,有利于穩定土地資源,保證農戶利益,從而進一步推進農業上的改革,促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同時農民對于承包權的倡議也可以滿足,進一步減少矛盾,為其生活提供便利。
2.1.2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再延長三十年對于政府來說,有利于進一步對土地產權進行改革,保障農民的權益。土地承包期再延長,有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2.1.3對未來農村土地制度做進一步完善預留了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制定,加強了廣大農民對黨和政府的公信力,規范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十年來,我們在土地問題上做出了明智的決策,從政府的角度出發,使我們看到了政府土地政策的一貫性和連續性,增強了黨和政府的親和力,當然也增強了黨的公信力,展示了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設計的智慧。
2.2對農業企業的影響
2.2.1穩定對新業務實體的信任度。隨著土地承包合同期延長三十年,新的事業實體將會更加有信心,擴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實現多種形式的適當規模經營,為現代農業提供無限動力,為實現“強農業、美農村”注入活力,讓農民富裕起來。
2.2.2實現農業企業規模經營。土地承包期延長三十年,鼓勵企業簽訂長期的轉讓合同,客觀地增加了農業企業的土地使用年限。在擴大土地流通面積方面,因為政府對農民的培訓,使其知識能力提高,能夠提供一些服務,讓土地流通變得便利且安全,相關企業也能在當地更好地規模經營,農戶的土地利用率也會隨之增高。
2.3對農民的影響
2.3.1土地承包保障農民權益。當前的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對于很多農民來說是比較好的,由于其土地的經營面積比較大,承包期的延長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效益,也可以讓他們有較長的穩定期限。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為中國農民提供“心靈安慰”,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同時也刺激了農民增加對土地的管理和農耕設備的投資,引導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流入農村。
2.3.2給予進城農民優惠。土地承包期限延長再三十年,保護了城市農民權益,可以促進有條件的農民定居城市,加速城鄉一體化發展結構。
2.3. 3對相對貧困地區農民的引導。貧困地區的農民土地分散,大部分人還從事著傳統耕種,只能夠滿足其基本的生活,我們需要在那些人均耕地較少的農村改變土地質量,并給予他們很好的幫助,幫助其從固步自封中發展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