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春

中醫藥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在西醫沒有特效藥情況下,中醫辨證施治使患者在短時間內見到療效,體現了傳統中醫在應對公共衛生疾病事件的智慧。另一方面,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中醫藥診療體系也正在借助現代科技手段獲得新的“智慧”。
現階段,研究中的中醫智慧門診系統利用“中醫+AI”,將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只需10分鐘即可形成客觀、精準、系統的中醫健康狀態評估報告。近年來,圍繞中醫“望聞問切”診斷方式,面診儀、舌診儀等中醫智慧醫療儀器設備層出不窮。通過設備采集人的面部、舌苔、脈搏等數據,與特定疾病的數據群在后端數據庫平臺進行分析比對,結合中醫理論研究,形成精確的診斷評估結果,是中醫現代化過程中診斷環節的探索實踐。
日前,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許家佗主導的“中醫智能舌診系統研發”項目取得最新進展,其自主研發的舌診儀即將進入醫療器械注冊審評階段,作為項目成果之一的“數據庫平臺”將成為標準化技術公共平臺,為中醫智慧診療技術發展提供標準規范方案。
無論是舌診儀,還是脈診儀,都是將中醫診斷中的“望聞問切”信息進行數據采集分析的基礎,實現中醫診療信息的標準化、數據化。而在許家佗看來,現代醫學檢測指標也可以作為中醫現代化診斷的依據,中醫智慧診斷的數據來源不止于“望聞問切”。
據許家佗介紹,智能舌診系統臨床病例數據庫所采集的數據不僅來源于脈象、舌象、面象等中醫四診需要的指標,還包括西醫常規的體檢檢測數據。數據庫的數據樣本量包括2萬個健康體檢人群,也有肺癌、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病種數據樣本,預計項目完成后數據樣本量將達到7萬-8萬個臨床病例。
當前,中醫行業內專家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包括醫學影像、磁共振、同位素等在內的任何現代醫學技術都可以為中醫所用,是中醫現代診療技術發展的技術支撐。
許家佗表示,在實際臨床中醫門診中,中醫也會用到現代醫學技術檢測的各項指標作為診療依據。例如在新冠肺炎中醫診斷施治過程中,中醫專家就根據患者肺部影像、核酸檢測等數據指標來評估患者治療效果。此外,中醫在診療糖尿病、冠心病、腫瘤等疾病中都會采用現代醫學檢測數據指標。
中醫現代化診療是中醫綜合性整體觀理念與西醫診斷技術相結合的聯合診療方案。“傳統的中醫診療方案主要依靠人的五官進行主觀判斷,而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西醫的診斷檢測指標將融入中醫診斷治療體系。”許家佗打了個比方,中醫現代化發展就像一棵樹,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撐不斷枝繁葉茂,但是它的根和主干還是以中醫的整體觀和功能性綜合評價為核心。
一直以來,中醫時常不被外界接受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其缺乏客觀數據支撐。中醫現代化研究過程中,信息技術工具能夠形成以數據為核心的科學理論。因此,中醫根據脈象、面象、舌象診斷的客觀化和數據化對中醫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就針對中醫脈診的特色診斷方式,利用壓力波、傳感器與生物醫學工程等技術,進行了脈診信息化、客觀化的探索;舌診客觀化主要利用圖像、圖形、可見光光譜分析等技術,這些技術將中醫診斷中的舌象、脈象轉化為客觀的信號,通過將定性定量數據與疾病健康狀態對應關系分析,結合中醫知識理論,在臨床研究中逐漸完善,并形成一定的理論和方法。
而在臨床研究中,舌診儀的應用場景研究相對比較普遍。該設備將計算機視覺和圖像分析技術運用于舌象診斷數據化,成為當前中醫現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許家佗表示,舌診同脈診一樣,都是具有中醫特色的傳統診斷方法,而舌象也是反映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最敏感的指標之一,在中醫診療疾病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中醫臨床診斷上,舌診也更直觀、更容易掌握和應用。
新技術應用對中醫診療模式來說是一種補充完善。傳統中醫診療由醫者憑主觀模糊的記憶和經驗進行的判斷決策,而現代化中醫診療技術則是通過舌診儀的圖像、脈診儀的波形,將舌脈象信息的宏觀現象和微觀數據同時記錄下來,并通過全面的數據分析來實現精確診斷。
有了精確的數據作為醫生診斷的依據,中醫醫生有了測量分析的工具后,就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局限,突破醫生個體差異和主觀性的局限,準確地再現和分析疾病的表現形式,實現精確診療。未來當大多數病人由客觀數據作為支撐,數據、診療方案和療效之間逐步建立科學的對應關系,進而形成中醫藥臨床大數據平臺,有利于行業技術規范和技術優化迭代發展。
研究中,許家佗團隊根據舌診儀、脈診儀采集數據,形成開放的大數據平臺,以及診斷分類標準規范。基于客觀數據和標準技術,研究成果會形成大樣本的標準數據庫。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時間和空間都將不是問題,中醫診療模式不用面對面就能得到患者的數據信息。”許家佗特別提到,基于信息化技術的互聯網醫療、遠程醫療、在線醫療將大大拓展中醫應用場景。“在比較全面獲得患者臨床信息的情況下,針對某疾病的大數據基礎,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藥物的精確性以及實現用藥療效的有效評估。”
各種信息技術應用結合中醫理論知識讓人們看到中醫現代化的希望。但中醫現代化面臨理念和技術的種種挑戰。
首先是理念。中醫從業人員仍有人認為,機器采集的數據永遠無法與人的感覺相提并論,從理念上沒有接受用現代化的工具技術進行客觀化研究;另一方面,現代醫學從業人員中也不乏對古老的中醫認知仍然局限在在“搭脈”、“看舌苔”的診斷方法中,認為中醫沒有必要融合現代技術。中西醫雙方從業人員對醫學的認知因固守各自理念,而非常容易導致陷入技術“內卷”的困境。
“如果雙方接受現代醫學技術支撐的中醫現代發展理念,即使舌診儀、脈診儀目前還不可能完全匹配人的感覺,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使中醫現代化理論與數據都得以逐漸完善。”許家佗說到。
與此同時,中醫現代化同樣也面臨一定的技術難度。無論人工智能,傳感器與仿生技術,還是互聯網醫療,都需要這些技術領域針對中醫藥行業的需求,與中醫藥領域緊密合作。其難點在于傳統的中醫學與現代生物學、信息學技術,如何實現跨界合作,如何跨過各自學科領域的技術基礎到達對方領域當中。
跨學科研究中需要中醫解放思想,將中醫理論,轉化成現代科學技術可以解讀實現的技術基礎,方法學由相關領域來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領域也要對中醫的方法、理念有所了解,針對中醫臨床實際需求,研發更適合的技術方法。
在信息技術應用中,聽覺、嗅覺、視覺也都要達到一定的靈敏度。目前圖像數字設備和技術仍然無法完全實現人的視覺功能。又如在脈診中,手指接觸到的信息與傳感器檢測到的數據是否相互匹配……“人能夠感受到毫米級的差別,你卻拿厘米級的尺子去測量人的感受。”許家佗表示,中醫現代化過程中對相關技術的依賴也需要相關領域突破更多的技術瓶頸,中醫智能化手段工具需要人工智能、仿生學等更契合的技術匹配,以達到共同發展。
“任何技術都有其局限性。”許家佗強調,中醫的特點在于其宏觀綜合性優勢,中醫現代化過程中還要避免過分追求數據化、技術化,丟掉原來中醫學整體性思維的戰略優勢,造成“只見樹葉,不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