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河水庫位于湖北荊門、宜昌、襄陽三市交界處,總庫容21.13億立方米,水域面積105.2平方千米。水庫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供水、發電、水產、旅游等綜合利用功能,是全國少有的集水庫和灌區工程于一體的跨流域大型水利工程。漳河灌區是湖北省最大的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60.52萬畝,是全國九大糧食產區之一——江漢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
漳河是長江中游較大的支流沮漳河的東支,源于荊山。漳河上游雨量充沛,建庫前每逢暴雨,山洪洶涌,嚴重影響荊江大堤安全。史載自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至1949年100年間,共發生洪災50次。漳河東岸荊門、荊州、宜昌的大片丘陵崗地,又年年缺水苦旱。據史料分析,漳河灌區大旱約為10年兩遇,中旱5年兩遇,小旱幾乎年年都有。灌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天旱地冒煙,十年九不收。”新中國成立后,為造福兩岸人民,湖北省政府于1957年11月決定修建漳河水庫。
漳河水庫是20世紀50年代湖北省自主設計、自主施工的最大水利樞紐工程。1958年7月1日,伴隨著漳河觀音寺大壩導流隧洞工程28聲爆破聲響,漳河水庫建設全面展開。由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建材、機械嚴重不足,漳河水庫建設主要靠人民群眾肩挑、背馱、車推,建設高峰期參建人數達到13.3萬人。建設過程中,廣大干部群眾同吃一鍋飯,同住一間工棚,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大規模革新工具,科學調整鋼筋混凝土大壩建設方案,建成黏土斜墻多種土料組合壩,極大地提高了建設效率。工地上比、學、趕、幫、超勞動競賽一浪高過一浪,充分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先后涌現出呂明英、胡玉珍、雷朝友等特等勞動模范150多人,有200多位優秀兒女在建設中獻出了寶貴生命。人民群眾艱苦卓絕、改天換地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樂觀主義精神和求是創新精神鑄就了漳河水庫,譜寫了勞動人民戰天斗地的壯麗詩篇,成為漳河水庫紅色教育最亮麗的底色。
“一自漳河馴伏后,良田萬頃保糧源。”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建設,雄偉宏闊的漳河工程展現世人眼前。漳河水庫樞紐工程分布在水庫東南部30千米范圍內,主要包括:觀音寺、林家港、王家灣、雞公尖4座大壩,總長3084米,近10千米長的副壩,陳家沖、馬頭砦、崔家溝、王家灣4處溢洪道,總泄洪流量12903立方米每秒,以及6座引水涵閘。漳河灌區地跨湖北荊門、荊州、宜昌三市所轄的7個縣市區,自然面積5543.93平方千米,設計灌溉面積260.52萬畝。建成總干渠、干渠等9級渠道共13990條,總長7167.56千米。水庫水力發電等綜合利用得到開發,老一輩建設者“擎纓縛旱龍,五洋捉鰲鱉”的夙愿最終得以實現。
受當時條件限制,漳河水利工程未完全達到設計要求。1976年至1978年、1987年至1993年、1998年到2009年,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先后3次對水庫進行了續建加固,達到設計防洪標準。漳河灌區推進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至2019年實現圓滿收官,灌區工程面貌發生根本改觀,生態環境大幅改善,恢復灌溉面積20余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00余萬畝,灌區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漳河水庫堅持科技興水,從1990年開始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現已建成漳河水雨工情自動監測系統、洪水調度自動化系統、灌區閘群實時監控調度自動化系統、灌區用水管理決策支持系統、漳河水利通信專網、電子政務系統等信息化系統,為新時代智慧漳河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2021年,漳河水庫第四期除險加固、漳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以及智慧漳河水利信息化建設將全面啟動,水庫發展將翻開嶄新一頁。
60年前的漳河水急灘荒,災害頻發,60年后的漳河工程設施完備,利國利民。經過一代又一代漳河水利人前赴后繼地砥礪奮進、攻堅克難,漳河水庫已成為湖北省水網的重要節點,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區域水生態、水安全的重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