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紅
(岳池縣人民醫院 四川廣安 638300)
高血壓作為常見、高發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種,在發作時可造成嚴重血流動力學變化,甚至出現心、腦、腎重要器官器質性損害或功能改變。高血壓患者隨著疾病進展,長期高壓狀態影響血脂代謝,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加快冠心病進程,極易引發一系列不良心血管事件,或威脅患者生命。近年來,受到人們飲食、生活習慣的變化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的影響,高血壓并冠心病發生率呈明顯上調趨勢。早期診斷疾病、及時開展治療干預是提高疾病預后的關鍵[1]。目前對高血壓并發冠心病臨床診斷中冠脈血管造影尚未普及,心電圖及心臟彩超為主要診斷手段。本研究對心電圖、心臟彩超的臨床價值進行評估及分析,總結如下:
遴選時段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內高血壓患者84例,其中原發性高血壓患者45例。其中男女比28∶17,年齡線低至40歲、高至82歲,均齡(65.15±5.48)歲;病程周期長至16年,短至3年,均值(8.32±2.11)年。
納入標準:①所有納入樣本均經冠脈造影確診;②認知無缺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可配合檢查及治療;③事先知情研究內容、風險,具有良好配合性;④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認知、精神等存在障礙者;②肝腎功能器質性病變;③造影劑不耐受或過敏者;④妊娠、哺乳等特殊時期的女性;⑤病歷資料不真實不可靠,或治療中途或隨訪失聯者。
心電圖檢查:選擇12導聯心電圖儀器描記,檢查時維持靜息狀態,劇烈運動者需要靜坐30min,患者取平臥體位,提前詳細介紹注意事項,同時排除藥物因素對結果的干擾。設定紙張運動速度為25mm/s,電壓10mm/mV,對GCG基線影響情況進行重點跟蹤記錄,保證得到清晰心電圖,連續描記。左心室常用診斷標準:Sv1+Rv5,男性患者(Sv1>4/mV、Rv5>4/mV)、女性患者(Sv13.5/mV、Rv5≥2.5/mV);左室肥厚:心電圖檢查QRS波群電壓上升,R波導聯ST段下降>0.05mV,同時ST段、T波發生倒置。
心臟彩超:采納西門子g-60儀器超聲心動圖機,參數設置:探頭頻率2.6MHz,患者取左側臥位,掃描初始部位為胸骨左緣,在胸骨左緣切面、心尖五腔心、心尖四腔心對主動脈內徑、室間隔厚度、左房內徑、左室內徑、左室射血分數等予以監測。持續記錄5個心動周期,獲得平均數據。
由2名高年資、具備豐富經驗的臨床影像科醫師雙盲閱片,如存在分歧經協商后統一。統計并對比不同檢查方式的診斷陽性率。
45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經心電圖檢查,發現左室增大或左室肥厚22例,陽性率為48.88%;經心臟超聲檢查,發現左室增大或左室肥厚34例,陽性率為75.55%。心臟超聲對高血壓并發冠心病的診斷陽性率明顯高于心電圖檢查(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式的診斷陽性率對比[n/%]
高血壓患者早期病理變化為左心房增大,隨著疾病持續進展,心臟受到持續高壓作用,致使心肌結構發生變化,出現心肌纖維增粗變大等表現,從而造成左室肥厚,對心臟正常功能造成影響,引起心律失常,甚至致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同時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增加心臟循環阻力,為對抗外周阻力引起的心臟結構變化,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提高,但誘導左心室代償出現向心性肥厚的變化[3]。因此高血壓患者在長期高壓作用下會出現心臟壁增厚、代償能力不足等病理表現,最后甚至引起心力衰竭。故需對疾病給予早期準確診斷,及時開展治療,有效控制血壓,或給予心肌重構治療,可控制病情進展,對高血壓并發冠心病的預防發揮積極的作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心電圖,心臟超聲對高血壓并發冠心病的診斷陽性率更高,更具敏感度。心電圖主要是利用心動電波活動圖像對患者心臟活動變化進行反應及記錄,以此為依據對心臟異常情況進行判定,該檢查對設備要求低,具有操作便捷、價格低廉等特點[4]。利用心臟彩超能夠對心肌節段、心臟內部結構等進行清晰顯示,同時測定血液流動,在超聲探頭旋轉下可以對心臟結構從各個切面進行反映,從而檢測出心臟內部結構變化,測定心臟搏動次數及血流量,且檢查時對患者無損傷,故具有明顯的診斷優勢[5]。
綜上,對高血壓并發冠心病的診斷,心臟彩超診斷陽性率相比心電圖更高,診斷敏感度高,具有顯著的診斷價值,可為臨床疾病診療提供有效參考。